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2025-01-01 06:57:4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首先对儿童进行模仿训练,1)模仿粗大动作:先从简单的一步动作模仿开始训练。模仿训练者触摸身体部位;模仿训练者使用物件做动作;模仿训练者做动物的动作等。这一阶段主要训练患儿的依从性和执行指令的能力,提高儿童的注意力、配合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这是孤独症儿童走出自闭的第一步。随着儿童模仿能力的提高,可训练连续的两步、三步动作模仿以及听口令做动作。
2)模仿嘴部动作:有发音障碍的孤独症儿童中,大都存在嘴部活动的缺陷,有的不会用嘴呼气(进行吹的活动时漏出口水)、有的不能咧嘴、有的嘴唇合不拢,这些障碍直接影响孩子发音和发音质量。要想让孩子正确说话,必须对他们进行嘴部活动的训练。无语孤独症儿童发音器官是正常的,只是长期没使用,不灵活、不协调。对他们来说,只有加强嘴部活动练习,才能顺利地进行发音训练。
模仿儿童无意识的发音,促进儿童发音模仿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儿童发出某个音节后,立即模仿他刚才发过的音,并且观察他是否对你刚才发出相同的音做出的反应。通常有四种情况:1、无反应;2、停止发音,转向其他活动;3、停止发音,观察对方;4、停止发音后模仿对方相同的音。第3、4种情况是训练者想得到的结果,尤其是第4种情况。因为可看出儿童对声音的模仿产生了兴趣,儿童愿意跟随训练者发音。这一点非常重要。训练者模仿儿童无意识的发音,让儿童模仿而再次发出相同的音,使孩子无意识的发音转化为有意识的音。
从这以后可让儿童开始模仿一个固定的音,然后转变为另一个音,以至更多的音。在训练中,不要漏过孩子偶然的发音,只要孩子发出声音,就要立即给予鼓励,以增加自动发音的频率。
口型和发音训练,
患儿很快学会模仿口型和发音较为困难,因此在患儿有嘴部动作和一些身体大动作模仿能力的基础上,逐步过度到口型、发音的模仿。年龄偏大的患儿,前期训练任务重在口型模仿训练。让儿童与训练者面对面坐着,在确保儿童看着训练者时,训练者用夸大的动作示范发某个单音的口型,让儿童模仿。儿童模仿,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可用手或小棍、木片等之类的物件作辅助协助儿童做出正确的反应。比如训练发“阿姨”的口型,一儿童始终不能把“阿”和“姨”的口型连起来。我就用小棍,当孩子做出“阿”的口型时迅速将小棍放入孩子口中,儿童会条件反射地去咬住小棍,模仿发出近似于“姨”的音,随后拆去辅具,儿童独立发出“阿姨”音。开始儿童可能只有口型模仿,过后就可能同时出现声音,最后可能出现必须看着他人口型才能模仿发出单音、单词、短句。无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的第三阶段,已很不错了,但是要把儿童的模仿性语言发展到有意义的语言,既正确地使用简单的词语或短语表达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
从儿童已会发的音入手训练儿童发音
有些患儿只会说几个词,如“爸爸”、“妈”、“奶”,而且也会应用。让他模仿发b、a、l、m-a音,他就发不出,其他音就更不说了。应从患儿能够发的音入手训练儿童的发音技能,对儿童进行长短音、组合音、声调的训练,同时使用含爆破音的玩具、卡片作为语言训练合音、声调的训练,同时使用含爆破音的玩具、卡片作为语言训练的材料,在认知训练过程中训练儿童发音。先后从六个新音节“棒(bang)”、“葡(pu)”、“马(ma)”、“喇叭(laba)”、“衣(i)”、“菠(bo)”以及ba、ma、a、I的长短音和四声开始。并多用这几个词与训练者进行语言互动。如出示喇叭玩具,问其“这是什么?喇—”该儿童可能会接着说“叭”等。
另外,患儿的注意训练也不能忽视。孤独症儿童存在严重的注意障碍,这项内容的训练非常重要,他直接涉及到儿童学习能力提高的问题。训练注意,包括目光对视、追视、定位注视、保持注意、变化注意、有意注意。总之,同时无语孤独症患儿,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其障碍表现不仅不一样,而且他们的参与程度,训练的接收方式、能力也不同训练者应因人而宜,设计不同的训练情景,使用不同的训练策略,因人而异。

