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科学网
中国人提出了宇宙膨胀新解释
一理论建立
1、万有引力
提出了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dM = -a M dt, dE = -a E dt ;(给出了时间之矢)
得到物质粒子总体上以球面对称形式辐射出的以光速c传播的在距离为r厚度为dr的球壳中的本底引力子能量密度为Jρ =∣dE∣/4πr2dr=(ac/4π)M/r2 ;
粒子在空间产生的任一径向方向本底引力子动量密度Pρ=Jρ/c=(a/4π)M/r2 ;
粒子在周围空间呈现的本底引力子数量密度Ω= Jρ / ε = (c /4π h)M/r2 ;
Jρ与物质粒子的引力场强度g = GM/r2相对应:g = s Jρ ;(表明惯性质量即是引力质量)
推导出:万有引力F = (PρΔU) /Δt = S Jρ= GMm/r2 ;(明确了引力本质)
引力常数G与光速c及物质粒子质量(能量)衰减常数a的关系为G = acs /4π;
理论上对应系数s = 1(米2/千克) ,计算得 a =2. 7969×10-18/秒= 0.8826×10-10/年=86.305km/s×Mpc ;
从E = M c2 = h ν,推得本底引力子能量ε = h νo =νo E t ,并与dE = -a E dt 对比得 -dE = n ε , dt = n t , a = νo ;
确定出本底引力子能量ε = h νo=1.8533×10-51 (焦耳) ;本底引力子对应的物质波波长lo = h c/ε =1.0718×1026 (米) ;
lo与哈勃半径c/Ho相当,表明了引力作用范围,预示本底引力子能量ε等同“空间本底量子能量”hHo (依据W.Heisenberg不确定关系,哈勃半径c/Ho尺度下,空间本底量子动量不确定度或最小动量值为hHo/c)。(实现了物质粒子与空间的统 一)
2、惯性溯源
对和E=Mc2=hν式互为前提的物质粒子动量P与相应物质波波长l关系式P = mV= h/l 取时间导数,得dP/dt+(h/l2)dl/dt=0
其中,dP/dt是物质粒子的动量时变率,(h/l2)dl/dt为相应物质波的动量时变率,它源于或许同时又阻抗物质粒子的动量发生改变。由此亦可深入推知牛顿三个运动定律。
可见,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可能既是引力的起源,也是惯性的根源,蕴涵了质能和时空的内在统一。
3、宇宙膨胀
结合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哈勃定律dr/dt = ar ;(说明了宇宙膨胀源于物质粒子的自然演化)
说明哈勃常数Ho与a 或νo等值,即Ho = a = νo ;故ε = hνo= hHo !
得到星系或星体间距r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r = ro e a t ,(解决了初始“奇点”问题,回答了宇宙为何一直以临界速度且各向同性地膨胀问题)
由地球自身的结合力主要为引力,推断或用另一方法得出此式亦反映地球的膨胀。(指出了地球演化、板块运动的主要内在动力)
一般星体公转周期T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T = To e2 a t ,推得地球自转周期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亦与之相同。
星系或星体退移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或加速度a与速度、距离的关系为V= Vo e a t , a = a V = a2 r ;(解决了暗能量问题)
当星系间距r为哈勃半径c/Ho或星系退移速度达到光速c时,其恒定加速度 ao = Hoc = ac = νoc = 8.3848×10-10米/秒2 ,等于以光速c为常数的宇宙空间膨胀加速度;相应地,有c2/ (c/Ho) = ao ;
物质粒子在不断辐射本底引力子推动由本底引力子亦即空间本底量子所构成的空间不断膨胀过程中相对于空间的加速度为cdM/Mdt = – ac = – ao ,受到的作用力 Fo= –cdM/dt = Mao ,等效于空间以ao作加速膨胀,所有物质粒子或实物均处于空间– ao力场的作用之中,引力场实际上由g和– ao两种力场所组成。
