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之后,在日记中写道……

2024-11-23 23:01: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37年12月13日,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于日寇之手。日军随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六朝古都沦为人间地狱,数十万同胞惨死了,是中华民族永世难忘的悲剧。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

随后,蒋介石在武汉大学操场检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并对参阅军民发表演说,“我们退无可退,忍无可忍,退亦死,忍亦死,大家只有干一场,精诚团结,在这亡国灭种民族危亡的关头,风在吼,马啸啸,壮士捐躯为危亡,牺牲是永彪千古的英名,我们就要象珞珈山的三公一母的东方雄狮一样,四万万同胞藏身于高山丛林,与法西斯周旋,戏日寇于中华大地,用空间消灭我们的敌人,绝不死打硬拼。我们枕湖镇江,翠巍中华,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光。”

国民党派遣到上海等地的秘密工作人员,在1938年初,“转辗觅得”了日军自行拍摄的记录其南京大屠杀等暴行的照片多套,送往武汉总部。蒋介石看到这些照片,受到极大的震撼。

1938年5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提要:雪耻。见我男女同胞受敌寇惨杀凶淫之照片而不动羞恶之心、无雪耻复仇之志者,非人也。”

1938年5月1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提要:雪耻。敌寇残暴凶横,实古今无例,若不消灭,何以维持人道!”

国军在淞沪送会战后的撤退很快变为溃退,导致上海到南京的地区几乎成为不设防地带,鬼子也凭此快速推进至南京城下。

南京,历史上是六朝古都,有着“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但定都这里的王朝却成为短命王朝。鸟瞰南京的地理特点,三面环山北对长江。1937年12月的南京,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永世不忘的国殇时刻。

南京保卫战之前,国民党已经预测到南京无法固守,于是筹划迁都重庆。很快一个新问题摆在蒋介石面前,南京到底守不守?资料显示,国民党内部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主张放弃这座孤城。

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死伤惨重,用家底拼光来形容也不为过。但直接放弃南京也不太合适,毕竟是都城,舆论将对国民党很不利。蒋介石也很难办,他需要一个人来站出来守城,会议现场的气氛一度非常尴尬。

就在大家沉默不言时,唐生智站了起来,“各位,南京是我们的首都,也是孙总理的墓地所在地!大家都是军人,怎么能忘记了总理的教诲。为了保卫国父的陵墓,即便是战至最后一个人,也要死守南京!”

公元1937年,其实是中华民国26年;南京是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国民党中央政府驻地。

民国26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实施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炎黄子孙惨遭涂炭。

此时,中华民国最高军事长官、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都干了些什么?

一年前

西 安

民国25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蒋介石被抓。

蒋介石到西安的本意是督战“剿共”。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胁迫张学良、杨虎城立即率部进攻西北红军,否则将张、扬部队分别调至福建和安徽。没成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名声扫地,灰头土脸。

12日,张、杨通电全国。国民党中常会、中政会连夜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由孔祥熙任行政院代院长,何应钦负责指挥调动军队,同时,由中常会电请旅居德国的汪精卫回国主持党务。

12月25日,在中共居中斡旋下,蒋介石被释放,次日经洛阳返回南京。

然而,此时的蒋,早已非当初万众景仰的“领袖”“完人”,南京政府内部,斗争激烈,亲日派不甘心下台,与被迫抗日派勾心斗角、处处掣肘。

蒋介石既要维系“领袖”权威,又不甘放弃“剿共”,还担心背上“亡国”骂名,犹豫不定、首鼠两端。

半年前

华北

民国26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准备实行对日抗战。

之所以叫“谈话”而不是“宣言”,是蒋介石反复考虑的结果,主要是为了避免刺激日本政府,为“和平解决”留下点希望。谈话说:"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沟桥)事的解决。“

然而,形势发展急转直下。

7月29日,北平失陷。

7月30日,天津失陷。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四个月前

上海

上海距民国首都南京不过三百公里。然而,按1932年中日《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在上海只能由“保安队”维持秩序,而日军则可在上海公共租界及吴淞、江湾、闸北等地驻兵,建立据点。

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长大山勇夫、士兵斋藤要藏,以汽车冲入虹桥机场,开枪射击中国保安部队,中国保安队当即还击,将大山等二人击毙。日军则乘机在上海集中兵舰,以陆战队登陆,要求中国方面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

8月1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海军第三舰队立即开赴上海,同时,着陆军省迅即动员30万兵力组成派遣军,分赴上海、青岛。

同日,国民党中常会秘密决定,自本日起,全国进入战时状态。

8月13日上午,日本驻沪特别陆战队水兵冲出租界,向保安队发起攻击,进攻上海,中国军队被迫还击,淞沪抗战爆发。

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帝国政府声明》。

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划全国为4个战区,建立战时体制。

8月23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在吴淞登陆(司令官为上将松井石根)。

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主力部队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9月11日,自青岛调来的日军天谷支队进入月浦镇;12日,由华北方面军转调的后备步兵十个大队陆续抵达上海战场;14日,自台湾调来的重藤支队登陆,上海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华北战场接连失利。

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南进太原。

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转入游击战争阶段。

一个月前

南京

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

11月18日,日本发布大本营令,设置日军大本营。日军自太湖南北两侧同时西进,威胁南京。

11月19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刘兴为副司令长官,负责守卫南京,时间为三个月至一年。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11月26日,蒋介石拜谒中山陵及将士公墓,悲叹:“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矣。”

12月1日,江阴要塞失守。同日,日本下达“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应与海军联合进攻中国首都南京”的皇命,日军分三路进攻南京。

12月5日,日军攻陷南京“外围阵地”(淳化、汤山、龙潭一线为“外围阵地”,城墙一带则为“复廓阵地”)。

一周前

庐山

12月6日,蒋介石得悉句容(南京东南门户)危急,决定弃城。

12月7日,蒋介石飞离南京,前往庐山。

离开之日,此公犹不忘学习越王勾践装逼,在日记“雪耻”条下写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年组织,三年准备。”

12月9日,日军逼近南京城墙。松井石根限令唐生智在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到唐坚决拒绝。

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总攻。

12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美庐别墅”指示唐生智等,“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

彼时,蒋寄望于苏联援助。然而,斯大林却百般推托,迟迟不肯出兵施以援手。

12月12日,日军继续猛攻,中华门、中山门、雨花门、光华门等多处城门被突破,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决定大部突围,一部渡江撤退。

但是,由于情况混乱,撤退命令无法正常下达。除少数部队突围外,大部分军队拥至长江边,形成极度混乱的局面。

挹江门外,被踏死者堆积如山。“仅有少量船舶,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队以枪击毁、沉没者有之,装运过重沉没者亦有之。”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华民国首都成为人间地狱。

同日,蒋介石在江西九江发出通电《宣言》,称:“国军退出南京,绝不致影响我政府始终一贯抵抗日本侵略原定之国策,其唯一意义,实只有更加强全国一致继续抗战之决心……”

三天后

武汉

南京沦陷后,蒋委员长举家迁往武汉珞珈山“半山庐”。

此地较江西庐山似乎更加安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