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穿裙子比女人还早 在中国,根据记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 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走了简洁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 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英国:苏格兰短裙等于一部英国史 还记得吧,今年4月,英国的查尔斯王子穿着传统的苏格兰短裙,一脸幸福地拉着卡米拉的手,在众人面前亮相。 苏格兰人视苏格兰短裙为“正装”,在婚礼或者其他较为正式的场合才穿。直到现在,苏格兰的军队还把苏格兰短裙当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装,白色的衬衫,花格呢裙,羊毛袜,再配上同样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兽皮装饰的系于腰间的酒壶,一个标准的苏格兰男子的形象就跃然眼前。 在英语中,苏格兰短裙被称为“kilt”,这是地道的苏格兰语。关于此短裙的起源,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一直有争论。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名叫汤姆·罗琳逊的英格兰人最早倡导穿苏格兰短裙。据记载,1715年,英国政府采取开放政策,允许英格兰、苏格兰两地的人们互通贸易,汤姆·罗琳逊便是从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苏格兰北部开了家木炭画加工厂,苏格兰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广的工作服。传统的苏格兰服饰“kilt”,原本包括宽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连成一体,在砍树时很不方便,汤姆·罗琳逊便向裁缝提出,将 “kilt”一剪为二,苏格兰短裙由此诞生。 但是,也有记载表明,早在1624年,苏格兰军队就将苏格兰短裙作为军队的制服了。 “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也一直在流传。一种解释是:只有在跳舞的时候才需要穿内裤;如果穿有衬里的苏格兰裙,内裤似乎就成了累赘;穿没有衬里的毛料苏格兰裙,内裤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内裤取决于天气、个人习惯以及要出席的场合等。 另一种解释是个典故。据说,300年前,在苏格兰高地的一次保卫战中,苏格兰部队的一个军官突然下令,让士兵脱掉苏格兰短裙和内裤,只穿着衬衫向对方进攻。对方的士兵见此情况,以为他们的敌人都疯了,便调头而逃。从此,“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便传开了。 讲完了裙子里面的奥秘,还要提一下苏格兰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阶级的说法,说“苏格兰短裙等于一部大英帝国的历史”,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据说,英国苏格兰格子注册协会记载着几百种不同的格子图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黑灰格被称为“政府格”。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的身份高贵,他们穿着的格子图案也被称为“贵族格”。在17世纪和18世纪,苏格兰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争终年不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辨认敌我,有点儿像现在的“军服”。 下次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仔细欣赏一下查尔斯王子身上的短裙。 斐济:男人穿裙子女人穿裤子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斐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斐济位于西南太平洋的中心,地跨东、西两个半球,180度经线贯穿其中,因而成为世界上既是最东又是最西的国家,全年平均气温为22摄氏度至30摄氏度。 在斐济国内,我们可以欣赏到男人穿裙子的“风景”。斐济人的服饰别具特色,在城市的大街上和酒店的海滩上,到处可以看到身穿大花衬衣和齐膝的毛料裙子的男人。这种裙子是当地男人的家居服,被称为“solo”。此外,在苏瓦岛上,还可以看到高大威猛的男警察们穿着“solo”在大街上指挥交通的飒爽英姿。那种裙边剪成三角形的裙子,充满了南太平洋岛国的原始美感。而奇怪的是,女警察们却穿着裤装,远没有男警察们那样“妩媚”。 斐济人有戴花的习惯,所以你经常可以欣赏到头戴鲜花、身穿裙子的“惊艳”男人。 还有哪些男人穿裙子 古埃及的男人也穿裙装。埃及是个比较热的地方,人们的衣着比较简单,用亚麻纤维织布,做成衣服。一般,男人们只穿一件白色短裙,腰部以上不穿衣服。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他们会加上一件外套。这样的服饰,自国王以至于百姓都相去不远。有地位的男子有时还会化妆、画上眼线,戴假发。 仔细算来,世界上穿裙装的男子不在少数:印度南部的图塔人男子系围裙,北美洲的易洛魁人男子穿鹿皮短裙,霍比人男子穿白棉布短裙,泰国泰族男子穿统裙,等等。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部分地区的傣族男子穿裙子,在上海的松江、青浦等地也曾有男人穿的裙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