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质岩类型划分
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必须兼顾岩石的成分(矿物、化学)、结构和构造及岩石组合等因素,一般按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环境(变质作用类型)划分为:区域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类、接触变质岩类、交代变质岩类和混合岩类。
(2)变质岩命名基本原则
变质岩命名的一般格式为:附加名词+基本名称。
(a)基本名称:主要以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及组合、结构、构造作为岩石的基本名称。由于不同变质作用的显著差异,变质岩命名规则尚不统一,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以构造或形态作为岩石的基本名称,这种命名方式最多。动力变质岩、混合岩、大多数区域变质岩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命名。如板岩、片岩、片麻岩及碎斑岩、糜棱岩等。②以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作为岩石的基本名称,如接触变质岩中的角岩、矽卡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等。③以矿物组合或矿物成分作为岩石的基本名称,诸如透辉岩、透辉方柱岩等。当某种变质矿物含量>90%时,常以该矿物命名,如角闪岩、透辉石岩。此外,某些矿物组合常常构成专门名词,如绿(色)片岩、榴辉岩等。
(b)附加名词:用来说明基本名称的某些重要特征,一般包括如下五个方面。①造岩矿物,如长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等,含量>10%者直接参加命名(石英经常除外);含量在5%~10%者可酌情冠以“含”字参加命名;各种长石性质确定之后,亦可参加命名,如黑云斜长片麻岩。②特征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堇青石、紫苏辉石、蓝闪石、硬玉等,一般以含量﹤5%为界加“含”或直接参加命名,如含堇青黑云二长片麻岩。当含大量(25%)特征变质矿物,而又显示了变质岩石或变质岩层的重要特征的,可酌情直接命名,如堇青角岩、石榴矽线片麻岩;或冠以“富××”表示,如富蓝晶二云片岩。③特征的或醒目的结构、构造可酌情参加命名,如条纹状石榴符山透辉矽卡岩、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④某些有意义的或贵重的矿物,如刚玉、绿柱石、褐钇铌矿、烧绿石、铬铁矿等,参加命名时不受含量限制,如刚玉钾长片麻岩。⑤某些特殊的颜色可酌情参加命名,如蓝绿色蓝闪绿帘绿泥片岩。
一般来说,矿物参与命名不得超过四种,按含量的多少以少前多后次序排列。
7.4.1.1 区域变质岩类的分类命名
(1)分类
常见的区域变质岩可分为:①板岩类;②千枚岩类;③片岩类;④片麻岩类;⑤各种粒状变质岩(基性到酸性,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榴辉岩相);⑥各种特殊岩性的变质岩(大理岩、铁质岩)。
(2)命名
区域变质岩的命名遵循“结构+矿物成分+构造+基本名称”的基本原则。在对某一具体岩石详细命名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主要矿物用在基本名称之前,有几种矿物参加命名时,按含量前少后多排列。矿物名称应予简化,如阳起片岩。
(b)特征变质矿物在岩石名称中一般不超过三种为宜。
(c)变质轻微、变余结构构造清楚的岩石,留用原岩名称,在之前冠以“变质”二字。
(d)在叠加变质岩命名时,应把以哪种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的岩石作为基本名称。次要的作为附加名字。
主要区域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见表7.22~表7.30。
表7.22 常见千枚岩类分类命名
说明:当其中含较多碳酸盐矿物时,属钙质千枚岩,如方解绢云绿泥千枚岩。
表7.23 绿片岩和角闪片岩分类命名
说明:该类岩石中的斜长石多为钠长石或钠更长石。
表7.24 云母片岩和长英质片岩分类命名
表7.25 云母片麻岩分类命名
说明:该岩石类型中的二云母含量大体相等,相差一般小于1/3。
表7.26 角闪质岩石分类命名
说明:该类岩石还常见少量(5%~10%)石英、绿帘石、黑云母等次要矿物,可参加命名,如绿帘斜长角闪岩。
表7.27 角闪辉石斜长片麻岩分类命名
说明:该类岩石中紫苏辉石如出现,其含量一般小于15%。
表7.28 钙硅酸盐类分类命名表
表7.29 变粒岩分类命名
续表
表7.30 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和浅粒岩分类命名
7.4.1.2 动力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1)分类
动力变质岩的分类主要考虑应力的性质、强度和原岩的特点,分类见表7.31。
表7.31 动力变质岩的分类
(2)命名
动力变质岩的命名一般依据以下原则:
