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泰勒斯曾说过:人类在白天只是一只守规矩的动物,到了晚上才是活生生有灵魂的人。研究表明,大多数画家、作家、诗人、歌手等文艺工作者都习惯在晚上进行创作,这是因为人们通常在晚上会更加感性、思维更加发散与敏感,会体会到更多白天不易察觉和抓住的灵感。但是在心理学界,行为主义派的心理学家却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永远不要在晚上做出任何决定。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常常晚上8、9点时睡意席卷而来,大脑转动慢速,恨不得立即睡去,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会选择这么早入睡。于是在过了这个时间段后,大脑仿佛又被激活了 ,我们不仅睡意全无还感到比刚刚精神了许多。但奇怪的是,我们在此时所做出的决定等到第二天白天再看,总是不尽人意。这是因为晚上被重新激活的大脑会抑制你在白天的思考,这时候做出的决定不再那么理智,反而带有了许许多多感性的色彩。
我们把一天分为四个阶段,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在前三个阶段时,我们不断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并通过大脑进行处理然后反馈给他人,这时候大脑是忙碌的、高速运转着的,在较忙碌的大脑中理性占据主导地位。而到了晚上,我们回到家,身心都放松下来,大脑跟着闲暇起来,外部刺激信息的减少,于是内部信息的处理便增多。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思考起埋在自己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此时感性战胜了理性,主导着大脑的思维活动。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深夜中,大脑的闲暇让我们容易想起往事与那些依旧有点耿耿于怀的人。在此时,我们容易陷入回忆,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单独世界,我们的思考也多半由“心”主导而非由“脑”。
何为由“心”?何为由“脑”?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在此遵循着“快乐原则”,即我怎么高兴怎么来,并不满足社会道德约束。它是与生俱来的,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最能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是非理性与非社会化的。自我是处于人格结构“本我”与“超我”之间,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调节矛盾。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我们内心的要求,被现实条件制约束缚着。超我则是我们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是道德化的自我,是许多伦理道德内化而来,遵循着“道德原则”——即所做之事必须满足道德的要求。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夜晚所做的决定往往真实、是最接近人类本我的决定,更加符合我们内心的非理性的冲动。“本我”人格结构在此刻占主导地位,所以此时的决定更多的是由我们想怎样就怎样的感性的“心”出发,很多是脱离了法律法规与道德约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
因为在睡觉之前做决定很容易让自己后悔,所以不要这样做,这是公认的事实。
一是因为晚上人类思维通常会更发散、更容易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二是因为晚上人需要休息,劳累一天之后做决定,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这个时候最适合去好好休息,养足精力再决定事情。
因为人在睡觉之前,大脑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大脑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所以说人不要在睡觉之前轻易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