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传承下来了?

2024-11-25 11:30:0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看过一篇文章,说世界上古代四大文明,唯一没有消失并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华民族血脉相传,中国人从不忘祖;而血脉传承的标识是姓氏,其内涵和特征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正因为中国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才有中华民族历遭百劫而不灭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有理由要知道,占了世界总人口1/3的中国人,根在哪里?姓氏起源于哪里?共同的祖先是谁呢?

近几年,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根祭祖,为什么呢?专家指出,寻根的历史意义,在于普天下所有龙的传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寻根的现实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站是闽粤沿海地区,终点却是河南。

根在河南?奇怪吗?外省人听了也许不意为然,那作为河南人,我们又是否明了呢?有关专家说,中原历史文化的“根文化”包括两方面: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体现的是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万姓同根,根在羲皇。羲皇是谁呢?羲皇是中华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据史书记载,大约在6500年前,伏羲率领自己的部落由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以其圣德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并取各部落图腾的特色组成了新的图腾——龙。龙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龙的传人“便由此而来。伏羲氏创阴阳八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他的伟大功绩之一是“正姓氏、制嫁娶”,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源。伏羲之后中华民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姓氏像血脉一样,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有上万个,现在常用的有3000多个,其中约有1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百家姓》中,汉族人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而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因此成为中华姓氏文化的发祥地;太昊伏羲功盖百王德配天地,龙之传人尊崇始祖礼继古今,太昊伏羲陵也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中国人都要去扫墓、上坟,缅怀先人。不忘祖宗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中国人共同推崇的祖先是谁呢?让河南再次告诉你。

黄帝,三皇之一,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在位期间,“修德振兵”,经52战,先后打败、融合了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结束了远古战争,在新郑“大会诸侯”,被拥立为中国第一个“天下共主”,新郑在当时也成为天下的政治中心。黄帝时期,中原文明生机勃勃,有造车、造船、纺织、服饰、文字等大量的发明创造。凭借这些发明创造,古代的中国人告别了野蛮时代,步入一个新的生活平台。黄帝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如庄子所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在黄帝的大旗下,中国人初步凝聚为一个整体。相传黄帝的子孙极其兴旺,后来分布到全国各地,历史上的唐尧、虞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满、蒙、藏等民族,甚至西迁欧洲的匈奴,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共同的祖先观念,把中华民族紧紧联结在一起。5000年来,黄帝子孙历遭百劫而不灭,血脉传承而不息,逐渐形成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打不跨、拆不散的中华民族。黄帝,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自尊自信的源泉,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今天,黄帝的生身地——新郑、葬身地——陕西黄陵成为另两个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祭拜的圣地。

说起寻根,不能不说“客家人”。“客家”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接地区,与当地佘、瑶等土著居民融合,形成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以汉人为主体,包容了“客化”的佘、瑶等少数民族,其文化主要特征及表现继承了中原汉族文化。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 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所谓中州音韵、中州话,就是郑州土话,与现在的客家话非常相似”。如今“客家人”的足迹遍及海外,“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诚如歌里唱的,虽身在海外,但心系家乡,情系故里。2003年,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是“客家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寻根”,因为河南是客家人真正的祖根地。 拳拳故土情,悠悠桑梓谊,客属乡亲投资二十七点二亿美元来报答故乡。

如今,姓氏文化 、炎黄文化、客家文化已成为河南寻根旅游经济的“三驾马车”,寻根经济正以其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商机在造福中原大地。

写到这里,不禁有些感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河南曾经创造了、付出了、牺牲了多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时过境迁,河南中道衰落,让人扼腕。可以这么说,中华帝国的衰落,从放弃河南开始,“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永远成不了东京汴梁,华夏的根基在中原!《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国中之国为之中国”,河洛地区为夏王朝(华夏族)的中心区域,被称为“中国之人”,此乃 本意之中国。现在河南失落了、贫穷了、落后了,可是无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同根同脉一家亲,同宗同族血浓于水”的乡情。我省已故著名作家乔典云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我说:河南是全球华人的“老祖窝”,“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当众多海外炎黄子孙不远万里来到河南寻根问祖,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时,我们有许多国人却在不断诋毁河南、辱骂河南人,“饮水思源”,想想吧,即使不念及同宗同源,也不必以外国人看中国、中国人的心态来看待河南、河南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回答2: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灭了,大陆根本就没有把中华文明传承下来。
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是日、韩。

大陆的中华文化 经历了 元.清.文.革.三个时代已经中断了。台湾还保留一点点残垣断壁的中华文化。台湾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庙会”等等东西。并未全盘西化,而是中西合璧。

日本还读论语等古书,建筑也是唐式,礼仪也是儒家。韩国更儒家。

古中国文明-华夏文明分布在: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部分地区,越南、琉球。

大陆文明被被西方文明同化中。大陆都是现代西方文明,全盘西化了,无论椅子电脑汽车电视生活方式等等都是西方的。

古印度文明虽然中断了,但印度人还是信 印度教,活人住印度式建筑,穿印度民族服装,练瑜伽,用天城文字,过印度式生活方式,守古印度文明礼仪。读古书学习,知道传统知识禁忌。

而大陆,不信儒佛道,没有人住中国式建筑,只是建来旅游用,大唐建筑只剩大雁塔,玄奘住址正在被拆,没人穿汉服,没人过中国式生活方式,不守古中国文明礼仪,礼仪之邦?美德礼仪哪去了啊?,不助老人,随地大小便。吃饭应该老人先起筷才行等等,不读古书,不知道传统禁忌,例如写信不能用红色墨水。
不知传统的东西,不知 木屐、跪坐、鱼生,成都一女生穿汉服,被抗。日。示威者要求换衣服。

08奥运开幕式上表演的都是假的过去的死了的文化。伦敦开幕式上表演的都是活的,英国百姓都在过的。例如园林艺术等。

回答3:

古代四大文明有: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巴比伦
其他的文明随着民族纷争,争霸战役或是侵略战争消亡了
中国的文明传承得益于文字的传承,历史的传承,以及大一统的古代政治格局

回答4:

地理上:
因为在古代,中国的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山地后面的东南亚虽然自然条件比我们优越,但地域狭小,难以发展成大国。西边、北边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原、荒漠,养活的人口有限,虽然面积能发展成大国,但由于降水量少、气候严酷难以持续。
文化上:
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及适宜的气候、高产量的平原、先进的耕作方式,形成了众多的人口,虽历经五胡乱华、蒙古、女真三次血腥屠杀及秦末、汉末、唐末等人口严重减少的内乱,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
中国文化还强调中庸、平和。在被好战的异族统治其间,由于以农耕为主要职业,人口损失远比以战士为职业、互相征战不休的蛮族损失少,少量剩下的蛮族被文化遥遥领先的富庶的汉族所同化。汉族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国策,没有大量消耗国力。

我们的人种、文字、文明从未中断过!除希腊外,其它地区的人种、文字、文明均已消失了!(希腊有很长一段亡国期,从被罗马统治后,直到19世纪才摆脱土耳其统治复国成功,尽管文字、文明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