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

2024-11-23 18:54: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请说出你教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针对这些需要你是怎么进行引导的?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孙云晓又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对于这个题目,考的不是你怎么了解孩子,而是你了解了你的孩子有多少。要回答这个问题,靠的是平时认真地观察、思考和积累,没有平时的经常的认真以及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这个题目的回答将非常空洞。另外,针对这些需要你是怎样引导的?检测的是教师因材施教的水平和能力,没有了解的基础,因材施教的回答也可能是水上的浮萍。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这是许多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共同感触,我们甚至有学生一届比一届难管的体验。按理说,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趋于完美,更应该易于接受新东西了,可为什么家长和教师都感到孩子难管教了呢?静心想一想,得到的结论令人不寒而栗: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离我们是那样的遥远,这是心与心的远距离,是情感上的陌生,他们的思想更是让我们难以捉摸。如何才能让孩子乐于和我们当家长、当教师的相互接纳、和谐共处、积极沟通?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说教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呢?我想我们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立足于他们的角度,清楚地知道他们心理上到底需要什么?因为心理需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第一需要。 理解和尊重。父母的,以及老师的。他们期待着把他们当成人,而非学习的机器。孩子智商高了,口味就高了。孩子需要的是欣赏,他们欣赏有才华的老师,同时也希望老师欣赏他们闪光之处。面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让人感觉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了。刚看完池军华校长的一篇日志《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做人》,我更深切地感到也许我们过去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应现在的孩子们了。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我们为人师者的不断追求! 孩子需要赏识,即使惩罚也让他们感觉到其中隐藏着爱!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表扬与激励看到此题目我想了很多,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下来,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新课改的实施者,我应该踏踏实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少一些浮躁的元素,是否能带动身边的年轻教师为教改做些什么?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有的甚至能戴上大红花,回答不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老师翘起的大拇指。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评价应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甚至在汉语课上听“good,good”之类的赞语。一节课中,竞赛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赞声不绝。可再看学生,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者则有口无心,鼓掌随心所欲。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这不能不说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退去应有的热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我们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表扬与激励呢?我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整理,还很不成熟,供老师们参考。一、表扬要讲艺术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如果你播下赞美的种子,就会获得自信的收获。 表扬是一个人感到自己重要的最好方式。我们都渴望能够得到一句表扬的话,我们都需要被人承认和被人欣赏。每个人都喜欢被人恭维,谁都不愿意默默无闻。 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更为重要.表扬是给孩子加油的最核心的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表扬还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着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也会增强。 新课标的推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慢慢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了,小组合作学习更是热火朝天。而且跟传统教学很不同的就是,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听见教师对学生表扬鼓励的语句。如“一 、二、三、你真棒!”就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一句表扬语。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新课标需要的是对学习充满兴趣,满怀自信的学生。有人说:自信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所以在课堂上积极的表扬学生让他们得到认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怎样运用表扬艺术却是需要斟酌和探讨的。有时候不当的或者是泛滥的表扬往往会使表扬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许多旧的教学观念已被新的课程理念所取代,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以批评鞭策为主转为以表扬激励为主。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即便学生回答不出或者答错了问题,老师也不再呵斥,而是给予鼓励。这样做,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凡事都要有个度,不合时宜或言过其实的表扬,有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曾被一些学者津津乐道:一位外国老师上数学课时,伸出五个手指,问一个学生是几,学生回答是4,老师说:“哎呀,你真棒!你只差一个就说对了。”他们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要告诉听者,教学离不开激励,应该怎样激励。 可是,不久前,我听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国内课堂上的令人尴尬的例子:一位教授在某地听课,课上,老师问学生酸雨是怎么形成的。一名学生答: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位老师如法炮制,称赞道:“哎呀,你真棒,你只要把‘碳’改成‘硫’就对了。”并发动全班学生表扬他。