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该不该学古文?

2024-12-15 23:29:2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优秀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的义务和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校尝试把经典古诗词引进学生的写作中,为此特开设《古诗词在写作中的运用》的专题讲座,使之成为一门新的微型课程。所谓微型课程是指它相对一门课程而言有独立的体系,但时间以4-5课时为限,这样有利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易于挖掘和开设,从而更多地为学生增添丰富的美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质修养。显而易见,由于微型课程的开发具备贴近本校学生实际的优势,它给学生带来的是能力。课程开发的目标是(1)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2)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主动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并尽量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同时微型课程也可以是一种促进课,通过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一方面是通过放慢进度,增加实验操作机会,增加观察机会、直观性等,增加训练次数,增加讲解内容、趣味知识介绍等方法,对困难学生实施“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抽象程度,加快作业速度,提高独立性要求等方面实施“促进教学”,促进这类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把我们其中开设的《古诗词在写作中的运用》投到贵刊,望加以指导。

编者按:希望有志于此的语文教师参与交流讨论。
一、 目的
1、 借用古诗词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4、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主动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并尽量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二、 课程跨度:三到四课时

三、 操作流程:
1. 布置可选择性的作业:
(1)、收集课外古诗词10首
(2)、用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或者是虚构的故事将10首古诗词串联起来。这些古诗词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
2. 选择好的作业文章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评讲。在这里要注意三个方面 的问题
(1) 、本次简单评讲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确下一步作文时的努力方向,并且为他们开阔思路,提供示范。
(2)、关于“好”的评价标准。这里的评价标准,不单是指将古诗词运用得好,而且还包括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其他的内容。 这里的“好”可以是:
A.古诗词运用得恰当。例如:在后面的上课材料当中有的沈忆雯同学写的《君子三忧》,其中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古诗词或者古文言文的引用都非常的好。
B.古诗词的引用,翻出自己的新意的。比如,在顾申健同学写的《我的一天》当中,关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引用。“人面桃花相映红”他用在被父母责骂的时候,可能这样用有点不妥当,当时,却能使读文章的人,报之一笑,让人耳目一新:古诗词居然还有这样的用法。再比如,王忠瑭同学在写自己的苦闷心情的时候,他写道,同学们都讨厌和他交往,他就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一支红杏出墙来”。我认为古诗词能用到这样的程度,已经是很可以了。更何况这两个学生都是平时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能够写出这样的作文,让我有点欣喜若狂。如果在同学们面前展出他们的成果,那将会带来很大的鼓动效果。
C.串联古诗词的方式有创新的,有开拓思维作用的。比如:郭子卿同学写的《东拼西凑之“四人帮”传》。这篇文章是将以前的很多关于四人帮的文章中,有运用了古诗词的片段截选出来,用一定的思维逻辑或者情感的变化逻辑将之串联起来。
D.如果有在各方面都很突出的作业文章那就更好了。我可能比较幸运,在这第一次的作文中就有同学将10首古诗词编成一个短剧,这个就是《孟浩然之死》。当我把这个短剧声情并茂的读给两个班的同学的时候,在同学们脸上出现了一种惊讶和自叹弗如的表情。
(3)这里的简单评讲,我只作了当众宣读这样一件事情。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分析。因为我想与其讲一些不完全的思维方面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优点,不如让同学们在下次写作时,边写边体会。但是要注意发现各个层次同学的不同方面的闪光点,然后在班级里加以提倡,调动差一些的同学的信心,好一点同学的竞争心,让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水平学习。
3. 进行第二次的写作训练,形式也采取多样化形式,让同学们进行自主选择,注意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速度学习、写作,但是其中都要引用古诗词。
(1) 周记或者是写以事串联古诗词的写后感。(作为家庭作业)
(2) 命题作文《我的烦恼》。(当堂作文)
4. 准备一堂阅读和评讲的作文课。

