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组织行为学的认识

2024-11-27 11:21: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组织行为学又有其自身的许多分支,如企业组织行为学、学校组织行为学、医院组织行为学、军队组织行为学等等。目前企业组织行为学研究较多、应用较广,因此,人们常把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组织行为学等同看待。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它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很多,美国学者斯帝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1997)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1)组织中的个体(The Individual in the Organization)

个体行为中的基础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人格与价值观

知觉与个体决策

基本的动机概念

动机:从概念到应用

情绪和心境

2)组织中的群体(The Group in the Organization)

群体行为的基础

理解工作团队

沟通

领导的基本观点

当代领导问题

权力与政治

冲突与谈判

3)组织系统(The Organization System)

组织结构的基础

组织文化

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们为何越来越重视组织行为学?主要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换句话说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不高,或者员工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中的资金、土地、原料、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

虽然机器人的出现和电脑的普及会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脑力劳动者比例随之增高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据统计,在手工操作为主的企业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人数比例是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的企业中,这个比例是 6∶4;在自动化企业中,这个比例是 1∶9。随着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高,人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而且,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有较大差异,因此管理者掌握必要的组织行为学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

回答2: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系统,它可以放到不同的学科体系之中,所以,工商管理的学科体系中有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中有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中也有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甚至,在心理学的科学体系中,也会有组织行为学——组织心理与行为学。不管怎么样,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是组织的行为,它包括组织中的个体、组织中的群体、组织系统三个层面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表现: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这种两重性主要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1)是多学科性决定的。(2)是由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本身的两重性所决定的。(3)是由管理的两重性所决定。

回答3: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问题,要走向成功就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在组织行为学上是怎么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第一,要有容人之量,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事实上,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就会发现,冲突的双方几乎完全不理解对方,完全是不互相体谅对方。想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际关系,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从自我出发的单向观察与思维,而要从对方的角度观察对方,替对方着想,也即由彼观彼。在此基础上,善解他人之意。如此处理人际关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能由彼观彼、善解人意,就没有别开生面的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

  第二,关心帮助别人。患难识知已,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这时那怕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因此,当别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对别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小心吝啬,怕招引麻烦,交往很可能因此而中止。

  第三,要注意仪表美。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仪表有魅力的人更活泼愉快,更友善合群。衣着整洁、大方,仪表举止自然会给人一种亲近感,反之,过分修饰,油头粉面,浓装艳抹,则会给人一种不合宜的印象。

  第四,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初次交往中,有效地表现自己固然重要,但做一个耐心的听众,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同样是不可少的。

  第五,主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因此,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因此,我们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给他人的印象是怎样的,以及他人怎样评价我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比较一下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的异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第二、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第三、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人际交往是思想、情感、态度、信息和学习的交往。交流思想,一个头脑就有了多种思想。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担忧愁,忧愁就会减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必然知道一些别的个体所不知不会的东西;而善于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自己所不知不会的东西,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回答4: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