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电影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

2024-12-19 17:51: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1926年至1929年,上海民新公司在4年内共摄制了20部影片。黎民伟邀请了欧阳予倩、卜万巷、侯曜、孙瑜等担任编导,然而,正当“上海民新”的事业到达顶峰之际,他最费心血拍摄的《木兰从军》却令他亏蚀严重,上海民新倒闭。此时,罗明佑向他提出合作,妻子林楚楚也从旁鼓励。他们创办了“联华影片公司’,打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旗号,拍摄《故都春梦》。同时开拍《野草闲花》和《恋爱与义务》,后者由阮玲玉主演,可是,后来阮玲玉的突然去世,影响了“联华”的号召力。再加上1937年抗战爆发,联华公司被敌伪势力查封。1941年,香港沦陷,制片厂被毁,黎民伟将财产变卖,得款分给员工还乡。因拒绝与敌人合作,全家逃亡到广西,参加了欧阳予倩主持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在生命的后期,他带病坚持电影的技术革新。北京电影洗印厂曾聘请他当厂长,但因重病缠身,未能应聘。

大制片厂制度的特点是:(1)严格分工;(2)制片人专权;(3)发展垄断性企业

法国批评家将犯罪片和匪帮片归结为黑色电影类型(the film noir),其起意是因为法国的犯罪小说大都是黑色封面。黑色电影的类型,成为好莱坞更为复杂的一种风格。它兼有侦探、匪帮、城市戏剧影片的风格,其背后潜伏的是一股悲观的黑色的暗流。在美国,弗兰克.塔特尔的《供出租的枪》(1942)开创了黑色电影的时代。大部分黑色电影都带有冷战时代的印痕。黑色电影最早的代表作之一为霍克的《睡大觉》(1946)。这是根据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改编的。继后,拉乌尔.沃尔什拍了弗洛伊德式的《狂热》(1949),弗里茨.兰拍了宿命的《大热》(1953)。这都是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在人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要算尼古拉斯.雷的《他们在夜间生活》(1948)。朱尔斯.达辛的《裸城》(1948)和约翰休斯顿的《柏油森林》(1950)利用城市背景淋漓尽致地表现黑色电影所有的要素。塞缪尔富勒的《南街上的小偷》(1953)很好地利用了冷战心态来拍摄黑色电影。

太阳族电影是日本50年代出现的几部电影的总称。

太阳族,是日本当代作家石原慎太郎1955年出版,并获得当年芥川奖的小说《太阳的季节》中主人公的统称。他们是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自幼娇生惯养,不学习、不劳动,生活奢侈、放荡,不遵守社会秩序,不讲道德伦理,藐视一切、醉生梦死,是纯粹的家庭与社会的寄生虫。因此,人们称这种内容的日本作品为“太阳族文学”,同类内容的日本电影为“太阳族电影”。

最早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太阳族电影,是古川卓已导演、根据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编的《太阳的季节》。此后,石原慎太郎本人据他的另一部小说改编、由中平康导演的《疯狂的果实》,中平康另一作品《夏天的暴风雨》及据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编、由市川昆导演的《处刑的房间》相继出现。太阳族电影的最后一部是据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编而由堀川弘通导演的《日蚀的夏天》。

太阳族电影总共只有5部,从它的兴起到结束只有5个月。太阳族电影对太阳族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批评态度,但由于它描写的主要是性和暴力,本身也有不可否认的反社会性的一面,所以当时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然而它给日本影坛留下了不可轻视的影响。以后,以描写性和暴力为内容的影片大肆泛滥,其源盖出于此。

Hammocking: 吊床效应
一种电视节目编排策略.将一个新的或较弱的节目安排在两个受欢迎的节目中间播出, 以期提高中间节目的收视率.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我国电视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在电视业逐渐成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按照专业化原则对电视频道进行改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介:“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新德国电影”的电影家在电影的题材、叙事结构、风格以及造型语言的运用上各有建树,异彩纷呈。然而,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艺术诗学特征的探索却有着某种美学的一致性。即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并将其纳入宏观的历史视野,将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历史思辨色彩和哲学深度。他们重视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在较高层次上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生动融合与有机统一。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上镜头性Photogenie
1919年,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提出的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两词组合而成。“上镜头性”的理论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上镜头性”包括四个主要元素:
1�装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镜头构图和各种景别的运用;
2�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据不同用法赋予对象以特殊含义;
3�节奏,首先指比例平衡,是在“装置”、“照明”和“假面”各元素之间起着平衡联系和逻辑统一作用的、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术现象”和创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产物;
4�假面,指演员。“上镜头性”通常亦指演员或“明星”的面孔摄入镜头后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纯外在视觉印象。

以上资源均来自网络,关于新兴电影运动并未找到确切解释 ,建议从图书馆的影视分类里,查找电影学概论。尚有不完善 的地方,多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