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和闺蜜带着孩子约下午茶,两个人许久未见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两个孩子玩的也特别尽兴。
吃晚餐时,只见她家女儿一直就像只小绵羊般乖巧,坐在自己的餐位上安安静静地用着餐,说起话来也轻声细语,你若多看她几眼,她还会羞涩地躲到妈妈身后。相比之下,我家桐桐就像只野生猴子般,在自己的餐位上一会坐着,一会躺着,时不时还要钻餐桌肚去“骚扰”一下闺蜜家的孩子。
期间,我就一直忍不住夸赞:“妙妙真乖啊!就像个小淑女呢!”
尚未听我夸完,闺蜜便一脸生无可恋和我诉苦道:“她呀!在外乖得很,人见人夸。在家的时候,我简直要被她磨疯了,曾几次我都被她气到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你不知道,这孩子在家的时候,太难带了!说出来别人都不信!”
听她这么一说,我竟有种家家都有本难念经的感觉,她家娃应该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这类孩子有什么特征呢?
就是在外听话乖巧,甚至有些胆小畏缩,在陌生的环境会习惯性躲藏在大人身后,一副老实巴交本分人的样子;
在家的时候,就会和父母各种对着干,爱发脾气爱顶嘴,稍不满意就会撒泼打滚,俨然一副小霸王派头。
这种两幅面孔的架势,让很多父母颇为头疼,心想如果宝宝能均衡下家里的“横”和外面的“怂”该多好啊!凡果必有因。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着这种“窝里横,出门怂”的双重表现呢?
原因一:天生的敏感界限感。
这个不单指孩子,就是成人也一样。在熟悉的环境里会比较自如、轻松、放得开,特别是在自己家里,更是可以毫无压力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面对陌生的人和事,会变得拘谨、谨慎、不自在。
“窝里横,出门怂”的孩子,内心其实是孤独和害怕的。
原因二:家人无节制的宠溺。
以前总觉得只有祖辈才会格外宠溺孩子,可现在发现不仅如此,很多年轻父母也加入“宠娃大军”。或处于补偿心理,他们总会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满足,习惯将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孩子成了说一不二的“权威人士”。
想要新玩具,爸妈不买?一哭二闹准得到。
想吃零食妈妈骂?躲到奶奶后面准没事。
时间一长,孩子便习惯在家里横行霸道,想要什么东西,哭闹就有效;怎么横都不要紧,因为总会有人护着。
原因三:孩子缺少应有的交际。
这类孩子习惯了家庭的小团体生活,家里每个人都以他为中心,一旦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便会变得无所适从,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交际,更不懂交际规则。
在家是集所有宠爱于一身的小王子或小公主,出门只是路人孩子一名。
在家哭哭闹闹想要干什么都可以,出门这招可变得不好使。
离开家庭这个“舒适圈”,难以融于新环境,便表现出退缩和畏惧的心理。
原因四:受父母影响。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这般做事风格,在外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控制情绪,一回家就肆无忌惮、随心所欲、毫无顾及,久而久之,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也会学会“窝里横”,认为在外面应该有所克制迎合规则,回家就能自然释放情绪。
既然知道了原因,也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那么,家有一个“窝里横”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首先,在家建立明确的规则。
爱孩子不等于要宠孩子。真的爱,应该是原则和克制的,这样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优化的能量包。无底线的宠,只会让孩子的未来走的越来越窄,成为他们前进的绊脚石。
和孩子说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即使是在家也不例外。
桐桐一度对商店里的儿童小零食“欲罢不能”,她不敢和我提太多要求,但是只要和奶奶或外婆一起去,回来时准是大大小小零零散散一大堆。
后来,我就这个问题非常正式地和她来了一次谈话,每次去逛商场只能买一样东西,超过一样东西,我就会惩罚她,之后2次去商场都不能买任何东西。
几次下来后,她便学乖了,即使家里人再怎么劝说,她都不会多要一样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事在我们家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比如看动画片一次只能看20分钟,到点就要关;哭闹撒泼打滚要干什么事,坚决不可能,有什么要求好好说等等。
给孩子明确清晰的行为规则,才是对他最好的爱!
当然,这中间有个环节很重要,就是家中的老人应该和父母保持一致的态度,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安全感,从而改变如今的性格状态。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是不正确的,家长应该直接干预,告诉孩子这是不正确的,纠正他的这种做法。
家长不应该溺爱孩子。溺爱会让孩子恃宠而骄,然后影响到孩子三观。
随着年龄增长,家里断然做不到时时刻刻有应必求,但是家长又会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只增年龄不涨素质,所以孩子和家里的关系大多变得紧张。这会让他内心缺乏关爱和自信,做事情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