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原文了吗? 我找到了一个残稿。
线索
经过多方打听,14年前,在天津市体育局工作,并编纂过《天津体育志》的兰凤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现已退休多年的他回忆:
“一天傍晚,我出去散步,走到离体育局不远的和平区重庆道时,看到一幢两层楼的房子。房门边,一个白底的竖牌子上写着‘天津基督教女青年会’。因为中国近代的很多体育项目是由外国传教士带入中国的,我想,这里可能会有些线索。”
兰老师回忆道,“屋里有个老太太,当时最少也得有80多岁了。弄清我的目的后,老太太拿出很多旧杂志、报纸让我翻阅。在其中,我看到了一本年代很久远的《天津青年》,好像是20世纪初的,但不敢肯定就是你们要找的写有三句奥运口号的那期。”
看来,要想找到答案,我们只有再次拜访重庆道。
追访百岁老太太
由西至东走完重庆道,始终没看到“天津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牌子。经多方打探得知,原来,早在1993年,女青年会的工作地点就由重庆道搬到了常德道。兰老师当年所遇到的80多岁的老太太,就是现在女青年会的名誉会长、天津市政协委员郑汝铨,老太太1907年生,现在已99岁高龄了。
当记者提出要见郑老太太时,接待记者的副总干事陈恩慈女士显得很为难,“老太太现在身体不太好,又是孤身一人,刚才你进门前,我正在帮她联系医院呢。”不过她用电话联系了郑老。几分钟后,陈女士挂上电话,很愧疚地说:“很抱歉,老太太说当年家里装修时,很多旧杂志都不见了,其中包括你们想找的《天津青年》。”
见记者面露难色,陈女士说:“《天津青年》杂志是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办的,我们这里是女青年会,两个不同的组织。你上他们那里找找吧。”
善意的错误
陈女士向记者介绍了青年会的罗世龙总干事。
年代久远,这里也没有那本《天津青年》,但热心的罗世龙还是提供了两个信息:一、当年的《天津青年》一直办到现在,不过名称已经改了。二、那三句奥运口号是老会长张伯苓先生在1908年提出的。“派人、队伍、举办,是这三个关键词吧?我一直都记得呢。”
真是张伯苓?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梁吉生主任不假思索地否定了此说:“这不可能,张伯苓1908年8月去美国参加第四届世界渔业会议后,转道欧洲,去伦敦观看了第四届奥运会。1909年1月返回中国。1908年的下半年,他不在中国,怎么会在南开学校喊出那样的口号呢。”
而后,南开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崔国良提供的一本《严修日记》(张伯苓好友写于1908年)也证明,当时,张伯苓确实不在国内。
罗先生犯了一个善意的错误。
越洋“捞针”
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刘海岩先生最近在基金会的资助下,访问了美国很多大学的图书馆,也去了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明尼苏达大学的安德森图书馆,那里保存着大量有关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的档案资料。刘先生推测说相关档案应该都保存在那里。
越洋连线,安德森图书馆 Y M C A(基督教青年会)档案馆代理馆长大卫·克拉森向记者推荐了案卷保管员达格玛·盖兹女士提供帮助。恰好当时档案馆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后来在邮件里得知她叫张雅茹,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对方的回复曾让记者一度兴奋不已,传真里出现的“万国大会电影”、“第六届运动会”等史料和先前在国内所获材料完全吻合。但不巧的是,张雅茹马上就结束了这次访问,而正值学期尾声,忙碌的盖兹已经无力顾及记者的要求了。
截稿时间已到,追访告一段落,《天津青年》的“问题”之谜只能再封存一段时间。
天津 中国近代体育启蒙之地
1896年1月11日,《天津公报》刊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一场篮球比赛将在今天下午举行,所有对篮球运动有兴趣的青年4点被邀请参赛”。比赛是否如期进行?现在还未得到考证。
同年4月4日,《天津公报》再次出现这样的文字,“上周六下午举行了一场热烈的篮球比赛,另一场将于今日下午4时举行,来学学这项运动吧。”这则消息显示,一场篮球比赛确实举行过。通过万年历计算,1896年4月4日前的周六为3月28日。
由此可以确定,以目前的史料考证,这一天,中国的第一场篮球比赛在天津举行。
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推动下,天津率先引进了一批近代体育项目。比如,1904年乒乓球运动被引入中国时,天津是最先发展和流行该项目的城市之一,当时称“桌球”。
1931年,青年会举办了第一次全市乒乓球公开赛,这也是中国乒乓球最早的正式比赛。1936年,天津青年会又举办了第一届华北埠际乒乓球比赛。
1908年的一天,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大学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者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于学生而言, “奥运会”这是一巨有强大冲击感的新事物,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1931年9月18日之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然后又扶植起一个伪政权——“满洲国”,并迫切需要为匆匆登场的伪满洲国寻找一个貌似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刘长春,并在特务机关操纵的报纸上,连续5次刊载虚假消息,妄称刘长春将代表所谓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中国体育组织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报名。“少帅”张学良慷慨捐献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悲壮上路。
1932年7月30日,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手擎国旗走在最前面。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开幕式第2天,刘长春站在100米短跑预赛起跑线前。他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借以表达不忘国耻家仇。遗憾的是,由于旅途劳顿,刘长春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六名,未能进入决赛。
然而,历史却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算是有了一个答案。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在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这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以566环的成绩,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是“零的突破”。
在天津学生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以后,新中国回答了第2个问题,“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金牌?”
1990年,邓小平在亚运会主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观时,突然问陪同他参观的国家体委和北京市领导:“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都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1991年2月,中国开始了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但结局是北京以2票惜败。
199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在这次会上,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
至此92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
至今原文档案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个更问题应该没有你想要的结局。
1908年的一天,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大学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者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于学生而言, “奥运会”这是一巨有强大冲击感的新事物,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1931年9月18日之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然后又扶植起一个伪政权——“满洲国”,并迫切需要为匆匆登场的伪满洲国寻找一个貌似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刘长春,并在特务机关操纵的报纸上,连续5次刊载虚假消息,妄称刘长春将代表所谓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中国体育组织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报名。“少帅”张学良慷慨捐献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悲壮上路。
1932年7月30日,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手擎国旗走在最前面。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开幕式第2天,刘长春站在100米短跑预赛起跑线前。他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借以表达不忘国耻家仇。遗憾的是,由于旅途劳顿,刘长春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六名,未能进入决赛。
然而,历史却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算是有了一个答案。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在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这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以566环的成绩,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是“零的突破”。
在天津学生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以后,新中国回答了第2个问题,“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金牌?”
1990年,邓小平在亚运会主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观时,突然问陪同他参观的国家体委和北京市领导:“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都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1991年2月,中国开始了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但结局是北京以2票惜败。
199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在这次会上,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
至此92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