教授坐在后面,虽然看不到那位学生的表情,但看到了其他学生怪怪的样子。课后,教授去问那位答错问题的学生:“上课你答错了问题,老师还表扬你,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感受?”那位学生脱口而出:“不是我是傻瓜,就是他是傻瓜!”显然,学生非但没有领情,还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了怨恨的情绪,出现这种结果恐怕是老师始料未及的。由此可见,如同批评离不开艺术一样,表扬也要讲艺术。 二、表扬要适时。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到一所小学去上课,教的是二年级的《英雄爆破手》。在基本弄清了“爆破”的意思后,他在“爆破”后面加了一个“手”,让大家想想“爆破手”是什么意思。连问了三个人,都说“就是把手爆破了”。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爆破’后面加个‘手’,就变成人了,这课指的是陶绍文。”所有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发出“啧啧”的赞叹。于老师走到他跟前,问清他的名字后,竖起大拇指,说:“徐州,好样的!”然后,走到讲台前,当着大家的面,又一次竖起大拇指说:“徐州比一休还聪明。一休遇到问题,还得闭上眼睛想半天;而徐州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因为那时,电视台正在播放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小学生对一休这个可爱的人物很熟悉。得到表扬,这个叫徐州的学生两道眉毛顿时扬了起来,整个一节课,不论读还是说,都十分出色。课后,于老师才得知,他竟是该班学习最差的学生。《学记》上有句话:“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表扬而言,“时机”的选择就是一个艺术。过滥的表扬就像廉价的商品,不被人重视。因此,表扬不能太随意。徐州在前三人都理解错误的情况下,经过分析,准确地回答出来,实属难得,得到表扬理所当然。正是于永正老师适时的表扬极大地调动了他的积极性,激发了他的潜能,他才会有此后超乎寻常的表现。反观上例中的那位老师,在学生需要安慰或者鼓励的时候却去表扬他,表扬的时机不当,在心灵上不会产生共鸣,学生不领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三、表扬要适度。教学事例:新学期开始,我新接了一个班级,原班主任老师在介绍班级学生的情况时,就提醒我小山同学是班里让人“烦心的角”,不好教——脑子挺好,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上进心不强,学习习惯差,上课不专心,作业马虎甚至拖拉。对原班主任老师的话,我在表示感谢之余却并不赞同,认为像小山这样的学生,是得了“典型性表扬缺乏综合症”,好治!第一堂课,我就“对症下药”,不失时宜地表扬小山。果然,课堂上,小山的脸上满是激动和喜悦,课堂作业不仅按时完成,而且书写认真,答题全对。“药到病除。”我不仅喜上眉梢,“看来,新课程理念真管用,学生就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过去了,我依然尽可能多的表扬小山,而他的表现也是一如既往。第三个星期,形势急转直下,小山先是作业马虎,正确率差,然后是拖拉作业。到第四个星期,发展到上课做小动作,做作业需要同学甚至老师监督着才完成。期间,无论我怎样加大表扬的力度,都不起作用,先前脸上的喜悦和激动,早已荡然无存。咳,原班主任老师的话应验了!我不免有点纳闷和灰心:“表扬咋就不灵了呢?”私下里,找他谈了一次话,问他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被老师表扬了高兴吗。小山告诉我:“老师,刚开始你表扬我时,我真的很开心,觉得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可是后来……后来同学们都笑话我,说我傻得可以,老师表扬我其实是在……哄我……我想想也是,那么简单的题目,我能做对,别人也能做对,可你偏偏表扬我……”这位五年级孩子坦率的回答极大的触动了我,促使我静下心来,反思以往的教学行为:“表扬,需要那么多吗?”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表扬的尺度和分寸,试着使用不同的方式表扬小山:课上,当小山能正确回答问题,表现积极时,我或点头微笑,或投以赞许的目光,或做个手势,翘一下大拇指,又或者摸一下他的头,拍一下他的肩膀;课外,则更多地采用单独表扬的方式,告诉他,近来各方面表现不错,要继续努力啊……尽量减少那种夸大其实的表扬。当然,在某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或突出表现时,大张旗鼓的表扬还是有的,只是次数不多,一学期仅一二而已……渐渐地,灿烂的笑容和喜悦又回到了他的脸上,虽说还会时不时地犯些小错误,但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不断增强,学习态度积极,拖拉作业现象基本不再发生,学习成绩也是稳步上升。 以上事例可以证明表扬是用来激励学生进步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可是当表扬过滥时,当表扬不值钱时,表扬还有意义吗?表扬还会促进学生进步吗?“犹过之而不及”,看来,表扬是不能随意而为之的,它需要适度,需要教师的真诚,需要科学性和艺术化,更需要蕴藏着教育的智慧,要求我们教师怀着一颗爱心,用教育的智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其乐融融、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表扬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恰如其分的表扬会让人觉得你有诚意,言过其实的表扬则易招致怀疑。培根说过:“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就会招来轻蔑和嫉妒。”表扬也要因人而异。“通常,腼腆、畏缩不前、内向、惴惴不安的一类学生,对表扬的反应要比自信、喜欢表现、泼辣的一类学生的反应来得积极一些。”同样一件事,对性格外向的学生,也许一个点头,或者一个微笑即可达到效果;而对自卑、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应大张旗鼓,当众称赞一番。四、表扬的形式要多样化。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听到“棒!棒!你真棒!”的表扬用语,或者“啪—啪—啪啪啪”整齐划一的表扬的掌声。其实,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竖起的大拇指、惊喜的表情、赞许的笑容所起到的效果并不一定亚于上述的那两种表扬方法。理解“问题学生”的需要在谈到“问题学生”的教育时,许多教师都会有很深的感慨。尤其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更会埋怨这些上课不认真或不服管教的捣蛋学生。而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你真的用心了吗?你能走入这些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去询问他们真正的需要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每一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情感感受、快乐不安、悲伤忧虑等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不可能把他们整齐划一同等对待。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但决不能把他们当作研究对象看待,而应当成为他们的朋友,深入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同忧伤。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和他们谈论球赛、电影、动画片等,只有在这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他们也才会向你敞开心灵,和你共享智慧的火花。师生间有了这种共鸣,他们自然会融入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才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感受到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师生之间的隔阂自然会被撕破,有效教学的形成也就有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⑴上课期间,当学生在完成布置的作业时,教师不能远远地站在一边。