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主要是出于成本和用途双向考虑
先来说成本问题,这里说的成本不仅仅包括直接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还包括未来升级、部署成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全成本
1、FC1的售价的确不高,但其的目的性非常强,主要是给中小国空军使用的、替代MIg21和F5的一种廉价多用途战斗机
这些客户都是价格敏感型客户,面临的外部威胁相对不大,但对价格敏感
为了降低成本,成飞采取了简化技术的方式
首先是机体体积减小,其次是使用中等推力发动机,其三是简化电传系统,只采用两通道电传
采用上述方式的结果是很大地降低了飞机的成本
但反方向也带来战斗力有限、升级比较困难的问题
兄弟不妨看一下,同为中型战斗机,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的话,军队最喜欢的是F18,其次是F16,垫底的是JAS39和幻影2000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现代,随着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航电设备是成本的大头,同类飞机在这上面的价格差异不大。也就是轻型机如果要达成类似功能的话,在杭电上的支出并不会太小
反过来,轻型机机体小,未来升级空间小、任务弹性小
未来全寿命使用时,升级比较困难,成本比较高
对于中国空军而言,这个成本问题就比较严重,目前的J10和J11用的都是AL31发动机,备件高度通用
而FC1上用的发动机是RD93,中国没有使用过,也没有生产线。如果硬要上的话,等于要重新构建备件库、培养地勤,使用成本太高,且未来升级潜力不大
对中国空军而言,第二个成本问题就是航程。FC1的航程太短,如果要维持同等区域的布防,就需要部署更多的FC1,其结果就是增加部署数量、地勤力量
这个成本远远大于采购J10、J11
2、作战对象考虑
中国空军未来的对手基本装备的都是3代机,FC1充其量只是准3代,不能有效克制其他对手
如果飞机不能克制对手,你觉得空军会装备吗?
3、定位
FC1从一开始就是立足出口的,非总装立项的黑户口(和那个所谓的J31一样),按照国内的规矩,是不会采购的
更何况J10出得比它早,性能比它好
就像昔日老美的F20遇上F16一样,只能去寻觅外销市场
枭龙是中巴联合研发的一款轻型战机,经过不断改良枭龙ⅠⅠⅠ己经达到标准3代战机性能,对于军事不强且战略纵深不够的国家来说值得拥有,价格便宜性能却不弱,机体轻巧灵活,战斗部署快,挂弹种类多等特点。但缺点也很明显,作战半径小,载弹量少,在中国这么大疆域就显得很短板,我国边防空军主要以中重型全天候战机为主,主力为三代战机歼10,新研发的第四代歼16,引进俄罗斯的苏30MKⅠ战斗轰炸机和四代苏35S歼机机,另外还有自主研发的五代隐身战机歼20。海军近几年发展迅速,三代半歼15舰载机己完成列装,所以枭龙在这些战机面前就显的微不足道了,只有少量装备,生产线主要供应海外市场。
有这么几个愿意,简单总结一下
1、枭龙本来就是专门为巴基斯斯坦研发的,巴基斯坦出钱中国出人出技术。主要还是一出口为主。不过到目前为止,更热衷于出口急于收成本的是巴基斯坦。而中国这两年出口量最大的依然是J-7战斗机。事实证明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很穷的!
2、枭龙本身性能有限,确切的说定位于2.5代或者准3代战机。首先发动机,其次航电。巴基斯坦可以搞到更好的西方国家的航电,发动机是米格29的,造成航程短、油耗高、载弹量少,相对于F-16来说。这些对于中国都没有吸引力。
3、目前空军装备的歼-11和歼-10已经形成稳定的“高-低”格局,对于高速发展且眼光长远的中国空军,FC-1不仅会让空军多-种发动机的采购方案(RD-93),其自身技术水平也难以满足空军的需求。FC-1虽然比J-7,J-8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有了J-10就没有FC-1的位子。
详细说说枭龙的前世今生。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个铁哥们,小巴。因为历史带来的种种问题,小巴与印度有着很多矛盾,曾经爆发过真刀真枪的战争,我们也和印度发生过战争,面对着共同的敌人,自然我们就成了铁哥们。小巴的很多武器都是我们提供的。
在20世纪80年代时期,小巴的高端战斗机是美国的F16,但是比较昂贵,只能用于关键时刻最后决战使用,为日常的高强度巡逻、备战和战争爆发后的高消耗使用,小巴需要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皮实禁造的战斗机。能满足这个条件的飞机大约有苏联的米格21系列,美国的F5系列,法国的幻影3/5系列,这些都是能够大量装备的性价比不错的战斗机。可是,苏、美、法等国都不敢大规模向小巴出口飞机,怕影响和印度的关系。这个时候,只有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为小巴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歼六、歼七等飞机。
但是进入80年代后,印度空军开始引进苏联的米格29,对小巴带来了空前的威胁,小巴的F16还是比较老式的F16A型,性能比米格29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小巴更加急需一种能超过歼七的战斗机,向我们提出了申请。当时我们和老美关系还不错,于是我们和美国的格鲁曼公司联合开发设计了一种名叫“超七”的战斗机,过去也经常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在歼七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惜,超七正在研制的过程中,和老美的关系开始破裂,很多合作的武器项目都搁浅了,包括我们和老美合作的歼八改型“和平典范”项目。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自己研究。偏偏此时传来了好消息,苏联解体了,经济出现困难的老毛子开始大量兜售武器。
毛子实在是挺不住了,连自己的镇国之宝苏27都开始甩卖,而且那些以前国有的飞机设计局也都开始自负盈亏了,米格设计局赶紧和我们联系,正好老美的格鲁曼公司不干了,米格设计局填补了空白,毛子也同意卖我们米格29的RD93发动机,于是“超七”项目又开始发展了。
经过十几年的联合研究,我们、小巴、米格设计局(后来也不干了)最后定型了“超七”的最终版本,代号改为枭龙,大约在2005年开始最终定型。采用了肋部进气,DSI蚌壳进气道,主机翼采用类似F16的大边条翼,使用米格29的RD93发动机,采用了放宽静不稳定设计,综合性能相当于F16中期的性能。
这样枭龙就成为了能够大量装备的主力战斗机,而且小巴也从枭龙的参与研制过程中掌握了设计制造战斗机的技术,开始在自己国内建厂生产。我们从设计枭龙的过程中也着急练了一把手,因为早在设计枭龙的前期,我们就已经准备在成都设计歼十。而正在设计歼十的过程中,苏联解体了,我们可以直接购买苏27。最后,领导决定:分两步走,一步是大量购买苏27,作为主力重型战斗机,先购买然后在沈阳进行自主消化进行制造,从而产生国产的歼十一重型三代战斗机。另一步是,自己设计制造一种相对的轻型战斗机,不能完全靠苏27,自己也要有设计战斗机的队伍,设计能力不能因为引进苏27而断代,决定在成都设计歼十,形成轻重两种主力战斗机的格局,像美国的F15、F16轻重搭配的格局。
所以成都厂实际上是在同时开发两种战斗机,一种是我们自己的歼十,另一种就是枭龙。
性能很一般,部队有J10和J11根本看不上这种货色。更何况小龙一开始就是我们出钱给巴基斯坦研制的,部队从来就没有装备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