对于天体系统,以星系为例,其星体绕星系中心轴旋转的向心加速度为V θ2/ r = (GM/r2)+ac,旋转速度Vθ =[(GM/r) +acr]1/2 ,r为旋转半径,M是以r为半径星系中心球质量。从Vθ的极值条件¶Vθ/¶r=0,得到当r=(GM/ac)1/2=rθ,Vθ呈现极大值1.414(GMac)1/4;当r < rθ ,g场起主导作用并正比于r,Vθ=[(4πGr/3)r2 +acr]1/2;当r > rθ ,– ao场起主导作用,g场按r-2减弱,Vθ随着r一定程度的增加几乎不变。
当a不能忽略时,Vθ2/r =(GM/r2)+ac–a2r,在ru=c/Ho处,有c2/ru=GMu/ru2,故GMu/c2ru=1或ru= (GMu/ac)1/2 ,说明物质自身能量同该物质与半径为c/Ho质量为Mu的宇宙中心球的引力作用能相等,Mu=c3/GHo= hc/Gm′,与ε=hHo对应质量m′乘积Mum′= hc/G,其最小引力能GMum′/ (c/Ho)= ε 。(给出了重要的物理常数G、c、h、Ho之间的联系)
二、推测及证据
1、明确惯性质量即是引力质量。实测符合度极高。
2、本底引力子能量ε与核力所交换的π介子固有能之比的数量级为10-40 ,恰约等于引力作用强度与核力作用强度之比。
3、lo=1.0718×1026 (米),与哈勃半径c/Ho对应并相等。
4、推导计算出哈勃常数Ho ,与观测值如(80±17.1)km/s×Mpc、(84±10)km/s×Mpc 及(88±10)km/s×Mpc很相近。
5、计算出目前地月间距每年增加3.4厘米。这与近二十多年来美国和法国科学家采用激光测距办法测得的地月间距每年增加3 ~ 4厘米的结果相符。
6、计算出月球公转周期每年增加4.2×10-4秒,该值同T.C.Vanflanden根据十几年月掩星的观测发现月球公转周期以(2.22±0.35)×10-10/年的比率增长基本相符。
7、推测36亿年前地球处于金星现在轨道位置,48亿年前火星处于地球现在轨道附近,目前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每年增加13.2米。依据雷达观测和日全食历史数据分析等,发现确有类似的变化。
8、– ao 与新发现的先锋10号和先锋11号等宇宙飞船传回地球的信号表明飞船在扣除所有的已知力之后,还存在一个向着太阳加速的大小为(8.74±1.33)×10-10米/秒2的加速度相符合。(解决了先锋10号和11号等宇宙飞船异常加速度问题)
9、给出的Vθ与r关系即星系的旋转曲线与大量星系的观测结果基本符合,并具体给出当r = (GM/ac)1/2 = rθ,Vθ呈现极大值1.414 (GMac)1/4 。(不但给出了星系核半径大小,而且解决了暗物质问题)
10、得到并确认对应系数s =4πru2/Mu≈1(米2/千克),其中,ru≈1026米 ,Mu≈1053千克。
11、计算出寒武纪时地球半径约为现值的95%,其结果与相应时期的古地磁极分散度基本对应。
12、推定20亿年前的太古代末期,地球半径只有现值的84%,据此可以对古陆作较完整的立体拼合。
13、计算出现今地球半径为46亿年前地球初始半径的1.5倍,相应于地球增大的面积为目前地球表面积的56%,这恰好约与目前洋壳面积相符,也与前苏联科学家根据记录到的各大洋边界扩展推断地球形成到现在其半径逐渐增长的总量为现值的1/3相符合。
14、计算出地球半径46亿年来平均增长率为0.46毫米/年,目前总体上地球半径的增长率为0.56毫米/年。该值同L.Egyed根据古地理图显生宙面积的扩大得出的地球半径以0.5毫米/年的速率增大相符。
15、计算出地球自转周期的长期变化为每十万年日增长1.5秒。该值同地球自转周期长期变化每十万年日增长1~2秒的实际结果相符。
16、1996年,我们提出了宇宙处于加速膨胀状态(见:物体自身质量时变的引力理论及其应用《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1997年第6期)。1998年天文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该观测结果誉为当今重大科学发现(获宇宙学最高奖),拉开了21世纪新的科学革命序幕。
三、理论创新(简单、自洽、融合,可复归)
