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怎么种植?

2024-11-26 23:59: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菌种的制作

该菌株适宜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制作、接种、培养方法同常规。原种和生产培养基采用麦粒培养基,配方为:麦粒87%、发酵后的干培养料10%、石灰1.5%、石膏1.5%。小麦先用石灰水浸泡2天后用水冲洗干净,使小麦表面ph值在7.0左右,然后拌入石膏和切成长1厘米以下的发酵后的栽培料装瓶、灭菌。

二、栽培技术

1.栽培料配方。于麦秆(于稻草)60%、于鸡粪30%、米糠7%、石膏2%、石灰粉1%左右。

2.栽培料的发酵堆制。采用两次发酵堆制程序。第一阶段(一次发酵阶段)在遮雨逢下进行,发酵堆料大约经过14-16天后进入第二阶段(二次发酵)的堆制。二次发酵阶段一般经过几个阶段及步骤(1)经过一次发酵的堆料转入二次发酵通道后,关闭通道口和风机让其自然发酵升温,约16-20小时后温度升至50摄氏度左右。(2)适当通入热(蒸)气使升温过程持续进行,达到58摄氏度后开启调节设备,便堆料温度控制在58摄氏度-61摄氏度,持续6-7小时,以杀死各种有害微生物和害虫。(3)将堆料调控到47-49摄氏度持续5-7天。(4)打开风机,使堆温下降到室温,嗅不到氨气味时为止。

3.播种栽培管理。可用各类空闲房、专用蘑菇房、地下隧道等场地栽培。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放入菇床,然后播菌种,并使菌种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种量为100公斤料3瓶菌种。播种后表面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关闭菇房,最好将菇房温度调节到25摄氏度左右,如果无控温设备,也可在自然温度下发菌,20-25天后,菌丝全部吃透培养料,此时在菌床表面(或袋、块表面)覆土材料的含水量可控制在70%-75%。覆土后继续在25摄氏度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或自然条件下培养7-14天。

4.出菇管理。该菌株从播种到出菇一般需要35-40天。覆土后当菌丝发至表面时,开始进行出菇管理。此时菇风换气3-5天。第一潮菇采收后要清洁表面,停止喷水4天,然后再按出菇管理为方式管理,就可以采收第二潮菇,每潮菇一般历时3-5天。第一潮菇采收后要清洁表面,停止喷水4天,然后再按出菇管理方式管理,就可以采收第二潮菇。一般可采收四潮菇,其中第一、二潮菇占总产量的80%左右。

