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
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 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5、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从课堂学习的过程看,还有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应考等好习惯。
6、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讲,老师为了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了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 这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
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7、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8、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9、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学生在长久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下学习,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成绩一直是处在低谷。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真正走上学习的道路,学习的效率和成绩才能提上去。综观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反应了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错误。
一、上课只重视记笔记,不重视理解。许多学生从小学以来就有这个习惯了,平时老师都是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上课把笔记记好就行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我就在笔记上记什么。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却慢慢地疏忽了,漠然了,不重视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老师的板书进行记录,有的甚至连自己记录的内容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都不明白。等到要背诵或记忆的时候,也就只能吐囵吞枣似的机械记忆,自然记的不准,一会就淡忘了。而课堂上最重要的内容是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述,老师会通过分析、举例、比较、归纳演绎等等方式来对知识点进行阐述,这个过程才是课堂的精华所在。而学生往往本末倒置,对于老师的讲述只当做耳边风,只有老师的板书才记录一下。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低的可以为零。如果要把知识点理解再消化,他需要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而这个时候只能依靠他自己去理解,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了。于是学生就会放弃,意志消沉,学习的兴趣也就渐渐的没有了。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课堂上老师的讲述显的越来越听不下去,记录笔记也没有先前那么热情,课堂外想好好学学也学不进去,学习的兴趣进一步降低,成绩也跟着一落再落。
要想走出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首先就要改变课堂上的习惯。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放在听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上,而不是记录笔记上。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知识点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要认为老师说的绝对是正确的。要边听边想,自己认为是不是这样的,知识点在经过自己的头脑后,如果有任何要疑问,要马上向老师提出来,直到以自己的思维理解为止。当然笔记还是要记录的,不过重点要放在对知识点的理解性记录上,可以记录关键的字眼,这样以后看到能够回想起就可以了。
当然对于一些已经走到低谷的学生,如果想把自己课堂上的坏习惯一下改变过来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心里不要急噪,要慢慢来。因为长久以来课堂上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所以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思维惰性和思维停滞的现象,想跟也跟不上。这就需要这些学生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提前预习下节课老师将要讲到的内容,做到心里有底,上课的时候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此外,光是提前预习也是不够的,这些学生精力的集中性显然是比较差的,就算想集中精神来听课也维持不了多久,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去。这个注意力的集中也不能急,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要一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就放弃,这样显然是半途而废,是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的。每到注意力快跟不上老师思路的时候,可以马上向老师问一个问题,可以是刚才在听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也可以是以前没有理解的问题。等老师解答完你的问题后,如果你的注意力还没有回来,可以试着轻声重复老师正在讲述的内容,或者在草稿纸上记录听到的内容。这个跟记笔记是不一样的,记笔记一般是看着老师的板书记,刚才所讲的是听着老师所讲的话来记。如果这个时候老师有提问的话,要马上积极参与,并且积极回答问题,就算答错也不要紧,关键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