准备工作:
1. 在这第二次作文中选择优秀作文连同第一次的优秀作文打印出来;
2. 将这次系列活动之外的其他优秀作文和有相似意境的古诗词相匹配;
3. 将古诗词在文章中的运用分类整理。
这样准备下来之后,也就是第一堂正式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的应用的作文课。它应该算是这一系列活动的第二堂课。上课材料后面附有。
5. 在上一堂课的基础上引发以下问题:
1). 古诗词与现代文哪个好(辩论)
2). 如何在现代文中学习古诗词的好处(讨论)
3). 在这堂课上由学生刘赢的《日记一则》引发争论。因为他的这篇文章看起来毫无章法,像一篇典型的流水帐。但是他在这篇文章中的描写却是可以让人想象得到他的生活和他这个人的一举一动。就这方面来说,可以讲这篇文章是很成功的。但是由于历来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在作文方面,都是很讲究“一定”的章法的。所以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在学生中间立刻造成很大的反响,即:关于文章是要讲究章法,还是要讲究意境。这一问题的系列文章在后面课堂材料中也有附。
6. 将以上话题争论后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心得和争论后的结果写在作文上。这一个环节的作用是巩固上课所得和深化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7. 寻求学校方面的声援,希望学校能够在这方面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我把学生的作文拿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的反映是大加赞许,并通过适当途径加以表扬,这一点,给了学生很大的鼓舞和刺激。
8. 进行第二堂正式的作文课。注意以下两点:
(1)在这堂作文课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将上一次作文课学到的知识,即:关于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位置分类及其作用的整体认识,进一步加以深化。深化的内容是:这堂课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古诗词引用得好的文章中,它的古诗词的引用在文章中的对于刻画人物、描绘心情的作用。例如钟韵同学写的《故事2003》就写得很好。
(2)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作文描绘前一天课堂上的内容;
老师下水作文描绘和学生同样要描绘的内容。方式采用游戏填空,文章中含有大量的古诗词运用,但是只抽取其中的同学们既熟悉又好理解的一部分古诗词进行选择填空。这样做有写作示范作用,也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够不着。
9、对这一系列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提倡的苗头加以鼓励和引导。

四、 配合措施
1、 学校里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
2、 学校范围内的作文比赛

五、 注意点
1、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生活走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一定要反馈及时,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回答2:

二楼嘉宾的回答过于显摆,让人不得不置疑你回答这个问题的纯洁性,你是在做广告还是在指导别的学校如何去教学生学古文?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很繁复了,也不差阁下这一段“金玉良言”。
本人认为,中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偏离了正确学习的方向,应该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目的,如果目的正确了,那该学还是不该学,我看提问的主人,自己也应该有答案了。
以下是本人认为中学生应该学古文的三个目的:
一、提高文学水平:了解文章从繁复的文言文到简单直白的白话文的差距,掌握从简到繁,从繁到简的方法(仅举一例,古文中的词语结构,手法,行文技巧太多,不一一例举),进而达到化为己用的境界,挥笔起舞,亦繁亦简,亦简亦繁,在现实中使用,可以令人刮目相看。
二、借古例见今势:古文的学习不仅是文学,他还有独特的历史背景,看文章不仅要看行文造句,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要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进而在自己的文章和生活中加以应用,避免走错路站错队。
三、益于心态培养:很多研究和喜欢古文的人多数都有一个共性,处汤水如沐溪泉,立乱世而守情操,良好的心态不仅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得起打压,也耐得住磨练,精神的丰满胜与表象的高大!
以上三点其实是适用于所有中国人,也就是说,不单是中学生有学古文的必要,只要是中国人,都有必要!再回到起点,来看看目的是否正确。
第一个目的,在生活中,就算是一份工人的工作,递交一份个人简历也是必须的(走后背拉关系的不做此想),如果可以在方寸之纸中表现出经纬之材,对个人的前途,不可谓没有影响;
第二个目的,古人的思维是最好的学习教材,行其正而得,行其不正而失,要比列位去把鼻子“碰扁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前面是“墙壁”要好的多;
第三个目的,现今社会中太多急功好利的青年人被社会拉扯的人性变形,缺乏“内功”不可能成为高手,没有“内涵”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付臭皮囊;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中学生非常有必要学古文,而且学了要能用,否则,就要变成为了学而学,走得是形式主义,不如不学。
中国的教育体质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但我们的思想和目的却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要不要学?要怎么学?该不该学,该怎么学?我想提问者应该已经有答案了!

回答3:

该啊,那个是中国人民骄傲的一部分啊。还有,古文中有现在文没有的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