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全福、全寿、全终,缺一不可。
福寿
全福,生前自家一房内“螽(zhōng)斯衍庆”(出自《诗经·周南·螽斯》,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门丁兴旺,起码要有四世同堂,且在本房内辈分最长者;
全寿,年纪越大越好,最好越过百岁大关就更好了。不过像这种毕竟极少,一般在八十岁以上年龄即可,一些地方的习俗规定比较苛刻,必须要年满九十方可;
全终,即为善终,自然老死为善终。无病痛折磨,非天灾人祸,方得自然。
以上应该是大部分地区在办喜丧习俗中所遵守的条件了。
在清人编著的《清稗类钞》中就有关于喜丧的记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从中可看出,即使是在几百年前,亦是要“福寿兼备”方为“可喜”。
曾有网友讲述过一件亲身经历:在其老家华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岁老人以“福寿全归”的方式故去,这在当地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方圆十里八乡的百姓很多都专门赶了过来看热闹。而逝者的亲人虽说哀伤,却并未悲痛。因为老人是寿终正寝,家中也早已经门丁兴旺,且以九十二岁的高寿无疾而终,这就是喜丧。
喜丧
虽说,如果不是死亡本身是每个人都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我想没有人会愿意死,但若能选择,我想大多数人都愿意以这种方式故去。
在许多地方,在喜丧当天,家属还会特意请来戏班子,搭上戏台子唱大戏,且唱的也并非全都是哀乐之类的,若是来一个不熟悉内情的人听到的话,会以为这是在办喜事,而非丧事。
这就是所谓的“白事红办”。
白事红办
在陕北一些地区就是如此,老人们在活着时,会认为自己长寿是因为“罪还没受够”,在寿终正寝之后,被称为“上山”,意为“去仙山”,这时就会将丧事“红办”。而如果老人本身受过病痛折磨的话,虽说也会进行调养治疗,但不愿再去动手术开刀子了,只愿在病痛之中心态淡然的死去,这就叫“死好了”。
老人们对生死的态度看起来都比较豁达,上面这些说法猛一听将起来,就跟听《西游记》中“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一样。
而在四川地区,在一些高寿老人去世后,主人家还会特意准备一个“寿碗”,赠送给前来吊唁的客人,意为将长寿分享给宾客。
寿碗
其实不止是在四川,在其他许多地方也有此类习俗,客人们还会特意向主人家要一个“寿碗”回去给自己的孩子用,以此来让孩子们“沾沾老人的福气”。
很多朋友应该也都看过冯小刚导演的那一部《大腕》,在影片里面,应那位外国导演的要求,葛优为其安排了一出“喜丧”的“闹剧”。
《大腕》
为何称之为“闹剧”?归根结底,这就是披了一层“喜丧”习俗的外衣而已,而实际上与真正的“喜丧”却相去甚远。
但冯小刚导演却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层外衣,对社会上的一些流行文化做了十足的讽刺。
其实不管如何,再“喜”的丧事,也会让亲人们哀伤,因为这代表着亲人的逝去。
可以这样说,“喜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算是对亲人们的一种安慰。告诉他们,以这种“福寿全归”的方式死去其实是一种福气,用不着替他们难过。
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各种痛苦的方式离去的人,比起他们来说,“喜丧”确是一种“幸事”。
而这些才应该是“喜丧”之中,“喜”之一字的意义吧!
最后,有一部名字就叫《喜丧》的电影,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强烈推荐。
应该分两种,一是为奶奶去世而伤心,二是为奶奶活到九十多岁而高兴
是喜丧
对家人是丧事,哪有不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