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 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 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捕蛇者说》开头就极言异蛇的毒性之剧,人和草木都不可靠近,但永州的百姓却“争奔走焉”,竞相前去捕蛇,这一组对比已经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惨状,为下文作了铺垫。文中字字都是叙述,没有一句议论,而全文主旨已寓于其中。
紧接着,文章交代了蒋氏的遭遇,说他“专其利三世矣”,在人人争相奔走的永州令人羡慕,冒着生命危险捕蛇被认为是“专其利”,一个“利”字反衬一笔。蒋氏三代捕蛇的代价是“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所谓“利”是由性命换来的,“利”与“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不要忽视蒋氏回答作者提问时的表情,蒋氏提到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时,“貌若甚戚者”,而当作者劝慰他,提出恢复他的赋税时,蒋氏却“大戚,汪然出涕”,悲痛显得更加厉害。这一组人物表情的变化对比,也鲜明地暗示出赋敛之毒比蛇更厉害。
蒋氏自陈心曲的一段话,全用对比和反衬,以乡邻们在沉重赋税逼迫下“非死则徙”、十室九空的惨状和自家“积于今六十岁矣”,以捕蛇独存的情况作对比;以悍吏来乡索租时“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鸡犬不宁的情形和自己还能“弛然而卧”作对比;用一年之中“犯死者二焉”,其余的日子可“熙熙而乐”的生活和乡邻们天天都被逼税,日日受尽煎熬的生活形成对比。蒋氏的答话句句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但却以“安敢毒焉”作结,回答上文作者“若毒之乎”的问话。和乡邻们比,蒋氏对自己的悲惨遭遇还感到幸运,还有“乐”可言。他深受毒蛇之苦而不以为苦的心理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他的诉说带上了“哀而不伤”的色调,更加情词恳切,声泪俱下,使“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形成强烈的反差,蕴含着无限悲伤凄婉之意。读者读来,更觉摧折肺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有了深刻的认识。
文章结尾,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加以议论,也是把全文运用的对比和反衬归结起来,用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章主旨。
纵观全文,通篇都用对比,学习时从对比入手,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深刻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青龙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