否则,这些同学就可能认为你对这些作业不感兴趣,他们也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同学那里,来寻找乐趣,甚至是捣乱。此时教师应该多来回起动,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⑵发挥群体力量,让他们在小组中互帮互助。尽管教师可以尽可能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但不同的经历与年龄注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谈话与“伙伴”是不同的。对他们来说学习的最好教师,并不是真正的教师,而是自己同伴中的姣姣者。姣姣者不但教学生如何学习,还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与生活环境,还可以教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理解”是一种智慧,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更是一种对学生的爱。而当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有效教学也就会在由“理解”搭建的桥梁上顺利完成。五、表扬用语要具体化。现在课堂上的表扬用语有泛化的倾向,学生什么事做得比较好,教师就会说“你真棒”或者“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话,或者示意学生说这样的话,以示表扬,缺乏针对性。具体化的表扬用语由于针对性强,更易于学生接受,起到的效果也更佳。 对于我们而言,在给学生戴高帽子时,讲些艺术,只会有利而不会有害。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面带微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鼓励、启发、表扬等方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我做过一个实验,有意将一位聪明的女学生整整冷落了一天。由于对她的努力缺乏应有肯定和认可,她几乎没有作出任何积极的反应,变得非常压抑。她抱怨教师只顾忙于那些吵闹的学生,无暇注意安静学习的学生。由此可见,如果有些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却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这些学生则会放弃当前进行的工作,显示出漫不经心的态度。同样,那些在家庭中不能得到家长关注、支持的学生,也不会获得健康的发展。有经验的教师非常能注意唤醒学生的这种需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用亲近,微笑,点头予以表示。当学生安静时或者期待回答问题时,应该予以鼓励或肯定,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状态。作为教师,他们本身也应该具有很高的自尊心,因为教师的自尊心是直接影响学生自尊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活力、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挑战,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已追问的形式,描绘了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情景。——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觉得我们应该追求课堂教学的最理想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个学生都有绽放的机会。也许是现在,也许是将来,我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心有多细,生活就会有多丰富。每一次日升日落,都是一个创意的恩赐;每一次生命历程都是一次灿烂的花开。我倾情于生命中每个花开的日子——现在是,将来也是。“表扬和激励”是一种智慧,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更是一种对学生的爱。而当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有效教学也就会在由“表扬和激励”搭建的桥梁上顺利完成。“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怎样能学会,就怎样教培养----很重要!一、“赏识教育”法 所谓“赏识教育”,无非就是要看得起孩子,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我们已了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把自己全聋全哑的女儿培养成了一名赴美读研的大学生。如果说周弘赏识自己的孩子,那是做父亲的一种本能,而我们赏识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责任。尽管我们的学生有太多的缺点和错误,看上去好象“劣迹斑斑”,一无是处,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的学生学数学不好,语文却好;学语文不行,画画、折纸、捏橡皮泥都是最棒的;有的任何文化课都学不会,却热爱劳动。我们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轻轻的爱抚,一句简单的语言:“你能行、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赏识,都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燃起自信的勇气,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去不断地克服缺点,争取进步。 二、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大有益处。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活动具有新异性、趣味性,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上语文课前,我对学生说,这节课谁能顺利完成老师制定的内容,老师允许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看故事书、画画、捏橡皮泥、和老师、同学说说你高兴的事情、累了可以休息一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上课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得认真,掌握快,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整个课堂“散”而不乱,真真正正地属于学生自己了。 三、合作教学法 今天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不是目的,教会学生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合作教学法就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传统的美工教学,主要是老师教,学生作业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我们深有感触,全班十几个孩子,真正能独立完成了只有两、三个,老师要逐个辅导,又累又完不成,降低教学效率,学生兴趣不高。当我利用合作教学法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时,根据学生水平,我把好学生和困难学生编为一组,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尝试成功。我把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讲解、演示完后,让好学生边做边教给困难学生,对那些通过同学帮助而完成的作品仍视为困难学生自己完成的,师巡视,进行适当指点。这样,既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好学生的素质,又调动了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对以前不肯动手,现在愿意尝试来做的,教师还要表扬他们,肯定他们“愿动”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提高,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活动比赛法 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有很多活动,时间长了,学生会习以为常,智弱学生尤其如此。