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从时代背景和字面本身的意思来解释。
汉以及之前,丞为辅,是辅助的意思,相则代表容貌以及品行。丞相的含义是指帝王尊严和品德的辅助。也就是说,丞相是用来保证帝王能够拥有足够驾驭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和天下土壤的品德、尊严的人。用作职位,就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汉以及之前有皇戚干政一说,往往太后或者太皇太后的话比皇上还要有用,所以丞相的作用仅仅是辅佐,还没有权利大到可以佐政的地步。凡是除了向皇帝报告之外,大多时候丞相还需要向后宫请求懿旨。尤其在汉朝,汉武帝消除窦王孙之前玉玺是由太皇太后掌握,而丞相又是太皇太后的侄子,可想而知了。无论怎样丞相这个职位本身是皇帝以下的最高发言人。
秦朝不必说,到了汉朝还有了这样的规定:若非立过军功的侯爷是不可以为丞相的。
汉朝之后,因废除了外戚干政的政策,丞相则能起到一些比较大的作用了,隋后丞相一职就可以代皇帝下旨了。在此之前都是必须要由秉笔太监执行的。当然,再之后的几个朝代里丞相的权利都有过调节,但改动并不是很大。
至于钦差,秦朝尚未出现,最早出现是什么时候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汉朝就已经有了。所以刚才才主要以汉朝的情况来做解释。钦字与御字表面字义在当时是基本相同的。但用法不同,钦多用于皇帝本身,并多出现在要求“执行”的情况下,而御则多用在皇宫方面,并多出现在“使用”的情况下。就好像御林军用于保护皇宫,而锦衣卫因为是钦点侍卫,则专用于保护皇帝。这与之后几代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钦差本身的含义和作用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替皇帝出差的人。这个钦差是个职位,但是是由皇帝临时指派,并且在完成任务述职之后就自动取消了。品级也是有皇帝临时决定。一般不会低于五品,但从不高于二品。如果钦差需要处理二品以上的大员,则需要皇帝在圣旨上再加封别的官职,同时运用,如果需要钦差临时决断更高品级官员的奖惩,则还需要皇帝写上“便宜”二字。否则私杀朝廷五品以上大员从来就是灭九族的大罪。只有五品以下方在钦差先斩后奏的权限范围之内。唐代以及之后,钦差的作为则限制更多了。
所以具体说来,钦差本身是比丞相小的。即便是自唐朝之后有了左右丞相一分,那丞相最低也不低于正二品,还是大于钦差本身的最高品级。不过钦差由于是皇帝亲自指派,代表的是帝王权威,丞相见了也需要以礼待之。甚至在有些特别的时候钦差还有见官大三级一说。再加上钦差的职能也是因为是由皇帝临时指派的,那就很难说一个正一品的阁部官员不会被一个不到二品的钦差给办了。所以,说法可以有很多,得根据当时情况来确定了。
这个根本就不能比的,如果论品,论官位,没有钦差这个职位,就是说任何人只要皇帝愿意都可以变成钦差的。丞相也可以做钦差的。所以,谁大呢?如果这个钦差是专门去查丞相的,那他代表皇帝,当然是他大,但如果查别的事,不相关到丞相,那各管各事,也比不了什么大小。所以丞相是个职位,钦差是个临时的身份。不可以比的。
钦差出巡时,是代表天子巡狩,你什么时候听过丞相能代表天子的?
你说的丞相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那是在平时,而钦差,本来就是特殊的官职,其权利,就是在于生杀于夺上!! 丞相能吗?
钦差在外就比较大,丞相在朝野比较大。
如果钦差和丞相在外面钦差就比较大了
各有各的权利
钦差在外就比较大,丞相在朝野比较大。
如果钦差和丞相在外面钦差就比较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