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土栖低等动物,对其组成的分析表明蚯蚓体内富含动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尤以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较高,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动物蛋白质饲料,它可以替代鱼粉作为禽、畜、鱼及特禽、特种水产品的饲料添加剂。因此,蚯蚓作为一种蛋白质饲料的原料,可以很好地补充我国未来蛋白质饲料的不足。
1 蚯蚓的生物学特性
蚯蚓(earthworm)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可以分为陆生的及水生的两种类型。环节动物门,顾名思义,就是身体呈环状分节,一般而言,蚯蚓的分节多在80节以上。外观上除了分节之外,成熟的蚯蚓在靠近头部的地方,有体节会愈合成环带。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与植物的嫩茎叶为食,在进食大量的土壤后排出的土壤称为粪土,常堆积于地表洞口或洞穴中;当蚯蚓数量多、活动频繁时,土壤因被翻动而松弛,有利于植物生长。蚯蚓也是一些哺乳类(如鼬獾)、鸟类(如鸡、鸭)、青蛙、蛇(如青蛇)或鱼虾蟹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以上种种皆显示蚯蚓在生态环境中无法取代的角色与重要性。
2、蚯蚓的营养成分
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干物质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高达70%左右,一般分析结果为41.62%—66.00%。影响蛋白质养价值及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率。据报道,异唇蚓及威廉环毛蚓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极高,完全具备鱼类及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只是由于种类和产地不同而有所差异。蚯蚓蛋白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其次是精氨酸和赖氨酸。蚯蚓蛋白中精氨酸的含量为花生蛋白的2倍,是鱼蛋白的3倍;色氨酸的含量则为动物血粉蛋白的4倍,为牛肝的7倍。
不仅蚯蚓的本身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就是在其粪粒也同样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日本食品分析中心曾经对蚯蚓粪进行过分析,在含水量只有11%左右时,蚓粪内所含的全氮约3.6%,以此换算粗蛋白为22.5%,因此蚯蚓与蚓粪均可供畜、禽和鱼类食用。同时蚯蚓的脂肪含量也高,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亚油酸含量最高。此外,蚯蚓体各种饲料经过合理配制才能形成氮碳比例合理,营养丰富而且全面的,有利于蚯蚓生长、繁殖的高效饲料或饲养基。饲料搭配的原则是:氮碳比例合理,使氮碳比调整在20—30之间。基料的堆制方法如下:用各种畜禽粪便(粪便料)60%,用各种植物秸秆杂草、树叶(草料)40%,鸡、鸭、羊、兔等粪便(氮素饲料)不宜单独使用,不宜超过各种畜禽粪料的四分之一。草料须切成3~4寸长短,干粪及工业废渣等块状物应大致拍散(有毒物质不能使用)。然后堆制,先铺草料后铺粪料,草料每层20厘米,粪料每层厚10厘米,堆制6~8层约1米高左右,长度宽度不限,料堆松散,不要压的太实。做成圆形或方形的料堆后,用洒水桶在料堆上慢慢喷水,直到四周有水流出停止,用稀泥封好或用塑料布覆盖。料堆一般在第二天开始升温,4~5天后温度可升到60℃以上,冬季早晚可见“冒白烟”。10天后进行翻堆,第二次重新制堆。即上层翻到下层,四边的翻到中间。把料抖散,把粪料和草料拌匀。发现有白蘑菇菌丝说明堆料过干,需加水调制。10天后再翻堆,进行第三次重新制堆,基料经过一个月的堆制发酵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