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中秋的美文。800字左右的。不要太长了。最好名家写的。

RT。
2024-11-30 11:30:3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
  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
  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
  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
  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
  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
  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
  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
  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
  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
  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
  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
  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
  ,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
  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
  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
  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
  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
  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
  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
  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
  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
  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
  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
  ,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
  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
  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
  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回答2:

中秋赏月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 《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 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 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 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 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 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 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回答3:

晋北大地的八月,秋高气爽,在艳阳高照下,瓦蓝瓦蓝的天空像洗过一样明净,棉花团似的云朵就像绣在蓝色绒毯上的大花。瑟瑟的秋风吹熟了田里的庄稼,大白杨的叶子变黄了,爬山虎的叶子已经变红,小草,不像夏天那样精神抖擞,果树上那累累果实由青变黄,由青变红,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成熟的气息荡漾在秋天的空间,丰收的喜悦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里。
此刻,中华民族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也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希望。
中秋节也叫仲秋节或团圆节,每到这个时候,出门在外的人们都要回家过节,人们有院子的,把家里的桌子搬到院子里,摆放上贡品,有香蕉,苹果,红提,马奶提,梨,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月饼。妈妈还在桌前摆上香炉,里面插上了三根香。我心血来潮,把我所有的赛车从盒子里拿了出来,摆到了桌子的下层,我边笑边说哇哈哈,看吧,我的赛车多酷!我把其中唯一的一辆带车灯的车打开开关。哇!我的车灯比蜡烛还亮!
这时,妈妈出来了,对我说:你在忙活什么呢?我笑嘻嘻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是我的杰作!妈妈仔细一看,下面摆的全部是赛车,妈妈让我别摆,我说:不要嘛,再说了,我也要让月亮公公,不,是月亮婆婆,让月亮婆婆看看我们地球孩子玩儿的是什么,也让她给星星孩子们买点好玩儿的嘛!妈妈也只能让我摆着了。过了一会儿,妈妈对我说:孩子,爸爸要响花炮呢。我赶紧进了家,跑到了二楼,看着那一个个烟火直射云宵,我用望远镜看着天上的月亮,边看边想,你说这嫦娥也真是的,为什么要偷吃后羿的仙丹呢?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嫦娥现在一定在广寒宫里眺望着人间美丽的烟火。
我已经置身于那美丽的月宫。
之后,我的爸爸把桌子搬回了家,这时,联欢晚会已经开始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月饼边看电视,直到晚会完毕,这时,外面又是一片炮声,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还想到七子之歌里的第三首---
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
我便是台湾,……
二零零五年的中秋节真令人幸福,难忘啊!

回答4:

作者 殷友成

[中秋美文]:难忘中秋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每当中秋之夜,全家聚餐团圆后,我喜欢一人一杯茶,静静地坐在前凉台赏月。在这月华如水的夜晚,倍思我的父母。想起多年以前一次回家与父母共度中秋佳节时,父亲两次泪流满面,我仿佛感到洒落在身上的月光如泪。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那年大伯的大儿子,十多年回来一次,约我回家共度中秋。文革时我在大学读书,曾在福州多日。中秋夜晚,全家团圆父亲特别开心,从不饮酒的他竟然也倒一杯,他喜读古书,今以诗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与大家一起干杯。他很激动,欲语泪先流。我也很感动,从来没见过父亲如此动情。他的高兴一是大哥的回来使他忆起往昔蹉跎岁月。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父亲仅大几岁。大伯是共产党的地方干部,四十年代战争的烽火,地方的拉据,我们家没有一天的安宁,是父亲送他去参加了新四军。大军南下后,在福建省级机关工作,今日感慨万端。二是子女们回家大团圆。尤其让他开心的是我们兄妹四人,六个小孩,他就有五个孙子。这是他最大的财富和宝贝。在农村视之祖上的大德,家庭的兴旺。这也是老人视之生命的延续和未来。是他的希望和骄傲。

