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住,打住,打住!千万别扯淡,误人子弟!这么异口同声,还“苗刀属于少数民族的武术”,还“是苗族的”。哥儿几个,你们自杀算了。
苗刀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以其刀身修长(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之故命名。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苗刀同时也是一门刀法,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国苗刀也就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传承于近代有武术大师刘玉春及其爱徒郭长生,在苗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苗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更为突出。故《苗刀考证》中写道:“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即刘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奥,亦独冠云。”
苗刀雏形汉代已有,古称长刀,从河南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环柄长刀,和山东苍山发现的汉安帝永初六年发现的长刀,均和苗刀相似,从尺寸上看,全长111.5厘米,刀脊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的比,大约是一比三。唐制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
苗刀后传入日本。明朝中后期,倭寇多使此刀,所以后人也常把此刀称之为倭刀。戚继光将军在御倭战斗中,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又在民间挖掘整理其长刀中,在“戚家军”中配备了长刀,加紧训练士卒,其技较倭寇高一筹,故平息了浙、闽、粤沿海倭犯。并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
明末,程宗猷向刘云峰学得此刀法,于天启元年编著《单刀法选》一书,程氏在这本书中说:“刀长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则全长五尺。”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故“依势、依像、撰其名”,为此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苗刀刀法的两个套路:
清朝后半叶,河北连镇杨氏在东北向一游方僧学得此刀法,后传于吴桥桑园镇的谢晋汾和谢晋德兄弟二人。后与刘玉春相遇,谢遂将苗刀、左把枪等尽相传刘,刘则将通臂二十四式传于谢。
民国初,曹锟在保定成立卫队武术营特聘刘玉春为三连苗刀连教习。1923年曹锟当选大总统,刘进驻北京中南海。
1927年,张之江筹备中央国术馆,慕名特聘郭长生(刘玉春传人)于该馆教授苗刀,并把苗刀作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程之一。从此苗刀在中国始得进一步发展。刘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教的是一路苗刀,均没教完。这路刀势系集体操练,不免限于一步一势,不精熟者,便不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郭长生将苗刀的精华,实战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笔法,编撰了二路苗刀。
一路苗刀多系基本刀势,实战用法,二路苗刀,开阔了攻击面,提高了连击性。
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二者在招法动作上有相似的地方,精于苗刀的一般都是披挂拳或者通臂拳的高手。苗刀特别适合实战。剑道有日本的武士精神在里面,通常作为武士修身的重要途径。
是的,是苗族的一种传统武术,比起日本的剑道来,历史更悠久,实战性也更强.
苗刀也是一门武术.是苗族的一种传统武术.
苗刀好,苗刀可是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对抗自热野兽的武术,实战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