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如有时间再探讨新话题。再,如有时间,再整理之前的讨论,使之更有系统些。呵呵。 1、低工资有没有被当作一种公益营销﹖ 一些机构负责人很喜欢介绍工作人员的低工资状态,一则是显示机构的资源匮乏,二来显示工作人员的热情。这可能是真实而又令人动容及敬佩的情况。 2、是志愿者/实习生还是工作人员﹖ 有两三名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机构,由于暂时找不到资源,因此他们都以志愿者身份担任全职工作,但由于只有少量支持者捐赠的款项,所以只能领取少量津贴。 又有一名医生,报名参加了全职的志愿者,到疫区服务。 有一名学生,对公益工作很有兴趣,但缺乏经验,于是在毕业后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实习计划,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及学习,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开展一些小型活动。由于实习期间积极投入,成长快速,实习期结束后,申请多个职位,都获得了面试机会,成了“抢手货”,于是找了一份正式的NGO工作。 有一名毕业生,很想进入公益机构工作,找不到相关的工作,便进了一个机构担任志愿者,而任期是一年。任期内,其负责的工作与正式员工无异。进入后,发现机构有多名毕业生同样当这样的志愿者,他们领取的志愿者津贴只有正式员工工资的三分之一以下,但大家都抱着希望日后有机会转为正式工作人员。 前三者说是志愿者,大家会觉得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志愿者还是编外工作人员,就没有那么容易确定了,但有编外工作人员的嫌疑,可作进一步的了解再去判断。不过,无可否认,NGO确实存在想聘工作人员,却又只给志愿者的名份的情况。 3、是工资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机构制订了完整的工资架构表,工资增长由两个部份组成,一是增薪点,只要表现合乎要求或良好,就可以获得增薪点,二是,按照CPI(通货膨胀)增薪,由于CPI反映物价,所以各人均可获得CPI的增薪率。可是,有朋友就会反映,现在刚出来工作,无论哪个岗位,起薪点都会较低,NGO不一定特别低,但问题是由于每年的增薪的速度较低,以增薪点加上CPI,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虽然这个官方数据有水份而偏高(而CPI则比现实情况偏低),但由于刚毕业的人,前数年通常处于工资较高的增长期。 另一种相关例子是,一名从业者,在一个领域工作五年,有相当的经验,跳槽至某机构,获得该职级的第8个薪点(共有12点),另一名一直在该机构工作了五年且条件相若的员工,则只是薪酬表的第6点,工资反而低了。跳槽加工资,可能是不同机构之间的资源有差异,而这个例子,则反映机构内部的工资激励机制不合理。 还有另一外的例子是,某机构的员工收入分为两部份,一是基本工资,一为按工作表现而发的奖金,奖金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一半,员工月入非常波动,有时只有全额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个机构在刚成立的五、六年,几乎每两、三年,下属员工就会换一遍(因员工流失掉)。 对于员工给予收入上一定的激励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合理的激励标准,以及过度波动的收入,将使员工的表现趋向产生扭曲,与公益工作或想达致的目标理念相违背(不过,也确有个别NGO并不在乎这些),也可能造成团队内部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