明月清凉难入眠,独看窗月到三更。晚饭后,我和大哥畅谈,他说我父亲的泪有喜也有忧。大哥说饭前与父亲聊天时,父亲就流了泪。大哥说出原因,并代表父亲向我提出了要求。我感到十分惊讶也很委屈。他一向视我为他的骄傲,夸耀我孝顺。仁义宽厚的父亲竟然在久未谋面的大哥面前说对我有看法。父亲突如其来的意见,我仿佛第一次被挨打。心里不明白父亲忧从何来?我们俩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将工资的一半寄给两家父母。我在上海学习一年半时间,开销大,花钱多,夫人只留一点生活费,她瘦得衣服空荡荡,从不减少,从不间断给老人寄钱。思绪万千,彻夜难眠。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父亲虽体弱却是一个硬汉子,他沉着冷静吃了千辛万苦,走了千山万水,从来没有流过一滴泪。回想父亲这一辈子真不容易,在动乱时代战火纷飞中为伯父送消息,全家担惊爱怕;在艰苦岁月饱受饥饿和困苦,咬紧牙关挺过来了。视子女胜过自己的生命。他积劳成疾,其胃痛发作时痛不欲生。听说河豚鱼治胃痛,冒险食之,严重中毒。当时我正读大学,在这最危险之时,他为了我的学业和前途,坚决不同意告诉我,后来奇迹般脱险了。他对子女的关爱最多,而要求最少。今日父亲两次潸然泪下,可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定是父亲的内心有激动,更有悲苦。我以为让他们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就是孝顺。但我没有花时间去思考他们现在的感觉,听听他的倾诉,然后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生活与精神的需求。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思念情更真,意更切。尤其中秋节,“年年今夜,月华如水,长是人千里。”美好的月夜景色,传统的团圆之日,使人增添儿女情长的思想之情。何况他最心爱的儿孙远在异乡,离情愁绪与年俱增。我望着长空,月亮在云层中穿行是那么匆忙。这宛若人生的来去匆匆,又是多么珍贵。悬挂在空中的月亮又是那么冷寂和孤独,仿佛是老人的身影。父亲身边有亲人,而他最牵挂,最思念,也最想谈心的是我。我理解了父亲的孤独源于对我和家人深切的爱,且是那么浓烈。浓浓的相思,化成眼中滴滴的泪水。我明白了父亲的甘苦,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曾请父母和我们住在一起,但到外地人生地不熟,语言难懂,不习惯,回到家乡,有串不完的门,谈不完的家常话。 特别是当年我们有一个儿子在他身边,虽然责任重大,十分辛苦,他整天乐呵呵地将孙子顶在头上,走在村里,走到田头。我每年回去与他一起过春节。小孩到我们身边后,工作十分繁忙,很少回家,回去也是车来车往,虽相见,却匆匆,很少有沟通和交流。对父母来说,情感上是大起大落,郁闷在心无处倾诉。感情上是一落千丈,有度日如年之感。当年父亲因祖父早逝,伯父在外,他为了照顾祖母,为了家,放弃了很多走出去的机会。他是有名的孝子,他多么希望儿子多陪伴自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我细想着父亲的要求,常回家,常写信。理解了父亲因为爱得太深而寂寞和孤独的感觉,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常去苏州沧浪亭,有一付对联,发人深思,“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况且我们是情意深厚的父子。对父亲的怀念,随着日子渐行渐远而与日俱增。从此,寄钱时附几句问候,工作再忙也常写信,到南方开会办事一定回去看望他们,常电话聊天。“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听说他们身体欠佳,随时回去诊治,在他们病重时都接到我这里治疗,尽我的良好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他们安度晚年。

月明亮而朗润,清洁而圣灵,是因为这是情感的温存和沉浸。是父亲的泪让我懂得中秋节的真情实意。是传统,更是老人们期盼的子女团圆。当我们迈向老年时才真正理解和读懂父亲这充满深深的爱而孤寂又苦涩的泪水。

中秋节又到了,明月光洁照人。举头望明月,明月如故人。在天上看到皎洁如明月的父亲,我想这是对父母亲健在时最好的思念和父母逝去后最好的纪念。

月是故乡明,明朗,明清,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比金钱更珍贵的是亲情。老年人更需要浓浓的亲情,常回家看看父母,常写信,常通电话与他们聊聊。这是对父母的最大孝敬。

这是一个令我一辈子难忘又难眠的中秋之夜!

回答5: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