5.采菇。该菌株是适于鲜销的蘑菇新品种,菇形大小适中。当菇生长到菌盖离开菌柄,菌膜出现时及时采收,可获得优质蘑菇,有较长的销售期。采收后依据大小分级,迅速送到市场销售。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菇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菇都是白色变种,主要适用于卖鲜品,或加工成罐头。
双孢菇的菌肉肥嫩,并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所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干菇中含蛋白质36—40g、脂肪3.6g、碳水化合物31.2g、磷718mg、铁188.5mg、钙131mg、灰分14.2mg、粗纤维6g,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Vc,尼克酸等,由于它的营养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称。
双孢菇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对病毒性疾病有一定免疫作用,所含的蘑菇多糖和异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胆固醇,对降低血压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均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中医认为双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压的作用。
双孢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距今约有300年。我国人工栽培在1935年开始试种,栽培1m2双孢菇需要投入10元左右,可产双孢菇5—10kg。经济效益很好。
一、生长发育条件
1、营养: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发育。蘑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必须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蘑菇菌菌丝分泌的酶将它们分解为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后,才能吸收利用。蘑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铵盐、蛋白胨、氨基酸等,蘑菇生长还需要一定的磷、钾、钙等矿质元素及铁、钼等微量元素。因此,配制培养基时,除了用粪草等主要原料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满足蘑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2、温度:菌丝生长的温度在5—33℃之间,其最适温度为23—25℃,低于5℃生长缓慢,高于25℃菌丝生长虽快,但纤细无力,容易衰老,超过32℃菌丝易衰或发黄、倒状,以至于停止生长。
子实体在7—22℃均可形成,以15—18℃为最适宜,在此温度范围内,出菇期仅维持3个月左右。在13—18℃范围内,出菇期可维持6个月。在较低温度下所形成的子实体洁白、粗壮、菇形园整、肉厚、产量高。在子实体形成期间,尤其是从幼蕾到幼菇阶段,温度只能维持原温,不可使之回升,否则会造成大批薄皮硬开伞菇或大量菇蕾萎缩死亡。因为菌丝实质上象相互连通的“管子”,在较低温时菌丝相互扭结,形成菇蕾,养分借助菌丝细胞中原生质的流动集中运往菇蕾供生长发育,若温度回升,尤其是较高温度时间偏长,菌丝又把菇蕾中的养分输送给周围的菌丝,供菌丝蔓延生长,结果使大批幼菌蕾死亡。孢子散发的温度以18—20℃为最好,若超过27℃,就是相当成熟的子实体,也不会发出孢子。孢子萌发的温度以24—26℃为最佳,过高或过低都会延长萌发时间或不萌发。
