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读《论语》的心得主要是七个方面: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前五个方面是老生常谈了,没有新意。对于《论语》并没有通读过,所以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以前到是了解不多。
所谓理想之道,是指“士”之理想。何为士,文中讲了三个标准:一、“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二、“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三、“言必信,行必果。”可见,与“君子”差不多,君子更多谈内在,而士更多指外在。所列标准诸项,相互间互有关及,我觉得并没有分开论述之必要。而士之所谓“君子不器”,不以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而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会这样谈及理想,我认为是很少人会这样理解的。《论语》所言,没有现实意义,故不妄论之。
在人生之道上,《论语》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当是比较恰当的概括了人的一生的轨迹。
所谓“立”,首先是内在的立,其次是在社会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立”并不是指以社会价值来衡量立与否,而是内心对于超脱社会因素而确定的一种价值观的坚定和信心,这是立的核心所在。我认为这个解释是对于立的提升,实际中,我们更多的把三十而立确立为事业的单一理解,其实,人的价值观的树立以及人的社会角色的确立,是其关键。有人会觉得,三十的年龄才确立价值观是否有点晚的意思,其实不然,文中提到了黑格尔的“正反和”三段论,讲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都是接受的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此时我们接受的是正的教育,但在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会发现,社会的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相反,此时我们面对的是反的社会教育,每个人在此时都会发生价值观的变化,而会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因此说,三十而立,立在这个层面的意义也是值得我们体会的。
所以“不惑”,文中解释为中庸之道,以中庸的思想去思考,行事,能摆脱于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我想,中庸之道确实是比三十而立时更高了一个境界,使我们在作为社会角色的一员中,如何处于社会的坐标中,能够顺利的完成我们内心要完成的事情,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
知天命,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理解,认为万物自有天定,命中自有数。《论语》主观上是屏弃这种消极思想的。如果说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是对外的一种能力,那么所谓“知天命”则是指对内的内心的一种定力,可以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此时似乎懂得了万物归一的哲学概念。作为个人,能够淡定泰然的面对事物,处理事物。
“耳顺”则是比知天命又上了一个境界,知天命更多的是指对于自己的环境与事物的理解与态度,而耳顺则在此基础上,不只是面对自己,还能够面对旁人,面对旁物,理解旁人,理解旁物。“耳顺”,顾名思义,即能倾听。懂得倾听别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而理解,从而包容对方,包容别物。这实为一种和谐境界了。
以作者读《论语》的七种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论语》,从中学习孔夫子的圣人之道,修身养性,修炼人生,达到人生的一种立世、为世之境界。然而若论《论语》的现实意义,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论语》的实际意义更多的是在对自身修养的帮助层面上,而并不适宜作为一部处世哲学。
《论语》本是个好东西,但很可惜,在这样一个缺失“《论语》”的时代,以《论语》之学是很难以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我更把它看作是一个阶层人士的卫道之书。他们宣传推广《论语》,是让受众去言、去行,而并不是他们。简言之:话是说给别人听的,事是让别人去做的,如此而已。不谈《论语》,以一句俗语为例:“吃亏是福”。我觉得这样一句话,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只能让吃亏者更加的吃亏,而所谓福就如同是佛,你心中有,便自己感受去,你心中没有,我得说你还没吃够亏。这好象就是一个圈套,用思想来统治你,这是最可怕的了。因此上说,你可以以《论语》来要求自己,但不能以《论语》来看待别人、看待世界。
因此,《论语》的现实意义,更多的是在对自身修养的帮助方面,《论语》就像一部心理学书籍,指导我们怎样面对自己、面对事物。比如《论语》提倡“坦荡荡”的胸怀,以达到一种心境的修养,使我们能够处变不惊的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对待生活的缺憾,让我们能理性的分析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语》讲的是什么之道?圣人之道。因而,以《论语》为之,只能成为圣人,而难以成为政治家,也难以成为企业家。我自觉成不了圣人,我相信除了孔夫子,别的人也都成不了,故读《论语》,更多的实际意义,则是取其有益之用之,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论语》本没有“糟粕”,说的人多了,便有了“糟粕”,而所谓“糟粕”,则各自理解去了,相信没有任何两个人是理解一样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感觉收获很大。这段时间网上关于于丹教授的这本书也吵的沸沸扬扬的,其中褒贬不一,各有各的道理。我没有批评谁的资格和能力,只是感觉对自己有利的就学习、吸收。总的来说,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一本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于丹〈论语〉心得》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们穷究义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们顶礼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让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用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长大,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生活在当今社会,工作量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现在亚健康状态和职业倦怠现象有所出现。有的已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于丹教授通过“头花”、“日本茶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现实,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现实,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当然读于丹论语心得有利无害,但我不认为读了之后就怎么样。我不喜欢说,读了什么书改变了我的人生之类的大话,我看能影响就已足矣。论语想告诉大家的道理很朴素,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读后“心中有,口中无”才是为真得。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已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影响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来去匆匆。听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您会感到心里掠过一阵清风,也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今天心中的困惑。
第一集 天地人之道
第二集 心灵之道
第三集 处事之道
第四集 君子之道
第五集 交友之道
第六集 理想之道
第七集 人生之道
《〈论语〉心得》主讲人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