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的里程碑。 《浮士德》: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但丁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意大利,他生活的前半期是基督教文学占主流的时期而后半期确实文艺复兴的萌芽时期,所以可以说他是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这就注定了他的《神曲》具有显而易见的二重性。《神曲》是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神曲》特别指出人和人类需要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砺,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与但丁不同,《浮士德》的作者歌德生活在启蒙主义占主要地位的18世纪的德国,青年歌德还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棋手。而《浮士德》的创作过程是萌生于狂飙突进运动,成长于魏玛古典主义。《浮士德》旨在向人们指出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人生意义以及人们应该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而就作品内容来说,这两部巨著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它们都是写主人公经历千辛万苦到达天堂的故事。但有所不同的是,《神曲》是采取中古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诗人的一次奇特幻游。故事叙述但丁在35岁一个星期五的凌晨,迷失于幽邃的密林,且有一狮一豹一狼阻住去路,而后又在古罗马师哲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的带领下一路从地狱,境界到达天堂的故事。而《浮士德》则是讲浮士德在魔鬼靡菲斯特的诱导下一生经历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得悲剧和事业悲剧,最后才认识到无法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征服自然,造福人类,遗憾的倒地而死,却在死后灵魂被天使接入天堂见到人类的救星“光明圣母”的故事。就其意义来看,两部作品都是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划时代的标志。《神曲》既是中世纪文化的综合,又包含着近代文化意识的思想精神。《浮士德》具有高度的哲学概括性和深刻的深刻的辩证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诗性。两部作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们都刻画了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而《浮士德》最成功之处就是“浮士德”这一人物形象,他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自清不息的浮士德精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积极进取精神的表现。而它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辩证的方法表现人物。浮士德是灵与肉的对立统一,靡菲斯特是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它还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靡菲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雷特是知识者与自然人的对比。当然,两部作品的最成功之处还是还是它们的艺术手法。《神曲》在艺术上非常完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中古习见的梦幻文学形式所独有的长处,使全部内容和细节充满五彩缤纷的寓意和象征。再就是结构极为严谨整齐:地狱、净界、天堂三部,暗合“三位一体”的神学说法;全诗共计100歌,而100则含有“完全中之完全”的意味。全诗还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新文学的萌芽。本诗更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开创了用民族语言代替拉丁语创作文学作品的先河。《浮士德》则以宏伟的构思、庞大的结构、繁多的场景、雄浑的诗思令人惊叹,它在艺术表现上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壮阔、优美、讽刺,以及大手笔的磅礴气势。诗人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结合,把幻想与现实因素交织,古玩今来、天上人间,神人相处、妖幻间杂,仿佛演奏了一阙多声部的交响乐。作为一部长诗,歌德尤其注意采用多种诗体、格律及变换多种风格,以适应表现不同场景、人物或气氛的需要;其中民歌体、古风体、哀歌体、谐谑体、直到凝重的悲剧讴颂风格,迭错回旋、余音袅袅;更兼象征、比喻、暗示,或明朗、或晦涩、或含蓄,自由穿插、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