3、水分和湿度:蘑菇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分来源于培养料覆土和栽培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在蘑菇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在60—65%。低于50%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而纤细,不易形成子实体;高于70%培养料内氧气含量减少,蘑菇菌丝体生长同样会受到影响。覆土层的湿度应保持在18—20%左右,过干会影响菌丝体和幼菇发育,并使蘑菇品质下降。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之间。若超过95%,菌盖上会长期留存水滴,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性病斑;若低于70%会使菌盖表面变硬,甚至发生龟裂,易空心;若低于50%,小菇蕾会枯萎死亡,停止出菇。
4、空气:蘑菇属好气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阶段还是子实体发生期间,都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在发菌阶段CO2浓度应控制在0.034—0.1%内。出菇阶段若超过0.1%,则菌盖小,菌柄细长,极易开伞;若CO2浓度高于0.5%,就会抑制子实体分化,停止出菇,同时培养料内的绒毛菌丝生长旺盛,长到覆土的表面。因此,应及时通风换气,供以充足的新鲜空气。
5、光照:蘑菇生长不需要光线,整个过程可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进行。在黑暗环境下长出的子实体颜色洁白、朵形圆整、质量较好。但子实体生成时,最好能有散射光的刺激,此时,菇房光线也不宜过亮,如光线过亮菇体表面易干燥变黄,品质下降。
6、酸碱度(PH值):蘑菇菌丝在PH值5.8—8.0之间均可生长,最适宜的PH值是7左右。由于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碳酸和草酸,这些有机酸积累在培养料和覆土层里会使菌丝生活的环境逐渐变酸,PH值下降。因此,在播种时,培养料的PH值应调节至7.8—8.0之间;土粒的PH值调至8.0左右,这样既有利于菌丝生长,又能抑制霉菌的发生。
二、要点
流程:备料→预湿→建堆→翻堆→作床→进棚→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一)培养料的配方及对各种料的要求(按240m2计算)
1、配方:稻草2900kg、干牛粪2900kg、尿素40kg、碳酸氢铵25kg,过磷酸钙75kg、石灰100kg、饼肥100kg。总计6050kg,每m233.6kg。
2、培养料的准备:(1)稻草要选择鲜黄无霉变,晒干。凡是霉烂被雨淋过的稻草均不能用。
(2)牛粪的纯度要求在80%以上。如含土多,要适当增加牛粪的用量。边收集、边晒干,粉碎后备用,防止霉变和雨淋。牛粪粉碎后粪团直径不超过1cm,牛粪最少也不能少于500kg。
(3)粪草的比例一般为4:6或5:5,粪少草多时应加饼肥。
在配制培养料中,粪过多、草少,培养料通气差;而草多粪少、培养料虽通气性好,但养分差。因此堆制时,除粪草外,还应增加饼肥和化肥,以补充养分,增加松通性。
(二)培养料堆制前的处理方法
1、发酵时间:用稻草加牛粪堆料发酵,需要20—25天。
2、培养料的预湿:先把稻草切成15—30cm长,浸入水中30分钟左右捞出,堆放1—2天,每天在表面喷水2次。
3、预堆:稻草预湿1—2天后。把预湿的稻草铺成宽2.2m 高 30 cm长18m的堆,然后在稻草的表面撒一些石灰,用水喷淋一次,使石灰粉渗入稻草内,再撒上少量的碳酸氢铵,然后再铺上一层稻草,如此类推直到堆完,每次一般用4kg碳酸氢铵和8kg石灰。
4、其他料的预湿:稻草预堆前一天将牛粪、饼肥、用1%的石灰水调湿,含水量为手握料,指缝间有水滴2—3滴即可。
(三)建堆及翻堆
1、建堆前的准备:建堆前把过磷酸钙、尿素、石膏、碳酸钙,粉碎后混合均匀,然后再与预湿好的牛粪、饼肥,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料。
2、建堆:预堆后2天进行。建堆时含水量以用手拧稻草后滴4—5滴水为宜。把预湿后的稻草铺在地面上,厚度30cm,宽度2.2m,长度18m,然后再撒上混合料,用量为配合总量的1/6。从第二层到第六层稻草每层厚度均为30cm。混合料的用量每次都是总量的1/6,操作与第一层一样。建堆高度为1.8m,堆顶成龟背形。堆料时要作到底层不浇水,中层少浇水,上层多浇水,一直到料堆周围有水溢出为止。一般这样堆的料在第4天左右,料温会升到70℃左右。培养料堆制后用草帘覆盖,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盖。
