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待他很好,临死前让他当皇帝,诸葛亮很感动,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一心一意辅佐刘禅,无当皇帝之念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踵蹑的问题就从这里引发:作为刘备的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鱼水型的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刘禅与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搭档”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
刘禅承续大统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按照两汉社会的“孝”风,这无非是叫刘禅与诸葛亮共处,凡事让着几分,似乎诸葛亮亦当仁不让,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诸葛亮早就在为做皇帝做准备,别被三国演义虚构给骗了。三国志明确记载。
李严试探诸葛亮受九锡,诸葛亮说什么: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大概意思:若北伐成功灭了曹魏,别说是九锡,十锡我也受得起。
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因为诸葛亮没有什么大的战功,所以急于北伐建功立业,为将来取来刘禅做准备。
举个例子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怎么做皇帝的,就是北伐成功受九锡,一脚把东晋皇帝踢下去。曹丕、孙权不也是先受九锡再当皇帝。
诸葛亮能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他还不想当皇帝。皇帝的九锡都给了,不就是为了当皇帝。三国演义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等都是假的,把别人的事迹都安到诸葛亮身上。火烧博望坡是刘备,草船借箭是孙权。
刘备说诸葛亮可以取代阿斗是真的!诸葛亮当时不敢是因为赵云等人都是刘备心腹,如果北伐成功再取代那就名正言顺。诸葛亮其实就是曹操!北伐就是想建功立业,如果他能灭了曹魏,统一中原,别说丞相之位就是封王加九锡,傻帽阿斗也必须给。正史三国志,李严曾经向诸葛亮建议加九锡。历史学家也考证过诸葛亮想成就王业之心。
他是个政治家、外交家,虽说创立蜀汉帝国有很大功劳,但蜀汉帝国的重要将领全是忠于刘氏的,他没有这个机会,而且他的功劳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他在蜀汉内部的地位,尤其是重要心腹中的地位不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废立。第三是诸葛亮所学基础还是儒家,提倡忠义,所以他也不可能有那个想法。
每个人都想过,诸葛亮应该也不会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