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理问题,台风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024-11-30 19:50:1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台风的本质是热带气旋。发生在纬度5度到20度之间的热带洋面(赤道地带没有足够的地转偏向力,如果有低压周围的空气会迅速填塞低压中心,形不成气旋,也就形不成台风,纬度20度以外洋面温度不够高,没有高温高湿的洋面,就没有这么多能量供台风发展)。由弱小扰动(例如东风波,云团等)逐渐增强发展而来。台风形成后,开始在内力作用(地转偏向力的南北,东西差异)下逐渐往西北移动,到了副高边缘就受外力作用(副高边缘气流引导),移动路径变的复杂,具体与副高形势有关。
我国不是台风产地,因此不能叫分布在我国那些地方。台风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东南沿海。其中台湾,广东,海南,福建影响最大。其次是广西,浙江,上海等,江苏,山东,辽宁沿海偶然也受其影响。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是西北太平洋生成的,也有南海生成的空心台风。
影响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主要有三类,对我国的影响不同
西移路径:副高强盛且东西横亘时,台风受其阻隔,只能沿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向西移动,影响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以及越南(国家)
西北路径:副高强度中等,边缘在我国东南部。这时台风会向西北移动,影响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浙江等。
转向路径:副高势力偏弱而且退居海洋。这时台风先向西北移动,然后向北越过副高西缘,转向东北。这类主要影响台湾,浙江,江苏,山东,辽宁,韩国,日本等。

回答2:

台风的成因,至今仍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它是由热带大气内的扰动发展而来的。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只要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多发。

回答3:

大陆热气环流、海洋温度剧烈升高共同影响形成一个低压气压带。主要分部在粤、闽、浙。

回答4:

台风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