3、第一次翻堆:建堆后5—7天,当料温达最高温度65—70℃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翻堆时要把料抖松,让料中氨气散发出去,并把表面和底层料翻在中间,把中间的翻到两边,每棚料加敌敌畏2.5斤兑水分层喷匀。如遇雨天,及时用薄膜盖好,雨停后马上掀开薄膜,以防氨气过重。
4、第二次翻推:第一次翻堆后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同前。堆宽度应缩小至2 m,高度、长度不变,每间隔1.5m插一个粗12—15cm的木棍,待堆重新建完后再拨出去,作为通气口,散发出氨气等浊气。
5、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5天进行,方法同上。翻堆时调节PH值7.8—8,偏低时加石灰水,偏高时加清水。料温超过60℃时,每间隔1.0m,放一个排气口。
6、第四次翻堆:第三次翻堆后4天翻堆。含水量65—70%,每棚用甲醛1.5斤兑水喷匀。要进行室外简易二次发酵(时间2—3天)。
7、根据发酵的温度和发酵的程度,如料温经发酵几天后开始下降,就须进行翻堆,或连续2—3天达80℃左右,也要进行翻堆,翻堆的情况一定要灵活掌握。
(四)进棚前堆制发酵的培养料的质量标准
1、培养料的颜色呈棕褐色。
2、稻草柔软,且有弹性,稻草和牛粪等原辅料混合均匀。
3、料的含水量为65%,手握一把料指缝间有水印,并有水滴1-2滴的状况为准。
4、PH7.5左右。
5、无病虫杂菌,无粪块臭味、酸味、氨味等不正常的气味,具有蘑菇特有的香味。
(五)进棚
1、消毒杀虫:进棚前在傍晚先用辛硫磷0.5kg把整个菇棚进行杀虫一次。
2、铺床面时,先撒一部分石灰,应把稻草细料混匀,铺料时不要压实,要平整,中间比边缘厚2—3cm。
3、培养料的厚度20cm左右。
4、把料铺好后,棚内过道清理干净,把所有的工具放在棚内关闭好门窗。
5、每棚(240m2)用甲醛2.5kg,采用熏蒸消毒法熏棚24小时。
6、24小时后打开棚门窗,通风换气,直至无甲醛、氨、臭等异味。
7、测完培养料的温度在28℃以下,PH值7.5左右,开始接种。
(六)播种
1、若是在晴天,最好安排在下午3点以后。
2、播种量为每m2 1—1.5瓶菌种。
3、播种用的工具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用干净纱布擦干。
4、先取菌种总量的一半,散播在料面上,后用手指插入料中,稍动几下,使麦粒落入料面下2—3cm处,然后把剩余的一半种子散在料面上。
5、用木板或盆底轻轻的在料表面轻拍一下。
6、用草纸或报纸盖在料的表面。
(七)发菌管理
1、勤观察棚内温度和料内温度,料内温度最高不超过29℃,最适为22—27℃。
2、三天内棚内温度不高就不用通气,三天后报纸取掉。
3、三天后菌种正常萌发即可微通风,七天后可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往料中生长,直至菌丝到四分之三处准备覆土。
(八)覆土
1、准备:河泥土和粘土较好,在覆土前挖掉地表约20cm,然后把土打碎放在阳光下晒几天过筛。
2、在覆土前三天,每棚把40kgCaCO3、50kg过磷酸钙充分混合均匀,用石灰水把覆土材料调湿,要求覆土材料的PH值为7.5 左右,含水量以手捏成团,丢下即散的程度,堆成1m高左右用塑料布盖上,在覆土前12小时揭开。
3、覆土前3—4天,把菇棚料面稍作整理,料面不能凹凸不平,若料面干,在前2—3天用PH值7.2的石灰水,勤喷轻喷调节成湿润的状态。
4、在覆土前每棚用少量的水拌入0.5kg辛硫磷充分混匀,采用轻喷、细喷法,喷在料的表面。
5、覆土:用干净的小盆取覆土材料,轻撒在料面上,厚度为2.5—3cm。
6、覆土后前5—7天关闭通风口,促使菌丝向土层生长,菌丝爬土后,加大通风量,覆土表层再撒一层不加营养的细土,厚度为看不到菌丝为宜。
(九)关于最佳播期
双孢菇的最佳播期为9月5—15日,最晚不能超过9月25日。播期过晚,温度下降影响秋菇的产量,每晚播7天,影响一荐菇的采收。因此,要求在8月10日前必须完成稻草的预湿工作,争取在10月10日左右开始出菇。
(十)对菇棚(冬暖式大棚)的要求
1、棚体要牢固,排水通畅,棚内过道不积水。
2、棚内覆盖物要厚一点,棚内最高温度22℃最低5℃。
3、菇房北墙上、下留有两排通风口;南墙有通风口,东西墙与走道相对留有通风道;标准棚8m宽,30m长,东西走向;棚建在地势较高挖深1m不出水;棚里四趟菌床,中间3个过道宽66cm,两侧靠墙菌床宽1m,中间两床宽1.2m;过道挖出的土作前后墙,前墙高30cm,后墙高1.2m。
(十一)采收
播种后,35天左右开始出菇。第一茬出菇量较大,要及时安排采摘。采摘的标准是伞径3—3.5cm以内,柄长在0.5cm以内。