1、提出了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并给出其理论基础,由此阐述了引力场的起源以及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同一性,推导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哈勃定律,确立引力常数G与光速c及物质粒子质量(能量)衰减常数a的关系式并计算出衰减常数,证明衰减常数a等同于本底引力子频率νo和哈勃常数Ho,得到质量能量时间空间及其关系的新认识,揭示出万有引力和宇宙膨胀及其加速膨胀的共同机制以及存在的空间力场,解决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等问题。
2、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要比引力常数随时间减小的物理图象清晰,也比假定物质粒子自身质量(能量)恒久不变的信息量丰富,它把德布罗意——爱因斯坦关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哈勃定律联系起来,既能阐释万有引力的物理机制,又使质量能量与时间空间得以量子化统一,显露出宇宙本源乃本底引力子即空间本底量子,时间是物质粒子质量能量转化为空间的过程(或空间不断凝聚为物质粒子质量能量的过程——可构造与本文形式相仿结论相异的逆向理论),这使得从理论上自然地揭示和描述宇宙、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统以及地球自身等物质体系的共同演化成为可能。当时间跨度较短时,即可复归为原有的相应理论。
3、建立起引力场强度与本底引力子能量密度的对应关系,明确了时间之矢的物质根基和空间本底的量子特征,从而把宇宙膨胀学说建立在物质粒子自然演化的基础上,使宇宙初始“奇点”问题、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各向同性地膨胀、宇宙加速膨胀的缘由(即暗能量问题)及星系的旋转曲线难题(即暗物质问题)等能够得到自然合理地解决。所展现出的微观与宏观、宇观某些关联的物理图景,表明物质粒子质量(能量)时变关系可能是一个基本规律,由此揭示出的宇宙膨胀、月球远离和地球膨胀的共同机制及其膨胀规律统一性,将在解决宇宙与地球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方面显得有用。
四、引出的新论点
推测了地球膨胀,给出并初步验证了较大时间跨度下的地球膨胀趋势。
地球的体积可能在膨胀与收缩的脉动过程中逐渐地增大,当膨胀的压力逐渐积累超过地壳极限抗张强度时,地球将产生较大的膨胀,然后在温降和引力作用下慢慢出现一些收缩。月球或许就是在地球膨胀地壳初次破裂时由地内物质剧烈喷发形成的。陆间边界的吻合性、大陆裂谷、板块移动、洋脊开裂和海底扩张乃至地震与火山爆发,似乎都与地球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增大)相关。地球磁场的产生及其变化也可能同地球膨胀与收缩时导致的地核与地壳的差异转动有关:地球处在膨胀状态,地核在高压下体积变化的相对小些,地壳自转速度要比地核自转速度慢些(如目前情形),地核外围呈熔融状态的铁、镍等物质及其带电微粒在地壳与地核差异转动中呈定向运动,使得地球出现磁场;当地球处在膨胀与收缩之间,地球体积基本不变,在地幔粘滞阻力下,地核与地壳逐渐趋近相同的自转速度,地球磁场会渐渐减弱甚至消失;当地球处于收缩状态,地壳自转速度将比地核自转速度快些,地核与地壳的差异转动方向又反了过来,致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8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
宇宙的本质,是由组成他的物质决定的,而不是观察到的现象决定了宇宙
这句话,我赞同。只是以我们目前的能力,还不能看清宇宙的本质,只是在有现象到本质的一种反推,或者归纳,毕竟,人的能力目前还很有限,而宇宙相对于人类来说 又如此的浩瀚 我们也只能尤我们身边的开始研究 自近及远。至于宇宙是有中心的 我想这是勿容质疑的,毕竟,宇宙也是一个实体,肯定会有自己的形状 那中心 也会相应产生,只是,人类把“宇宙”定义的太大了,以至于我们无法站到“宇宙”之外来看宇宙。
至于你说6000多年来,天空的星星位置及运动规律几乎没有多大改变,这是很正常的事 ,你已经说了宇宙非常大,目前测算空间距离的单位是“光年”,而星系之间的距离都是“万光年”或者“亿光年”,区区6000年,能算什么呢?看不到大的变化 不足为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