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广播中发布的气象信息中空气质量分为几级,舒适制度数分为几级,紫外线强度分为几级.

2024-12-28 19:23: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赣州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加快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制定赣州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赣州市气象部门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江西省气象局和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按照“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认真实施《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赣州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要成就 1、完成了以赣州市新一代天气雷达为龙头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在赣州市马祖岩建立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建成了由全市17个自动气象站和1个城市自动气象站组成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年底前建成78个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建成了由全市2个闪电定位子站组成的雷电监测网。气象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1个紫外线观测站。建成了赣州酸雨观测站。建成1个FY-2C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 气象信息共享程度显著提高。建立了联通全市气象台站的VPN宽带广域网及市、县气象内因网,实现了气象资料共享和部分业务的网上办公。建成了赣州省级报文传输备份系统。 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能力明显增强。中短期预报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天气和重要气象服务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农业气象预报逐步向客观化、定量化、作物生长模式研究方向发展。加强了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建成了省市间的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预报定量降水取得初步进展。规范了全市短时、临近气象预报业务,短时预报产品实现定时上网发布。规范了灾害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发布了气象地质灾害预报;开展了全市流域洪涝预报业务,建立了市级流域预报中心,发布了面雨量预报和洪涝指数预报产品。开展了大雾和雷电预报业务,森林与城镇气象火险等级预报时效延长至120小时。按照省局要求完成了气象记录档案保管体制改革工作。 气象装备保障有力。对雷达、单收站、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自动站、闪电监测仪、紫外线等各类仪器提供了及时、优质的保障。 2、决策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建成了全市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实现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加工自动化和为市、县级党政领导部门服务网络化。气象情报灾情收集、处理、反馈速度加快,服务效益评估能力增强。建成了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决策气象服务快速反应系统。 公众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贴近人民生活需要。完成了全市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升级换代和“12121”气象电话服务系统的升级,扩大了公众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发展了气象信息咨询服务。 城市环境气象服务迈上新台阶。建成了环境气象服务系统,开展了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人体舒适度、流行病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开展了城市雾害、能见度、雷电预测等气象服务,规范了环境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标准。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大力推广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适用技术。 人工影响天气效益进一步提高。人工增雨抗旱减灾作业规模、时间、领域和效益实现了新突破,初步建成了“赣州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启动了《赣州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立项申报工作。 专业气象服务日益多样化、系列化。建立了不同行业气象服务指标,开展了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专业气象服务,建成了全市气象预警短信服务系统。 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完善了南康市气象局的农田生态环境监测建设。开展了全市风能资源调查工作。 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组织涉灾部门开展了自然灾害分析、预测预报和服务,建立了灾情上报汇总制度,发布了自然灾害公报,初步实现了涉灾部门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成立了赣州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农经网,为“三农”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建成了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开展了网上招商引资、专题宣传直播活动。针对 “三农”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为市、县党政领导提供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