回答2: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菇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菇都是白色变种,主要适用于卖鲜品,或加工成罐头。
双孢菇的菌肉肥嫩,并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所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干菇中含蛋白质36—40g、脂肪3.6g、碳水化合物31.2g、磷718mg、铁188.5mg、钙131mg、灰分14.2mg、粗纤维6g,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Vc,尼克酸等,由于它的营养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称。
双孢菇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对病毒性疾病有一定免疫作用,所含的蘑菇多糖和异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胆固醇,对降低血压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均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中医认为双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压的作用。
双孢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距今约有300年。我国人工栽培在1935年开始试种,栽培1m2双孢菇需要投入10元左右,可产双孢菇5—10kg。经济效益很好。
一、生长发育条件
1、营养: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发育。蘑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必须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蘑菇菌菌丝分泌的酶将它们分解为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后,才能吸收利用。蘑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铵盐、蛋白胨、氨基酸等,蘑菇生长还需要一定的磷、钾、钙等矿质元素及铁、钼等微量元素。因此,配制培养基时,除了用粪草等主要原料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满足蘑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2、温度:菌丝生长的温度在5—33℃之间,其最适温度为23—25℃,低于5℃生长缓慢,高于25℃菌丝生长虽快,但纤细无力,容易衰老,超过32℃菌丝易衰或发黄、倒状,以至于停止生长。
子实体在7—22℃均可形成,以15—18℃为最适宜,在此温度范围内,出菇期仅维持3个月左右。在13—18℃范围内,出菇期可维持6个月。在较低温度下所形成的子实体洁白、粗壮、菇形园整、肉厚、产量高。在子实体形成期间,尤其是从幼蕾到幼菇阶段,温度只能维持原温,不可使之回升,否则会造成大批薄皮硬开伞菇或大量菇蕾萎缩死亡。因为菌丝实质上象相互连通的“管子”,在较低温时菌丝相互扭结,形成菇蕾,养分借助菌丝细胞中原生质的流动集中运往菇蕾供生长发育,若温度回升,尤其是较高温度时间偏长,菌丝又把菇蕾中的养分输送给周围的菌丝,供菌丝蔓延生长,结果使大批幼菌蕾死亡。孢子散发的温度以18—20℃为最好,若超过27℃,就是相当成熟的子实体,也不会发出孢子。孢子萌发的温度以24—26℃为最佳,过高或过低都会延长萌发时间或不萌发。
