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管理学理论专家和学者Jean J.Boddewyn 认为:国际管理学的定义不但要解释什么是国际管理学,而且要对“国际”和“管理学”两个关键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解释。我们赞成他对“国际”的解释,“跨越国界并且是由国界分开的过程或行为”。通常来说,国际管理学是公司在国际范围内的管理行为。但在我们具体到什么是国际管理学之前,我们首先讨论一下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的定义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对管理学的定义是:基于伴随整体组织目标(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的,并且为了(1)有效的协调机构的人力、财力、知识以及物力的购置、分派和利用;(2)维持机构与环境的有效的动态的平衡的一个管理过程。也就是说,公司的战略和操作方案都是针对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竞争环境的需求和约束的。
国际管理学的定义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其一是,管理学需要协调人员、财力、知识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并且能把它们有效的融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这种协调,资源就处于一种非组织的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其二是,公司始终生存在一种不断对它的运作造成影响的动态环境中。使管理者工作更为困难的是: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多国的设置比起单国(国内)的设置动态性更强,这主要起因于不同国家的环境参数的变化速率不一致,而且这些环境参数的性质也不同。例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差异很远。另外,国家的政治环境可以通过革命或者选举进行迅速的改变。更有甚者,经济环境,特别是外汇总是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中。“对于国内经济贸易,外界的条件相对稳定和类似,任何变化都是缓慢的,一般不会造成不同企业或行业之间的机遇与局限性的突然改变10”。但是,对于拓展到国外的公司运营,环境则不能说是相对稳定的了。所以管理者的任务是有效的预测变化着的环境,并且这种环境因素会对公司的眼下和未来造成的可能的影响。并且管理者还应能够针对环境预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得公司可以有效的适应的动态的环境从而能够生存和发展。
基于前面所述的关键词国际和管理学的定义,我们现在可以将国际管理学定义为:为了国际公司整体目标的管理过程,它可以(1)有效地协调跨越国界的的人员、财力、知识以及物质资源的购置、分派、和利用;并且(2)有效地规划,使公司通过变化的并且往往是敌视公司生存的国际环境,从而走向全球。注意:我们的定义仅仅限于国际管理学分析中的初级贸易公司,并不包含对于国际机构(例如:国际贸易组织WTO,国际公认组织ILO,或联合国UN)的管理。我们将国际公司当成一个组织,从两个主题来定义国际管理学:
1. 一个公司(或者组织)为什么、何时、怎样“国际化”(包括国际化的扩张或紧缩)?
2. 组织的行为——包含使命、目标、策略、结构、人员和过程(特别是决策过程)、内部和外部的交易和关系、执行、影响等,为什么、何时、怎样改变国际化?
管理科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数学(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等),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学),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业技术等),新兴科学(系统论、信息科学、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以及领导学、决策科学、未来学、预测学、创造学、战略学、科学学等。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概念的表述很多.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管理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目标而对有关对象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则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学就是要把人类成功的管理经验提升为一般理论,找出管理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一种可以学习和遵循的科学方法,并服务于管理实践。
管理学是一个庞大 的学科体系,它既包括对社会宏观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微观的管理部门的研究。
在这样的学术评价标准下,学术工作者就只能超水平地多发些文章,难免文章掺水,甚至造假。
以上说的是环境影响,对于所有的学术门类都适用,具体到管理研究领域,假如排除了这方面的影响,如果对这门学问的认识不够,是无法提出正确的有价值的创见的。认识不够,大致分两个方面,第一,轻视实践,第二,学习不够。
相比其他学问,管理学很年轻。如果从法约尔和泰罗算起,也不过100年左右。进入大学,那就更晚了。六七十年前,管理学的大师梅奥在哈佛大学的教授职位是属于工业研究的。管理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管理学来源于实践。由于我们在《管理学家》杂志开设了大师的栏目(其实就是管理学思想史),我比较熟悉这些情况,例如法约尔是法国一个煤矿企业的总经理,出身于工程师;泰罗从工人干起,成长为工程师,通过动作研究开启了科学管理时代;吉尔布雷斯是建筑商;巴纳德是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的总裁。这些大师都是从实践产生了理论总结的冲动。可是管理学进入象牙塔之后,和实践越行越远,以至于以造模型为乐事,这是东西方现在都有的倾向,然而尤以中国为甚。离开了实践的土壤,管理学的研究如无本之木。缺乏扎实地治学方法,缺乏认真研究实践的习惯。一切从书本来,一切回到书架上去。
除了不重视实践,中国的管理学者还不重视学习。谈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工作中碰到的实例。有许多读者来信问到,你们杂志怎么总是介绍老外的管理学成就,而且有些太久远了,和现在有关系吗?我的回答是,第一,介绍经典作为一个栏目并不代表杂志的全部内容;第二,深度介绍经典是为了正本清源,我们不知道管理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整个管理知识都有哪些内容,是不容易了解管理的,以为管理就是几本坊间热炒的管理畅销书,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三,某些出现很早的管理理论至今并不过时,例如从古典大师法约尔开始的职能组织形式,至今仍然是最佳的小型制造业的组织形式。第四,中国目前管理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前人成就缺乏老老实实的总结,动不动就着急创新,中国的企业可以跨越式地直接从计划经济进入现代企业时代,并在跨越中谋求解决所有问题,可是学术的跨越,并不因为知识断档而着急过,中国的管理学术界就像不足月出生的孩子,高速发展的经济像激素一样催肥了学者们,他们在各处忙碌走穴的间隙,登一登学术研究的楼梯,立即喘气,终于露出了骨子里的虚弱。
短视频管理4 最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