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证为什么要与英语等级证挂钩

2024-11-24 20:40: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没有过英语四级,就意味着拿不到学位证。谁也记不清,何时学位的认证已演变成英语等级的认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深不可测,五千年的文明,用文字谱写了多少壮丽的篇章。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变,中国的文字却人为性的逊色于英文,在新的世纪里逐渐走向衰落,或许我们能感到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社会在不断前进的步调。但是我们似乎感觉不到我们的文化,而且还有一种逐渐远离故土的预感,它在不断的走向社会的边缘。何谓大国?经济上能够称雄于世界各国之间还不够,文化上也能称雄于世界。经济上的控制只能算着物质的一种的占用,但是文化的渗透却是一种精神的控制。 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有着如此精湛的文字,而我们却不懂“怜香惜玉”,宁愿每天念一百遍“英国利息”也不愿背一首唐诗宋词,难道这些雅词佳句不敌几个英文单词有深度,有意蕴?看看各高校的校园吧,晨读的学生不计其数,然细细听来,却很难听到一两个汉字,偶见一文学爱好者,正在深情地品读诗歌,却被旁人定为另类。如此学风,大师的时代不知要待何年何月 。 在中国,汉字逐渐被自己的主子遗弃,国学或许已经成了历史上的名词,国学大师也如同国宝一样罕见和稀缺。很多人海归后,甚至连国语都说不好,所谓的贡献就是将精美的汉字改写成英文,表面上看来,的确进步了不少,但一想到王国维先生,同是出国深造的人,为什么人家是把外文改写成中文,而你却不能,因为他知道国学的深厚,国学的博大。 很多成绩极为优秀的之人,往往在英语的门槛上摔倒过。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学生到老师;从普通职工到高层领导,从地方到中央。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般重视英语的。然英语成绩好又能如何,据很多博导反映,这些学生除了英语好,其他啥都不行,一个搞汉语言博士研究生,英语好能说明什么,假如连最基本的汉语研究规则都不懂,谈什么研究。而那些对此有深入研究的人,就因为英语没达标,所以被扔在门外,多少年来,这样的政策让多少人才的白白流失。学位证明,本来是对所学专业的一种认可,如今本末倒置,反成了对英语四、六级的认可,这难道也是中国特设吗?一个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就因为英语不好,就得不到学位证,公平吗?而且中国东西部教育水平严重不平衡,农村与城镇的教育水平相差巨大,难道这些都可以忽略吗?英语等级考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能的考核,不能与专业知识相提并论。术业有专攻,没必要非要一个搞汉语研究者达到英语专八水平不可。 能多学校对自己的做法都会有一整套理由:适应社会,与国际接轨。其实这些大多是自己给自己加的紧箍咒,就算当前有很多外企来大陆发展,但是他们并不是来为国人募捐的,是为利益而来,既然如此,就必须认同中国文化,必须接受中国汉字。这原本是一个宣扬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字的最好时机,然而国人大方,弃之如草芥,让人悲痛欲绝。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辨证对待。我们有自己的特色,该发扬的,该扬眉吐气的,就一定不要低声下气。 教育体制改革,年年提,年年改,成果当然不能说没有。比如英语四、六级,现在只公布分数,不划分等级,这也是一种人性化的改革。但是其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因为目前很多企业还是进行人为性的进行划分,很多高校还把它与学位证挂钩。 大学语文逐渐退出大学课堂,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试想,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学习国文,凭什么要求海外友人学习;如果自己对国文都没有信心,那还有谁会看得起汉字。说句实话,一个学中文的人,同样是走在校园里,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专业的矮一节,为何?因为这是一个连国人自己都认为很尴尬的、很特殊的专业。这些是谁造成的,是这些同学自己么,显然不是。是周围异样的眼神,是教育体制中特设的规定使得他们有不平等待遇。 不可否认,英语的重视,带来了一个商机,成就了无数个百万富翁。就是因为投资搞英语培训班,由于市场需求量巨大,利润之高不言自明。但是国家是否想过,这其实是一种误导,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误导,因为人人都跑去学英语,那岂不要把第一语言改为英语,汉语位居第二?这样收入可观的产业背后意味着更多的人才将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我们一直都在责骂韩国的行径可耻,把中国的传统节日、造纸术据为己有,甚至连汉字都是他们国家发明的,什么孔子呀、屈原呀也都是他们国家的。但是光骂是没用的,人家敢这么说,相信并非只是动动口舌而已,肯定也是找到了相关的材料,尽管这些材料都改变不了历史,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的观念。难道这些还不够国人深思的吗,一味的排斥传统,对本国的文化置之不理。等到被他国拾起时,才后悔莫及,这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伤痛。传统文化的捍卫不光是考古专家们的责任,应该是华夏儿女共同的责任。 国人醒醒吧,语言,它不单单是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丢掉了自己的语言,就意味着丢掉了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