3、水分和湿度:蘑菇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分来源于培养料覆土和栽培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在蘑菇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在60—65%。低于50%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而纤细,不易形成子实体;高于70%培养料内氧气含量减少,蘑菇菌丝体生长同样会受到影响。覆土层的湿度应保持在18—20%左右,过干会影响菌丝体和幼菇发育,并使蘑菇品质下降。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之间。若超过95%,菌盖上会长期留存水滴,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性病斑;若低于70%会使菌盖表面变硬,甚至发生龟裂,易空心;若低于50%,小菇蕾会枯萎死亡,停止出菇。
4、空气:蘑菇属好气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阶段还是子实体发生期间,都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在发菌阶段CO2浓度应控制在0.034—0.1%内。出菇阶段若超过0.1%,则菌盖小,菌柄细长,极易开伞;若CO2浓度高于0.5%,就会抑制子实体分化,停止出菇,同时培养料内的绒毛菌丝生长旺盛,长到覆土的表面。因此,应及时通风换气,供以充足的新鲜空气。
5、光照:蘑菇生长不需要光线,整个过程可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进行。在黑暗环境下长出的子实体颜色洁白、朵形圆整、质量较好。但子实体生成时,最好能有散射光的刺激,此时,菇房光线也不宜过亮,如光线过亮菇体表面易干燥变黄,品质下降。
6、酸碱度(PH值):蘑菇菌丝在PH值5.8—8.0之间均可生长,最适宜的PH值是7左右。由于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碳酸和草酸,这些有机酸积累在培养料和覆土层里会使菌丝生活的环境逐渐变酸,PH值下降。因此,在播种时,培养料的PH值应调节至7.8—8.0之间;土粒的PH值调至8.0左右,这样既有利于菌丝生长,又能抑制霉菌的发生。
二、要点
流程:备料→预湿→建堆→翻堆→作床→进棚→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一)培养料的配方及对各种料的要求(按240m2计算)
1、配方:稻草2900kg、干牛粪2900kg、尿素40kg、碳酸氢铵25kg,过磷酸钙75kg、石灰100kg、饼肥100kg。总计6050kg,每m233.6kg。
2、培养料的准备:(1)稻草要选择鲜黄无霉变,晒干。凡是霉烂被雨淋过的稻草均不能用。
(2)牛粪的纯度要求在80%以上。如含土多,要适当增加牛粪的用量。边收集、边晒干,粉碎后备用,防止霉变和雨淋。牛粪粉碎后粪团直径不超过1cm,牛粪最少也不能少于500kg。
(3)粪草的比例一般为4:6或5:5,粪少草多时应加饼肥。
在配制培养料中,粪过多、草少,培养料通气差;而草多粪少、培养料虽通气性好,但养分差。因此堆制时,除粪草外,还应增加饼肥和化肥,以补充养分,增加松通性。
(二)培养料堆制前的处理方法
1、发酵时间:用稻草加牛粪堆料发酵,需要20—25天。
2、培养料的预湿:先把稻草切成15—30cm长,浸入水中30分钟左右捞出,堆放1—2天,每天在表面喷水2次。
3、预堆:稻草预湿1—2天后。把预湿的稻草铺成宽2.2m 高 30 cm长18m的堆,然后在稻草的表面撒一些石灰,用水喷淋一次,使石灰粉渗入稻草内,再撒上少量的碳酸氢铵,然后再铺上一层稻草,如此类推直到堆完,每次一般用4kg碳酸氢铵和8kg石灰。
4、其他料的预湿:稻草预堆前一天将牛粪、饼肥、用1%的石灰水调湿,含水量为手握料,指缝间有水滴2—3滴即可。
(三)建堆及翻堆
1、建堆前的准备:建堆前把过磷酸钙、尿素、石膏、碳酸钙,粉碎后混合均匀,然后再与预湿好的牛粪、饼肥,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料。
2、建堆:预堆后2天进行。建堆时含水量以用手拧稻草后滴4—5滴水为宜。把预湿后的稻草铺在地面上,厚度30cm,宽度2.2m,长度18m,然后再撒上混合料,用量为配合总量的1/6。从第二层到第六层稻草每层厚度均为30cm。混合料的用量每次都是总量的1/6,操作与第一层一样。建堆高度为1.8m,堆顶成龟背形。堆料时要作到底层不浇水,中层少浇水,上层多浇水,一直到料堆周围有水溢出为止。一般这样堆的料在第4天左右,料温会升到70℃左右。培养料堆制后用草帘覆盖,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盖。