(a)按成因特征及其所形成岩石的主要结构和构造特征,划分确定基本类型名称。
(b)当有原岩特征残留时,如原岩残留较多,可根据残留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确定原岩性质时,则用“碎裂结构(构造)+原岩名称”的方式命名;如原岩残留很少,难以确定原岩性质时,可按碎裂结构(构造)或岩石的主要构造特征确定的基本名称进行命名。
(c)动力变质岩若遭受再次变质改造时则可按复变质岩的命名原则进行。
7.4.1.3 热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1)热接触变质岩的分类
热接触变质岩的分类,较通用的是按原岩化学成分分成五大类(等化学系列岩石),再根据等物理系列原理按变质相细分(表7.32)。
表7.32 热接触变质岩分类
(2)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
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一般采用“次要矿物+主要矿物+岩石基本名称”的方法。岩石的基本名称根据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不同确定,采用如下划分原则:
(a)具变余结构、构造的,在原岩名称前冠以“变质”二字和主要新生矿物的名称,如二云母变质石英砂岩。
(b)具变晶结构或变成构造的,可按下列两种方式划分。
方式一,不具定向构造的岩石按结构和主要矿物成分分为:
角岩 具角岩结构或细粒变晶结构,矿物成分做散布状或其他非定向排列。
大理岩 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具粒状变晶结构。
石英岩 石英含量>70%,如含长石>10%,则称长石石英岩。
方式二,具定向构造的岩石根据构造特征分别定名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这类岩石的名称与相似的区域变质岩类型相当,可依据产状和分布等特点来区别。
岩石的进一步命名根据矿物的含量,含量<5%的不参加命名;含量5%~10%的,冠以“含”字;含量>10%的,直接参加命名。两种矿物含量都达到命名要求时,按少前多后原则。例如:矽线石红柱石云母片岩。
特征变质矿物含量虽小于5%,也应参加命名,在矿物名称前冠以“含”字。
岩石的颜色或特征的结构、构造通常应参加命名。如灰绿色条带状大理岩。
7.4.1.4 交代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1)交代变质岩的分类
交代变质岩的种类较多,变化也较复杂。根据交代作用的产物和原岩的成分划分为以下主要类别:
蛇纹岩 原岩成分相当于超基性岩的交代变质岩。
青磐岩 原岩成分相当于中基性岩的交代变质岩。
云英岩、黄铁绢英岩、次生石英岩 原岩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的交代变质岩。
矽卡岩 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的接触交代变质岩。
(2)交代变质岩的命名
交代变质岩主要依据交代的强度和蚀变产物等进行命名。据此通常称之为“某某岩化”或“某某岩”。具体划分见表7.33。
表7.33 交代变质岩命名表
7.4.1.5 混合岩的分类命名
(1)成因说
自J.J塞德霍姆(1907)首创混合岩一词以来,迄今共有四种成因说:注入说;变质交代说;变质分异说;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说。
国际上流行的一致意见,认为混合岩是就地部分熔融并就地成岩的结果,若重熔部分经过迁移,重新就位成岩,则属岩浆作用范畴。
国内以徐克勤(1961,1979)为代表,认为区域混合岩是高级变质区及部分中级变质区超变质作用的产物,随着温度和负荷压力的增大,导致变质岩中相当于花岗质且富含水的低熔组分部分熔融,且残留富铁镁的难熔部分,两者构成宏观上构造不均匀的复合岩石,称之为混合岩。
(2)分类及命名
主要考虑脉体(长英质)和基体(铁镁质)物质的数量比及原岩的构造特征和改造程度。混合岩类的命名主要依据原则如下:
(a)注入混合岩类的命名:一般采用“脉体+基体+构造名称+混合岩”的命名方法。如:长英质斜长角闪角砾混合岩。
这类岩石以基体岩石为主,长英质脉体仅占15%~50%。基体与脉体界线一般清楚,可见有局部的交代作用。常见肠状、角砾状、眼球状、条带状构造。
(b)混合片麻岩类的命名:一般采用“构造+暗色矿物+混合片麻岩”的命名方法。如:眼球状黑云母混合片麻岩。
此类岩石长英质脉体占主体,残留的变质基体只占次要地位(<50%)。由于交代作用强烈,残留基体和花岗质脉体之间已无明显的差别和界限,呈片麻状构造,亦可为条带-条痕状构造或眼球状构造。
(c)混合花岗岩类的命名:一般采用“构造+暗色矿物+混合花岗岩”的命名方法。如:阴影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
此类岩石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岩石总的矿物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其中仍可保留一定数量的暗色矿物较集中的斑点、条痕或团块,不均匀分布,大体代表残留基体,含量较多时,就构成阴影状或雾迷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