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来是天真无邪的,但随着心理的种种问题的影响,儿童的心理疾病都从各方面表现出来,其中包括虐待小动物。 相关儿童心理学PRO医师认为: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是小孩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在好大程度上是小孩发泄心中郁闷、缓冲绷紧心情的一种方式。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负担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呈现攻击性。当1个人处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1个替罪羊发泄一通。 PRO医师认为,小孩的精神负担通常来自于以下三要素: 1、对新环境新日常的不舒适症状应; 2、学习负担转化为攻击行为; 3、家教过严置成小孩心理绷紧;四是家庭不和,小孩心里感受不到妈妈亲的暖和。 纠正小孩虐待小动物的“怪癖”,PRO医师提示从以下四个要素着手: 1、明确置成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然后对于具体状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缓冲、缓冲小孩的心理负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常。 2、加强爱心教育。例如:讲述小动物的可爱,动物对人的所益,动物与人之中的感情,来引导小孩友善地对待他们,激发小孩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同情心。 3、不仅在物品上,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小孩关心和爱护。例如:学习要素的困难、同学之中的交往、个性发展的需要等等。
能听出来在你心里充满了无处可以宣泄的愤懑。听你说从小就是一个非常乖的孩子。但这个乖,往往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的,乖孩子往往需要压抑自己的愿望来迎合成年人。所以在你心里,也许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委屈、不满、无助和孤独。你那一次被打的经历,也许是你所有负面体验的一次集中爆发。你的习惯让你仍然把这些东西压在心里面,但这些负面感觉总是需要有一个个出口。现在你对小动物的行为,更多是因为它们成为了你所痛恨的某种对象的一个替代品。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建议你进行心理咨询面询。如果不想自己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至少短时间内不要接触小动物了。
虐待动物能获得快感?是哗众取宠,还是心理异常?听听铮博士怎么说
关注儿童虐待动物事件!
虐待现象背后反映了人的攻击性,事实上攻击性也是人的本能需要之一,攻击性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人类只有攻击另外的物种才能生存。
在潜意识里,攻击的满足是很爽的一件事,在战争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强大的满足:当刺刀刺向一个可恶的敌人时,会有强大的快感与成就感。小孩子在虐待动物时也是伴有快感的,他们会一边折磨动物一边乐得格格大笑。但人类社会逐渐地建立起了对攻击的屏障机制,因为攻击性彻底地释放会让人类社会无法延续下去,于是,当我们在攻击别人时,难免会有内疚与罪恶感,这是社会批评内化的结果。当攻击性被压抑之后,仁慈心建立了起来,仁慈心是对攻击性反向形成的结果。
但攻击能量总要有一个出口。丈夫对妻子生气了,但又不能直接打她,于是便摔了碗;一个男子在单位里受了气,回家便向老婆发火;大孩子欺负了小孩子,小孩子便去虐待小动物。人们往往会在更弱势的人或物上去表达攻击,因为这样更安全。孩子能够向父母表达愤怒,是比较健康的表现,但有些父母过度的强势,孩子不敢表达愤怒,于是便会在更加弱势的人或物上会寻求表达。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在折磨动物时,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曾经被人折磨过,这种折磨可以是肉体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完全忽视孩子的意愿)。
一般人会以升华的方式去表达攻击,社会竞争,体育竞赛等便是升化的满足攻击能量的方式,或者尽量把攻击能量压抑下去,或者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攻击,因为直接的攻击,既会让人产生罪恶感与内疚感,同时也是危险的。而有些人无法充分地升华或压抑攻击性,往往以直接的方式表达攻击,比如那些以拳脚来解决问题的人,或者残留着虐待动物习惯的人。
虐待行为会有一个家庭的传承现象,这反映了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一个从小被父亲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经的弱小的被虐待者,会以成为施虐者的方式(一种认同的机制)变成了强者。在电影《功夫》中的阿星,本来是一个有除暴安良愿望的小孩,但有一天善良的他为了保护哑女却被一群大孩子痛打一顿并羞辱一番,之后的阿星逐渐的成为了一个街头的混混,以打架或欺骗为生,一心想加入黑帮。他以认同的方式防御了内心的脆弱,渴望成为一个施暴者。
因此,对于那些虐待小动物的人来说,虐待动物既是他们攻击能量表达的途径,也以一种认同的方式暂时地成为了一个强者,以防御内在的脆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