3、第一次翻堆:建堆后5—7天,当料温达最高温度65—70℃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翻堆时要把料抖松,让料中氨气散发出去,并把表面和底层料翻在中间,把中间的翻到两边,每棚料加敌敌畏2.5斤兑水分层喷匀。如遇雨天,及时用薄膜盖好,雨停后马上掀开薄膜,以防氨气过重。
4、第二次翻推:第一次翻堆后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同前。堆宽度应缩小至2 m,高度、长度不变,每间隔1.5m插一个粗12—15cm的木棍,待堆重新建完后再拨出去,作为通气口,散发出氨气等浊气。
5、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5天进行,方法同上。翻堆时调节PH值7.8—8,偏低时加石灰水,偏高时加清水。料温超过60℃时,每间隔1.0m,放一个排气口。
6、第四次翻堆:第三次翻堆后4天翻堆。含水量65—70%,每棚用甲醛1.5斤兑水喷匀。要进行室外简易二次发酵(时间2—3天)。
7、根据发酵的温度和发酵的程度,如料温经发酵几天后开始下降,就须进行翻堆,或连续2—3天达80℃左右,也要进行翻堆,翻堆的情况一定要灵活掌握。
(四)进棚前堆制发酵的培养料的质量标准
1、培养料的颜色呈棕褐色。
2、稻草柔软,且有弹性,稻草和牛粪等原辅料混合均匀。
3、料的含水量为65%,手握一把料指缝间有水印,并有水滴1-2滴的状况为准。
4、PH7.5左右。
5、无病虫杂菌,无粪块臭味、酸味、氨味等不正常的气味,具有蘑菇特有的香味。
(五)进棚
1、消毒杀虫:进棚前在傍晚先用辛硫磷0.5kg把整个菇棚进行杀虫一次。
2、铺床面时,先撒一部分石灰,应把稻草细料混匀,铺料时不要压实,要平整,中间比边缘厚2—3cm。
3、培养料的厚度20cm左右。
4、把料铺好后,棚内过道清理干净,把所有的工具放在棚内关闭好门窗。
5、每棚(240m2)用甲醛2.5kg,采用熏蒸消毒法熏棚24小时。
6、24小时后打开棚门窗,通风换气,直至无甲醛、氨、臭等异味。
7、测完培养料的温度在28℃以下,PH值7.5左右,开始接种。
(六)播种
1、若是在晴天,最好安排在下午3点以后。
2、播种量为每m2 1—1.5瓶菌种。
3、播种用的工具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用干净纱布擦干。
4、先取菌种总量的一半,散播在料面上,后用手指插入料中,稍动几下,使麦粒落入料面下2—3cm处,然后把剩余的一半种子散在料面上。
5、用木板或盆底轻轻的在料表面轻拍一下。
6、用草纸或报纸盖在料的表面。
(七)发菌管理
1、勤观察棚内温度和料内温度,料内温度最高不超过29℃,最适为22—27℃。
2、三天内棚内温度不高就不用通气,三天后报纸取掉。
3、三天后菌种正常萌发即可微通风,七天后可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往料中生长,直至菌丝到四分之三处准备覆土。
(八)覆土
1、准备:河泥土和粘土较好,在覆土前挖掉地表约20cm,然后把土打碎放在阳光下晒几天过筛。
2、在覆土前三天,每棚把40kgCaCO3、50kg过磷酸钙充分混合均匀,用石灰水把覆土材料调湿,要求覆土材料的PH值为7.5 左右,含水量以手捏成团,丢下即散的程度,堆成1m高左右用塑料布盖上,在覆土前12小时揭开。
3、覆土前3—4天,把菇棚料面稍作整理,料面不能凹凸不平,若料面干,在前2—3天用PH值7.2的石灰水,勤喷轻喷调节成湿润的状态。
4、在覆土前每棚用少量的水拌入0.5kg辛硫磷充分混匀,采用轻喷、细喷法,喷在料的表面。
5、覆土:用干净的小盆取覆土材料,轻撒在料面上,厚度为2.5—3cm。
6、覆土后前5—7天关闭通风口,促使菌丝向土层生长,菌丝爬土后,加大通风量,覆土表层再撒一层不加营养的细土,厚度为看不到菌丝为宜。
(九)关于最佳播期
双孢菇的最佳播期为9月5—15日,最晚不能超过9月25日。播期过晚,温度下降影响秋菇的产量,每晚播7天,影响一荐菇的采收。因此,要求在8月10日前必须完成稻草的预湿工作,争取在10月10日左右开始出菇。
(十)对菇棚(冬暖式大棚)的要求
1、棚体要牢固,排水通畅,棚内过道不积水。
2、棚内覆盖物要厚一点,棚内最高温度22℃最低5℃。
3、菇房北墙上、下留有两排通风口;南墙有通风口,东西墙与走道相对留有通风道;标准棚8m宽,30m长,东西走向;棚建在地势较高挖深1m不出水;棚里四趟菌床,中间3个过道宽66cm,两侧靠墙菌床宽1m,中间两床宽1.2m;过道挖出的土作前后墙,前墙高30cm,后墙高1.2m。
(十一)采收
播种后,35天左右开始出菇。第一茬出菇量较大,要及时安排采摘。采摘的标准是伞径3—3.5cm以内,柄长在0.5cm以内。

