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因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而成为众矢之的,每天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不跑不送”,处于“天花板”困局之中,得不到重用和提升,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不少官员甚至出现了焦虑症,心力交瘁,倍感“弱势”;四是一些贫困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有限,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只能“望房兴叹”。
公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手握实权或者具有领导职务的官员,而对一般的非领导职务官员关注有限,而这些人是官员的大多数,在科层制的结构中,这些人实际上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对上级领导、工作单位等不满意时,往往又不能“跳槽”一走了之,常常靠“忍”,因此心理难免压抑,更容易产生“弱势心理”。
针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抽样调查表明,高达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自认“弱势”。改革开放30余年,知识分子的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富有,但与一些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的房产商、隐形贪官等相比,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首先是因为对自身境遇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面对当前经济资本(财富)、政治资本(权力)的联姻甚至转换,大学教授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显然处于弱势。如北大副教授阿忆就曾在博客中晒工资哭穷,宣称那点工资让人“不能活下去”,并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的力挺。
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无奈感。
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