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起始于距今2亿5000万年前,结束于1亿9960万年前。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
侏罗纪 ,约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迷惑龙、梁龙、腕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早期的鸟类也出现、最著名的就是始祖鸟,以及中华龙鸟。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蜓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它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
白垩纪,中生代最后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主要代表有暴龙(霸王龙)、古魔翼龙、青岛龙等,随后走向衰落。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鸟类开始分化,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著名的“孔子鸟”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海洋里,我们认识的鳐鱼,鲨鱼,和其他硬骨鱼也常见了。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生存于早至中期的鱼龙类、早至晚期的蛇颈龙类、白垩纪晚期的沧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浮游有孔虫异军突起,成为划分对比白垩纪中、晚期海相地层的重要依据。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多样化,并发现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蝴蝶与蛾)。芽虫、草蜢、瘿蜂也开始出现。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桦、棕榈等,遍布地表。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的中生代三个重要时期,分别从2.52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这个时期是恐龙和其他古代生物的繁荣时代。在这三个时期,生物群体发生了显著变化和演化,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动物和植物群体。以下是每个时期的代表生物群体及其特征: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时期,是二叠纪大灭绝后生物逐渐复苏并多样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多样化扩展,包括早期恐龙、哺乳动物祖先、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三叠纪的主要生物:
恐龙的早期祖先:
艾雷拉龙(Herrerasaurus):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
板龙(Plateosaurus):早期的蜥脚形类恐龙之一,属于草食性恐龙,拥有长脖子和强壮的后肢。
其他爬行动物:
鳄类祖先(植龙类):形态和生态位类似于现代鳄鱼,生活在淡水环境中。
鱼龙类(Ichthyosaurs):一种海生爬行动物,身体形态类似于现代的海豚,是非常成功的海洋捕食者。
鳍龙类(Nothosaurs):早期的海洋爬行动物,可以在水中生活,也能登上陆地,被认为是后来蛇颈龙的祖先。
哺乳动物祖先:
犬齿兽类(Cynodonts):是哺乳动物祖先的一部分,具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显示出初步的温血特性。
两栖动物:
迷齿目(Temnospondyli):这些大型两栖动物是三叠纪时期典型的湿地居民。
植物: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在三叠纪时期,植物主要以蕨类、苏铁类和银杏类为主,逐渐形成大片森林。
侏罗纪是恐龙的黄金时代,也是被称为“恐龙的王国”的时期。此时恐龙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并且占据了地球陆地的主导地位。
侏罗纪的主要生物:
恐龙:
蜥脚类恐龙(Sauropods):如梁龙(Diplodocus)、腕龙(Brachiosaurus)、雷龙(Apatosaurus)等,这些恐龙体型巨大,长脖子,主要以植物为食。
兽脚类恐龙(Theropods):如异特龙(Allosaurus),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强壮的前肢。
鸟臀目恐龙(Ornithischia):如剑龙(Stegosaurus),有独特的背部骨板和尾部尖刺,是侏罗纪时期典型的草食性恐龙。
翼龙类(Pterosaurs):
侏罗纪时期,翼龙类成为天空的霸主,如双型齿翼龙(Dimorphodon),具有不同形态的牙齿,用于捕食鱼类和昆虫。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时期仍然比较小,通常以昆虫为食,主要在夜间活动,以避开恐龙的捕食。
海洋爬行动物:
蛇颈龙(Plesiosaurs):是一种长脖子的海生爬行动物,以鱼类和其他小型海洋生物为食。
鱼龙类继续在侏罗纪海洋中繁荣,捕食鱼类和头足类动物。
植物:
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植物:在侏罗纪,陆地植被仍然以裸子植物为主,特别是苏铁和银杏类植物非常繁盛。
针叶植物开始广泛分布,形成了大片的森林,为蜥脚类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是恐龙的巅峰和灭绝时期,同时也是被子植物开始繁荣的时期。
白垩纪的主要生物:
恐龙:
大型兽脚类恐龙:如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白垩纪晚期出现的著名肉食恐龙,以其强壮的颚和锋利的牙齿著称。
角龙类(Ceratopsians):如三角龙(Triceratops),具有独特的头盾和三只角,是晚白垩世的重要草食性恐龙。
甲龙类(Ankylosaurs):如甲龙(Ankylosaurus),全身覆盖着坚硬的骨甲,并有一个带棍状尾巴的独特防御结构。
鸭嘴龙类(Hadrosaurs):如副栉龙(Parasaurolophus),以独特的头部冠饰闻名,是典型的植食性恐龙。
翼龙类:
在白垩纪,翼龙类的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大型的无齿翼龙(Pteranodon),翅膀展幅可达数米,是天空中巨大的飞行捕食者。
鸟类:
白垩纪是早期鸟类的繁盛期,出现了一些原始鸟类,如始祖鸟(Archaeopteryx),显示出由恐龙向鸟类过渡的特征。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在白垩纪时期继续演化,出现了更多样化的物种,虽然大多数仍然体型较小,但它们逐渐发展出了适应各种生态位的特征,成为夜行性和杂食性动物。
海洋爬行动物:
蛇颈龙类和鱼龙类继续在白垩纪的海洋中生存,但鱼龙在白垩纪晚期逐渐灭绝。
沧龙(Mosasaurus):白垩纪晚期出现的巨型海生蜥蜴,以其强大的捕食能力成为海洋的顶级捕食者。
植物:
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首次出现并迅速扩散,这些开花植物具有更高效的繁殖方式,使它们在陆地植物群中占据重要地位。
蕨类、苏铁类和针叶类植物在白垩纪继续繁盛,但被子植物的兴起开始改变植被结构,为恐龙和其他食草动物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期的生物群体有显著的差异,反映出中生代生物演化的过程:
三叠纪:
主要是恐龙的早期祖先、哺乳动物的早期祖先(犬齿兽类)和原始爬行动物的繁荣,植被以蕨类和裸子植物为主。
侏罗纪:
恐龙进入黄金时期,特别是蜥脚类、兽脚类等大型恐龙的繁荣,同时出现了早期的鸟类和翼龙类,植被继续以蕨类、松柏类和苏铁类为主。
白垩纪:
恐龙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新的恐龙类群如角龙类、甲龙类等,同时也是被子植物首次出现并繁荣的时期,推动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转变。
每个时期的生物群体在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中不断演化,最终在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后,恐龙和许多其他生物灭绝,为哺乳动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