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城中的”市“ 是指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唐代长安城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东市的面积,据文献记载:“南北居二坊之地”。据考古实测: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广24米,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市周墙处大街北(即春明门大街)宽120米,东、南、西三面各宽122米。这一宽阔街道的效用是便于商业运输和市民入市前车马的停靠。
东市分布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安铁路局以北的地方,其街宽都近30米,约是西市街宽的1倍。今天西安交大校园尚有西区部分建在东市和市东街道之遗址上。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东市》),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等记载其规模相当庞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这在对两市遗址进行全面勘察与测量时得到证实。"作为长安城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市场,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将若干个同类的商品聚集起来,以'肆'(或相当的'行'、'店')为单位组成的,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局和平准局。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这些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官僚,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则时有少年光顾。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
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
盛唐时期,除了西市,最著名的大市场当属东市了。虽然没有西市的辉煌,但是在当时的长安城里,东市无论在对外商贸,还是满足城中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市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城外的东南方位,四周的具体范围是:东线在西安交大西侧,南线在友谊东路,西线在安西街东侧,北线在环城南路东段-咸宁西路。
唐长安城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于是,根据前代都城将工商业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区的制度,唐长安城在外郭中的东西两侧设置了两市。长安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东半部设万年县,有东市;西半部设长安县,有西市。唐代依其位置分别称为东市和西市。
东市的前身是隋朝时的都会市,至唐代后改名为东市。东市的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太乙路、乐居场地区。 如今,随着西安城市发展和区域功能的转变,这里现在有住宅区,有写字楼,有科研单位。但不变的,依然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只是人们很难想象出当年这里店铺林立的场面。
封闭建筑 8个市门
据了解,东市的面积,“南北居二坊之地”。 对于东市的实际面积,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长安史专家张永禄先生介绍,东市的实际范围,并不等于南北二坊的全部面积。这是因为东市的围墙在不同程度上向内缩进的缘故。
按照考古人员的探测结果显示,东市北面向内缩进23米(约16步),其他三面各向内缩进73米(50余步)。由于市墙各向内缩进,从而使墙外的街道相应加宽。这样,市的实际范围就较南北二坊之地为小。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市外市墙与大街之间留出的一段余地,以便于商业运输上的需要和市民入市前车马的停靠,这在商业市场的设计上,是很必要和合理的。
东市的面积及其形制,文献记载为“各方六百步(约合882米)”,即面积为0.78平方公里。根据考古工作实测结果显示,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24米,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实测的面积要比文献记载的面积大。
东市与唐长安城中的里坊一样,都是封闭式的建筑,市的四周,环筑有市墙,这俨然就是整个长安城中一座小的城中城。 据考,东市四周的围墙,均为夯筑土墙。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两个门,也就是说东市四周围墙之中共有8个市门。市门皆有门吏管理,早晚要随街鼓声而定时启闭。
集市~做生意的地方啦~
当然也是最热闹的地方
集市,集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