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环境

2025-01-04 00:41: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对土壤的要求及改土 玉米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在多种土壤上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肥力水平高、营养丰富,疏松通气、能蓄易排,近于中性,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种植最为适宜。玉米地深耕以33厘米左右为宜,并注意随耕多施肥,耕后适当耙、勤中耕,多浇水,促进土壤熟化,逐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翻、垫、淤、掺等方法,改造土层,调剂土壤。土层厚逐渐深耕翻,加深土层,增加风化,加厚活土层;对士体中有砂姜、铁盘层的,深翻中拣出砂姜、铁盘,打破犁底层;对土层薄、肥力差的地块,应逐年垫士、增施肥料,逐步加厚、培肥地力;对河灌区,可以放淤加厚土层改良土壤;对沙、粘过重的土壤,采取沙掺粘、粘掺沙调节泥沙 比例到4泥6沙的壤质状况,达到上粗下细、上沙下壤的土体结构。

(二)对养分的要求及施肥 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 需肥较多,对氮、磷、钾的吸收尤甚。其吸收量是氮大于钾,钾大于磷,且随产量的提高,需肥量亦明显增加;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需钾量大于需氮;磷量。如对亩产300—350千克的玉米进分析,得到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2.5:1:1.5; 亩产350—400千克时为2.4:1:1.7;亩产720千克时则为 3:1:4。其他元素严重不足时,亦能影响产量,特别是对高产栽培更为明显。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总趋势:苗期生长量小,吸收量也少;进入穗期随生长量的增加,吸收量也增多加快,到开花达最高峰;开花至灌浆有机养分集中向子粒输送,吸收量仍较多,以后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少。可是,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总趋势有所不同,到开花、灌浆期春玉米吸收氮仅为所需氮量的1/2,吸收磷为所需量的2/3;而夏玉米此期吸收氮、磷均达所需量的4/5。还有,中、低产田玉米以小喇叭口至抽雄期吸收量最多,开花后需要量很少;高产田玉米则以大喇叭口期至子粒形成期吸收量最集中,开花至成熟需要量也很大。因此,种植制度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在供肥量、肥料的分配比例和施肥时间均应有所区别、各有侧重。试验证明,玉米生长所需养分,从土壤中摄取的占2/3,从当季肥料中摄取的只占 1/3。子粒中的养分,一部分由营养器官转移而来,一部分是生育后期从土壤和肥料中摄取的养分在叶片等绿色部分制造的。以氮素为例,57%由营养器官转移而来,40%左右来自土壤和肥料。因而施肥既要考虑玉米自身生长发育特点及需肥规律,又要注意气候、土壤,地力及肥料本身的条件,做到合理用肥,经济用肥。玉米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 辅;氮、磷、钾配比,“三肥”底施。应促、控结合,既要搭好身架, 又要防止徒长,确保株壮、穗大、粒重、高产不倒。

(三)玉米对水分的要求及排灌 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据资料证明,亩产500千克的夏玉米耗水量300—370立方米,形成l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千克。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春、夏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和生育期间的气候变化的不同,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也不同。总的趋势为: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试验证明,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一70%,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一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子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因此,要求在乳熟以前土壤仍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乳熟以后则保 持60%为宜。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滨海地区,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即4、5月份少,6、7、8月份较多,9月份又较少,总降水量略高于玉米需水量,但变化不定、分布不均。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通常,播前要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天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如果雨水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株。发芽出苗、幼苗期,应注意散墒,防止烂种芽涝。

(四)玉米对温度的要求 玉米是喜温的对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目前应用的玉米品种生育期要求总积温在1800— 2800℃。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在土壤水、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玉米种子在10℃能正常发芽,以24℃发芽最快。拔节最低温度为18℃,最适温度为20℃,最高温度为25℃。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对温度要求最高,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最适温度为25—28℃。温度高于32—35℃,大气相对湿度低于30%时,花粉粒因失水失去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所以,只有调节播期和适时浇水降温,提高大气相对湿度保证授粉、受精、子粒的形成。花粒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 20—24℃,如遇低于16℃或高于25℃,影响淀粉酶活性,养分合成、转移减慢,积累减少,成熟延迟,粒重降低减产。

(五)玉米对光照的要求 玉米是短曰照作物,喜光,全生育期都要求强烈的光照。出苗后在8一12小时的日照下,发育快、开花早,生育期缩短,反之则延长。玉米在强光照下,净光合生产率高,有机物质在体内移动得快,反之则低、慢。玉米的 光补偿点较低,故不耐阴。玉米的光饱和点较高,既使在盛夏中午强烈的光照下(10万米烛光),也不表现光饱和状态。因此,要求适宜的密度,一播全苗、要匀留苗、留匀苗,否则,光照不足、大苗吃小苗,造成严重减产。