回答3:

一、菌种的制作

该菌株适宜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制作、接种、培养方法同常规。原种和生产培养基采用麦粒培养基,配方为:麦粒87%、发酵后的干培养料10%、石灰1.5%、石膏1.5%。小麦先用石灰水浸泡2天后用水冲洗干净,使小麦表面ph值在7.0左右,然后拌入石膏和切成长1厘米以下的发酵后的栽培料装瓶、灭菌。

二、栽培技术

1.栽培料配方。于麦秆(于稻草)60%、于鸡粪30%、米糠7%、石膏2%、石灰粉1%左右。

2.栽培料的发酵堆制。采用两次发酵堆制程序。第一阶段(一次发酵阶段)在遮雨逢下进行,发酵堆料大约经过14-16天后进入第二阶段(二次发酵)的堆制。二次发酵阶段一般经过几个阶段及步骤(1)经过一次发酵的堆料转入二次发酵通道后,关闭通道口和风机让其自然发酵升温,约16-20小时后温度升至50摄氏度左右。(2)适当通入热(蒸)气使升温过程持续进行,达到58摄氏度后开启调节设备,便堆料温度控制在58摄氏度-61摄氏度,持续6-7小时,以杀死各种有害微生物和害虫。(3)将堆料调控到47-49摄氏度持续5-7天。(4)打开风机,使堆温下降到室温,嗅不到氨气味时为止。

3.播种栽培管理。可用各类空闲房、专用蘑菇房、地下隧道等场地栽培。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放入菇床,然后播菌种,并使菌种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种量为100公斤料3瓶菌种。播种后表面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关闭菇房,最好将菇房温度调节到25摄氏度左右,如果无控温设备,也可在自然温度下发菌,20-25天后,菌丝全部吃透培养料,此时在菌床表面(或袋、块表面)覆土材料的含水量可控制在70%-75%。覆土后继续在25摄氏度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或自然条件下培养7-14天。

4.出菇管理。该菌株从播种到出菇一般需要35-40天。覆土后当菌丝发至表面时,开始进行出菇管理。此时菇风换气3-5天。第一潮菇采收后要清洁表面,停止喷水4天,然后再按出菇管理为方式管理,就可以采收第二潮菇,每潮菇一般历时3-5天。第一潮菇采收后要清洁表面,停止喷水4天,然后再按出菇管理方式管理,就可以采收第二潮菇。一般可采收四潮菇,其中第一、二潮菇占总产量的80%左右。

5.采菇。该菌株是适于鲜销的蘑菇新品种,菇形大小适中。当菇生长到菌盖离开菌柄,菌膜出现时及时采收,可获得优质蘑菇,有较长的销售期。采收后依据大小分级,迅速送到市场销售。

回答4:

小草食药用菌智能监控专家系统通过对多个智能传感器网络的实时参数分析,结合不同食药用菌品种、不同生长周期的环境要求,自动评估、综合分析、优化判断并自动生成调控方案。专家系统通过对控制网络的控制结果可进行自动预测并提前预知,通过对控制系统的实时跟踪可了解控制设备与终端的运行状况。专家系统会自动连接数据库支持物联网、GPRS/GSM 移动网络、有线网络通信,具有人工专家干预与自主学习功能。整个系统的存储核心为数据库,由小草数字农业数据中心服务器软件系统综合管理,对食药用菌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监测数据、控制数据、人工干预数据结合实际生长情况与收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对比、数据挖掘、曲线拟合。对于大量数据的深入挖掘、系统可以形成更符合不同种植地域与气候环境的、更加科学、高效的食药用菌种植数据。系统中的传感器可以针对食药用菌育种、生长、仓储、运输、加工等不同过程中空气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环境中的温、湿度,水份含量、水质环境的温度、PH值、电导率进行实时、精准的采集;根据不同的传感器及其使用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三点修正、查表修正、曲线拟合修正等后处理,根据传感器网络的综合分析,科学地反应出食药用菌的实际环境。控制系统接收专家系统的控制指令,根据食药用菌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周期进行全自动控制,在控制过程中控制终端实时通过采集器不断进行实际效果评估,并实时反馈至控制中心接受再调整与精准控制。用户可以设定时间控制、预期参数控制、生长曲线与模板控制、可编程控制等多种控制,支持计算机设备、智能手机终端、短信等多种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