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白灯蛾、秋幕蛾等。起源于北美洲,1979年我国在辽宁丹东首次发现美国白蛾,之后迅速扩散危害。美国白蛾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严重时树木被吃成光杆,长势衰弱,连续受害可导致被害树死亡,林业生产损失惨重。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①日平均温度在15℃以上时,黑光灯诱捕成虫,也可使用具有诱捕电击功能的诱虫灯进行大量诱杀。②在幼虫期,人工剪除网幕;在老熟幼虫下树越冬前,在树干上缠绕草把(绳),待其在草下化蛹至羽化前拆下烧毁。
(2)化学防治①在幼虫1~2龄时,使用Bt生物杀虫剂1000~1200倍液;幼虫3~4龄时,用800~1000倍液;幼虫5龄以后用500~8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②在幼虫幼龄期时,还可使用灭幼脲Ⅲ号1700~25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4000~6000倍液进行防治。③对于在城区和居民区,可使用10%歼灭乳油6000~8000倍液、2.5%溴氰菊醋乳剂5000~6000倍液或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
姑嫂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豁达大度。姑嫂间出现矛盾,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只要遇事不计较,互相谦让,多为对方着想,大事化小,小事就化了。
其次是不搬弄是非。切忌私下传话。要与人为善,互相体谅。即使对方真做了什么错事,说了什么错话,都应宽宏大量,善意提出。
另外,当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嫂子应多批评丈夫,小姑应多劝说哥哥,以化解矛盾。有的嫂子总是“夫唱妻和”,丈夫与小姑发生矛盾时,不管丈夫对错,总是站在丈夫一边;有的小姑,当哥嫂与公婆发生矛盾时,不去化解,而是煽风点火,扩大矛盾。这都不能处理好关系。因此,嫂子也好,小姑也罢,只要从团结愿望出发,就一定能和睦相处。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为害丰产林、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
【形态特征】
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毫米。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毫米,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毫米,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卵
圆球形,直径约0.5毫米,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毫米,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蛹
体长8~15毫米,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唐山等北方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把树叶蚕食一光后,转移为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监测,加强检疫。
对来自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木材、苗木、鲜果以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须严格检疫。
(2)人工措施。
幼虫尚未分散时,剪去受害枝烧毁。人工摘卵、拾蛹。
(3)化学防治。
幼虫期可施用4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4000倍液喷杀幼虫。对带虫原木等可采用56%磷化铝片剂或溴甲烷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15克/米3和20克/米3,熏蒸72小时和24小时。
(4)生物防治。
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苏云金杆菌防治美国白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