(六)玉米对二氧化碳的要求 前边讲过玉米具有C4作物的特殊构造,从空气中摄取二氧化碳的能力极强,远远大于麦类和豆类作物。玉米的二氧化碳补偿点为 l一5ppm,说明玉米能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很低的情况下摄取二氧化碳, 合成有机物质。玉米是低光呼吸高光效作物。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喜爱温暖,对光照条件好坏反应较敏感。属于短日照植物,品种所处的纬度不同,对日照反应也不同。需水量较多,但对土壤要求不严。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可直接食用。也可作油料以及制成各种副食品,如:作豆腐、豆浆、豆腐皮等等。大豆油可作油漆、甘油等。大豆的蛋白质可制塑料、药品等。大豆中富含植物固醇可以降低人体的胆固醇、能够抑制结肠癌。大豆中磷脂能够降血脂、防治心脏病、抗衰老。大豆油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富含维生素A和D有益人体健康。大豆品种分为鲜食用和榨油两种。
大豆必须适时早播,早播早熟蛋白质含量高,迟播迟熟蛋白质就容易下降。应当在6月15日前播种,9月25日前后成熟,有利于保持大豆蛋白质的含量。在小麦收获后要抢墒播种大豆。
大豆田杂草对大豆产量影响明显,可使大豆减产10%~20%。由于气候条件、种植方式、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形成大豆田类型繁多的杂草种群。常见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稗、狗尾草、马唐、蟋蟀草、狗芽根、牛筋草等;一年生阔叶杂草有苍耳、藜、铁苋菜、菟丝子、鸭跖菜、马齿苋、猪殃殃、繁缕等;多年生杂草有苣卖菜、大蓟、刺儿菜、芦苇等。
春小麦区。春小麦喜冷凉气候,比较耐寒,适应性强,分布广,日平均气温 0℃左右;即“顶凌”可播种,4-5℃时种了即可发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温。因早、中、晚熟品种不同,全生长期需要≥ 0℃,积温在1600-2100℃之间,生长期为85天- 105天。而北部、西北部干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区均可满足春小麦的生长条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临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从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宾平原,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均有种植。近十几年业,民族地区的春小麦种植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适应面广,丰产性高的春小麦良种,并已在各地得到推广。如内蒙古地处阴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资县、固阳县等地春小麦曾突破千斤关,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创造了亩产1585斤世界最高纪录。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近年来春小麦有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冬小麦区。在民族地区主要有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区(省)。这些区(省)大多以水稻为主,冬小麦作为冬种作物在旱地种植,种植面积虽少,但它的种植可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由于这些地区的群众以稻谷为主粮,小麦商品率较高。冬小麦在种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试种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带,可获得高产,也不易发生锈病。1959年培育了“肥麦”良种,197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很快就成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过了春小麦,仅次于青稞。“肥麦”适应强、耐水肥,具有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高、抗逆性好、茎杆粗壮坚韧和抗倒伏的特点。1979年在拉萨彭波农场的11.6亩试验地曾生产出亩产1339斤的高纪录。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44022.html?fr=qrl3
(l)感温性 水稻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发育;需要一个最低的总热量,进行生长点发生质变所必须的生化反应和植株的生长。这种总热量以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和总积温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积温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相当稳定。 不同品种要求积温不同,但生殖生长期要求的积温在品种间并无多大差异,主要是营养生长期要求的积温不同。晚熟品种,完成营养生长要求的积温多。水稻各生育时期要求的积温是稳定的,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满足所需积温时间变短,生育期缩短;当温度降低,满足所需积温时间变长,生育期延长。这便是水稻的感温性,也称感温阶段。

(2)感光性 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对开花起诱导作用主要是长暗期的作用,必须超过某一临界暗期才能引起生长点的质变,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光照缩短,暗期加长,完成光周期诱导快,幼穗便提早分化。光照延长,暗期缩短,完成光周期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这就是水稻的感光性,也称感光阶段。不同品种感光性不同,早熟种天数少,晚熟种天数多。
棉花是喜热作物,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忌多雨、喜光照,所以气候干燥但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最适宜种植棉花,例如:尼罗河谷地、三角洲,乌兹别克,美国棉花带,中国南疆等地。

棉花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属于长日照植物),比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棉花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需求,比如长江流域棉花产量很大,就不是因为自然条件好,而是需求量大
参考资料:http://sq.k12.com.cn/bbs/index.php?t=msg&th=266848&r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