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庙制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准则来拟定庙号,通常开国皇帝庙号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庙号开始泛滥,明朝有两个祖,太祖和成祖,清朝有三个祖,太祖、世祖和圣祖。庙号起源于商朝,是指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久立庙祭祀的先祖所特别追加的封号,周朝废除庙号,直到汉朝才得到恢复。汉朝对追封庙号极为慎重,西汉十二帝中只有四位拥有庙号,分别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东汉十四帝中仅有三位拥有庙号,分别为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其它皇帝的庙号遭后世之君撤除,由此可见汉代对追封庙号之事的慎重。从三国时期开始,庙号开始泛滥。曹丕称帝后,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追封爷爷司马懿为高祖,自己死后庙号为世祖。隋朝建立以后,大一统王朝的庙号大体上遵循开国定基为祖,守成有德为宗的原则,如隋文帝杨坚,庙号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从元朝开始,历代王朝都有两个以上的祖,元朝有太祖铁木真和世祖忽必烈,明朝有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原本朱棣的庙号是太宗,明世宗朱厚熜为了能让自己生父“兴献王”的牌位请入太庙正殿所供奉的九座牌位之中,便把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请到偏殿,改朱棣庙号升级为成祖,与太祖并列,作为弥补将明仁宗牌位请到偏殿的补偿。
清朝有三个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太祖实至名归。福临入主中原,定国开基,白白捡了个世祖的庙号。最尴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改元称帝,革故鼎新,堪称开国皇帝。就因为命短了那么一丢丢,没有实现入主中原的宏图伟业,被追封为太宗。清圣祖玄烨,这实际上是雍正皇帝特意抬高其“皇阿玛”的历史地位而特意追封的,虽说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剿灭噶尔败,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但这些功绩多属内乱,仅仅凭借一个台湾是不足以称“祖”的,不然的话,收复新疆的乾隆帝是不是更应该追封一个“祖”呢?
圣祖庙号始创于唐朝,是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设,指的是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雍正为了让圣祖的庙号贴合实际,把康熙吹嘘得无与伦比的“高大上”。清朝是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真正开国定基之人往往没得到实惠,比如开国皇帝皇太极,连个“祖”都没捞到。入主中原,平定天下的多尔衮,一开始被追封为“清成宗”,一个月后被撤消,最终连尸骨都荡然无存。反倒是6岁登基的顺治帝依靠老妈孝庄和叔叔多尔衮的“通力合作”,顺顺当当获封世祖庙号,这跟哪儿说理去?总而言之,庙号和谥号这种赞美祖先的封号,越到后来就越是泛滥,天子一言九鼎,平头百姓无法反驳也不会反驳,不管清朝是三祖还是四祖,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总会做出客观而翔实的最终评判。
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老祖宗所留下的规定也因着不同的朝代而改变着,因此清朝也就拥有着三位“祖”。
这是因为这三个人都为清朝的建立以及对清朝建立后的开疆拓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贡献足以支撑他们成为“祖”。
因为他们三个都觉得自己的功劳非常大,甚至要超过开国皇帝,所以说才称自己为祖。
因为这三个人对于国家的贡献是非常的巨大的,所以他们才会有资格,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