二、做题目只重视答案,不重视过程。这个坏习惯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成绩处于中等以下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题目的时候,或者是自己在做练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凭自己的感觉快速寻找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有没有确实的依据,推断的过程如何,他们是不管的。这样的学习习惯也是没有效率的,做题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的寻找一个答案,A、B、C、D总有一个或两个是要选的;关键在于怎么选,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在做题目的时候,学生显然把题目当作一个包袱,只想快点扔掉,或者把题目当作一个测验,只想草草选择后逃避,最好不要再理它。这个认识或感觉是错误的,做题目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如果对题目中的知识很熟悉,那么做题目就是复习的方法,题目就如一个复读机,帮助你对知识进行温故;如果对题目中的知识很陌生,那么做题目就是重新学习的方法,题目就是一个例子,帮助你对知识进行理解。
同时,题目所包括的内容远比一个单纯的知识点要复杂的多。有的题目更象一个大舞台,四面八方的知识点通过这个舞台聚集到一起,看你是否认的清舞台上的每张面孔,每张面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等等。相比知识点提高你的记忆能力而言,题目则可以提高你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说单纯的知识点就相当于一个普通职业学校,可以让你提高单方面的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而题目特别是综合题就象一个大学,可以让你的素质、修养、学识都得到提高,成为一个综合型的人才。
那么,怎么改变自己做题目的习惯呢?首先,要能够正视题目,不要逃避,也不要急于选择或做答。一些学生一看见题目就急,就象赶时间似的。先把题目好好的看一遍,把题目的意思看懂,如果一遍没看懂,可以多看几遍。有些学生题目都没清楚明白就做答,也是急噪的表现。题目看明白后,要对题目所提出来的问题马上回想相关的知识点,慢慢回想,如果想不起来或不敢肯定则要马上翻阅书籍,找到知识点,然后对照做答。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这最关键的一步是最急噪的,光凭自己的“第六感”,就算不知道也不翻阅前面的知识点,这就是死赖皮的情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掌握的强度在于回顾,通过做题目可以不断的回顾,那么知识点自然印象深刻,记的特别久,记的特别牢。特别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是通过做题目来认识和加深的。所以,要想改变这个坏习惯,越是基础差的学生越不能急噪,要一步一步来。开始可能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等你把习惯改变过来后,你就能得心应手了。
讲到这里,这里经常做题目成绩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体会,题目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是寻找一个答案那么简单,从题目的题干到每一个选项,都有可以做文章的地方,都是可以被利用起来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或重新学习的切入点。所以成绩越好的学生对一道题目的利用程度就越高,能够从一道题目里面所复习到或学习到的知识点也比成绩差的学生要多的多。所以即使是一道题目也能反映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来。
三、记忆只看重表面,不重视效率。不管怎么说,学习最后都要落实到对每个知识点的记忆上面来,所以记忆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记忆上面,许多学生的习惯往往是这样的:记忆的时候人在走来走去,或者旁边摆着零食、小人书之类的,使得精神无法集中。人的精神或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精力被其它事情分摊了,那么学习上面的精力自然就少了,精神自然也就无法集中;知识点会背后就不管了,不再回顾了。一次背下来了,并不表示不会再忘记。根据遗忘规律,时间越近,遗忘的越快。就算你当时把知识点背了下来,如果你不再回顾,那么也会慢慢的遗忘。所以,知识点背下来后,不是结束,而只是告一段落,一定要抽时间不时地复习;记忆的时候很机械,只会通过语言文字来记忆,没有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许多知识点基本上都是文字,但是也有很多是有图形的。象地理知识,基本上每个地理知识点都可以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图形和文字相比,图形更容易被记住,所以在记忆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与图形相结合,多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和强化记忆。
经常看见一些学生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手上拿着书本,嘴里在念叨,一会低头看手里的书,一会抬头看看天空和四周。这种记忆习惯是效率最低的了,如果是身临其境念唐诗宋词还差不多。也有不少学生跟我反映,某某知识点是背过的,后来又忘了,所以成绩才不理想。这个只是借口而已,背过并不等于一劳永逸,并不表示永远都会记住,只有不断的回顾才能记的久。
实际上,记忆是个人意志力的体现,意志力越坚强的人,记忆的效果就越好,效率就越高。而许多学生虽然也想多记点东西,但是长久以来意志力就没有得到过锻炼,记忆没有效果,也就慢慢的不想记了。这里,针对这些意志力差的学生,我总结了一个无意识记忆的方法,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简称“10天短期朗读,月长期回顾记忆”,具体是这样的。对于一个知识点,从学习这个知识点开始,对其进行为期10天的朗读。朗读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认真,不用强调自己要记下来,只是朗读而已。第一天和第二天,这个知识点每天朗读五遍;第三天和第四天,这个知识点每天朗读四遍;第五天和第六天,这个知识点每天朗读三遍;第七天和第八天,这个知识点每天朗读两遍;第九天和第十天,这个知识点每天朗读一遍。以后,每隔20天,把这个知识点朗读一遍。这个方法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应该有所帮助,当然仅仅依靠这个方法也只能对知识点有大致的熟悉。所以在平时就要注意,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一旦有牵涉到旧的知识点就要及时回顾。同时,这个方法是针对每个知识点而言的,所以如果老师讲课的进度比较快的话,每天要把知识点朗读下来也是需要花不少时间的。这就需要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一开始是比较辛苦的,不过长久下来,一定能够感受到辛苦点也是值得的。
其实,还有很多学习习惯也是不好的,象学习和休息的关系,许多学生就没有处理好。休息的时候活蹦乱跳,把精力都发泄完了,到了要学习的时候就一蹶不振,没有精力了。要想学习好就要先休息好,休息是心灵安静和释放的过程,不是跳来跳去,也不是搞各种娱乐活动。静静地坐一会、站一会、走一会、躺一会都是休息的有效方式。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大家在平时就不断地培养自己,有意识的加以改正,这样才能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题目只重视答案,不重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