但,如果一般的活动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为此,我把学生每一天、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成一场比赛,并且以赠送小奖品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有了物质奖励,学生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有进步。一次拔河比赛,学生懂得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次跳绳比赛,学生明白坚持就是胜利;一次夹玻璃球,学生体会了分秒必争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 一次次简单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团队精神及生活、生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的焦急、担忧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积极进取、竞争向上的心跳;在学生的欢呼、跳跃中,我听到了学生真实而开心的呐喊。当学生能获得愉快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就适应了学生的发展。 五、环境育人法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古代就有精辟的论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感染力。古代教育家认为,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深而持久的,甚至是终生的。为此,我校领导把环境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部分,为学生创设舒适、美观、安全的教育环境,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合理的硬化、绿化。投入大量资金,在户外活动场地,设置了美观实用的运动器械:秋千、跷跷板、平衡木、梅花桩等,为学生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融观赏性、教育性、实践性为一体。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身处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和谐和快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身心得到良好发展。同时,我精心设置了适合学生的室内文化,无论文字还是图画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舒适感。教室内的物品整洁、有序,杯子放在什么地方,垃圾桶放在哪儿,都是固定不变的,让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受到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只要我们用一种赏识的眼光、赏识的心境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依然可爱无比;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热爱,让他们感受世界的精彩;合作,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感情和友谊;比赛,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竞争向上的意识;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畅所欲言,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通过以上尝试教学,学生无论在课上课下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活泼、爱动、开朗、快乐、找到了自我,充满自信心地迎接每一天的太阳。学生,他们需要什么? 一、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体,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于学生注视之中,所以他不应是生活中的人。学生们需要老师的微笑,这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表情,一种生活态度,它更多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一种信任、鼓励。这种信任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如果学生常用畏缩的目光注视你时,你那严厉的目光已经切断了学生的思维,那冰冷的面孔已经浇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学生们需要微笑,有了你的微笑,他们才更乐于和你交往,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 二、宽容 我们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活动的主体,他们身上有着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当然还有各自的缺点和短处。当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时,他们需要鼓励。当学生们犯了错误或表现出了缺点时,他们需要宽容。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原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应该善于以自己的宽容,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用温柔的力量穿透人的心灵,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无论是面对在提问中学生的错误,还是课堂中学生一些不符合课堂常规的言行,如果我们少一些厉言呵斥,多一些理解、宽容、引导,这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师爱”的伟大,更能让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三、活动 学生们喜欢课堂形式多样化,如课堂中的学生小品表演、相互讨论、教师演示、个人才艺表演等。学生在活动中既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又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传统教学中的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习被动、消极,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长期灌输式教学的结果,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性。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他们喜欢上你的教学方式时,才不会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成长,才能真正体现“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

回答2:

以下解释:

1、努力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没有督促和压力更要努力学习;

2、参与社团:

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会社会的不同层面生活,明白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4、锻炼身体:

趁空闲自由时间锻炼身体,每天早上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