回答2: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导致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出现较正常儿童晚。部分孤独症儿童在经过专门训练前没有语言,有的孤独症儿童已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使用语言的能力却有相当大的缺陷,呈现出接受性沟通障碍和表达性沟通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为此,教学中,可进行以下尝试:

一、亲情接纳,用心沟通。
要寻找语言训练的切入口,首先要让孤独症儿童从心里接受主训教师。为此,训练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喜好,设法与其沟通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只有这样,在以后的训练中,他们才不会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顺利接受训练。例如,对于一名初次来到语训室,面对主训教师大哭大闹的孤独症儿童,教师可以拿他最喜欢的食物与他沟通感情。让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二、游戏训练,互动模仿。
对于完全无语言发音的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他们建立动作模仿,为发单音作准备。这一阶段的训练表达性语言训练前期,其间,主要通过各种口部动作模仿及呼吸训练游戏来完成。常用的游戏主要有:
1、口部动作模仿:利用“老虎吃果果”、“小兔打哇哇”、“嘴唇甜不甜”等游戏训练儿童模仿张口、闭口、抿嘴、伸舌、舔唇等动作。
2、呼吸训练类:利用“口吹蜡烛”、“吸管饮水”、“仰卧起坐”、“压腹发声”、“抓痒发声”等游戏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肺部呼吸功能。
如:王XX是一个5岁的孤独症男孩,发音器官正常,但无语言。经测试,发现其口部动作模仿及气息运用方面存在问题。基于这些情况,教师采用上述游戏对其进行了2个月的训练后,该生能发出“a”、“i”等单音。
三、音乐陶冶,视动结合。
孤独症儿童由于缺乏沟通技能,而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而音乐恰恰能陶冶人的性情,诱发人的动力。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工具,它可以成为孤独症儿童自我表达的媒介,丰富其自我情感,促进其自我成长,从而帮助孤独症儿童宣泄内在的情绪,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借助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时,注重的是主动的体验、参与和表达,而不是被动的聆听。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是生命力的基础。因此,训练中,要选择节奏鲜明的歌谣。视觉接收能力优于听觉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因而,训练中仅有音乐是不够的,要以活泼易懂的动画为辅助。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有助于增强其对语言(歌词)的理解。教师要紧紧抓住孤独症儿童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看动画、听音乐的同时,教其用拍手、跺脚、数数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当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身体动作中感受音乐时,教师选取歌词中最短小,最有音乐意味且最富节奏感的字、词,激发他们仿说,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歌谣有:《做早操》、《凑数歌》、《小鸭子》等。
四、情境激发,及时强化。
由于孤独症儿童呈现明显的言语理解和语言表达障碍,因此,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需要创设各种情境,增强其语言理解能力,激发其语言表达兴趣。例如,于XX是一个7岁男孩,具有一定仿说能力,但较机械,言语理解能力较差,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他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就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和捕捉。他想喝水时,教师举着他的水杯,教他说:“我要喝水。”放学时,教师挡在学校门口,教他说:“我要回家。”开始,要依赖教师的口头提示,后来,逐渐减少提示的程度和次数。两周后,当相同情境再次呈现时,他能自然表达自己“喝水”或“回家”的需求。这时,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并奖励其爱吃的食品,作为增强物,进行强化。
五、感统训练,同伴带动。
孤独症儿童因感知觉统合失调而造成语言功能发展停滞,部分孤独症儿童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说话时,声音往往从鼻子发出,被称为“气声”。对于这些孩子,一方面要加强感知觉统合训练,尤其是触觉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发声方法的教学引导,发挥同伴的带动作用,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腹式发声法。

回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