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像什么?

2024-12-27 17:51: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们不但要多读新书,也不要忽略原来读过的书,要经常翻翻。就像交朋友一样——结交了新朋友,千万别冷落了老朋友哦。 读书像攀登一座名山——“过名山如读异书,倦则数行,健则千里,言不论程途,以洞心快目而止”。累的时候,就少读几行;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多读一些。 读书像农民捡拾柴草——“积学如拾薪,见一芥焉,则掇之”。读书就像农民伯伯拣柴草一样,见到了,就马上拾起来。 读书像治病——“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医俗独有书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善于读书,读好书,可以去掉人身上的俗气,使人变的高雅。 读书像吃饭——“蚕食桑,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挑有营养的东西吃,如果乱吃一气,身体会出毛病的。读书也一样,不能抓过一本就读,要有选择地读,要读那些能增长智慧,见识和知识的书籍。 读书像喝水——“读书者,如饮河海,小渴则小饮,大渴则大饮”。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好语书说尽。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子孙夜读书”,古人都舍不得用油烧菜,而是把它当作灯油来读书,可见,从古至今,读书是多么地重要。 “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川,未必能文,纵能,亦无豪杰语耳”——我们必须多读书,多游历,才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才能写出好文章。 “唯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亦无味矣”。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坚持读书。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读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要向别人请教,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弄个明白。我们对金钱不要贪婪,但是,在买书的时候,就让我们做个贪婪的人吧,见到自己喜欢的书,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 亲爱的朋友,你能否跟我一起,“闲暇时,取古人书,朗朗读之,顿觉神清气爽,须眉开张”? 读书就像玩核桃 有几本薄书,一直装在包里,坐地铁,坐出租,或朋友聚会早到,或晚上睡觉前,都要翻上几页。感觉读书就像玩核桃一样。这种感觉不是玩钢蛋玩铁蛋玩石头,那样太沉。沉重的厚重的阅读会使人心里发怵,我不是不需要,而是阅读它们需要大段的时间和良好的心境。就像一个人潜水一样,必须先要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否则,读和不读是一样的。核桃不一样,轻松。我这几本书很薄,所以和玩核桃的感觉更接近一些。 这几本薄书虽然很薄,但是绝对不可以轻薄地读。就像一个庄重的美女和品行很正的美女不可以轻薄地对待一样。它们我不是第一次读,而是一读再读。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得,所悟,会让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的好奇心一再被诱发,新生的想法像大山里的梯田一样层层叠叠。一个个问号摇头晃脑地从我的思绪里走过,傲然地要我加以关注,加以沉思,加以解答。《梁遇春散文选》,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一个是我大学老师推荐阅读的,在大学的时代就仔细地读过,另一个是大学同学推荐的,那个时候也如饥似渴地读了。当人生的阅历和文学的阅读经验增加以后,重读这些作品的时候,突然会有些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从前,是很崇拜的;而现在,是很敬重的。 从词语的意义上说,好像浓淡不一样,但表达的主题却是一样的。从前只能说是热烈的崇拜(就像还没有见过美女第一次见一见倾心一样),而现在的敬重却是更深沉更有选择的爱了。它们都很薄,薄的放在书架里就找不到了。但它们绝对是读不快的,读上一篇,就要合上书页想一想。看自己的理解是否和作者所表述的意思高度一致,以及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是否被我发现了。梁遇春英年早逝,像俄罗斯的曼德尔斯塔姆一样,他们的散文——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个批评家——我觉得他们各自在自己国家的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对梁遇春的散文关注度远远不够。 梁遇春是个才子,字里行间才气逼人,灵气四溢,妙语连珠。这些作品,很受欧美的小品大家们的影响。他本来就是大学英文系的高材生。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和梁遇春的作品大体一样,他也受欧美派的小品的影响。睿智,才学,博闻强记,人生洞见,无不在书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我猜想钱钟书先生之所以不愿意出版这本薄书,和这个原因有关,不管怎么说,这些作品有受影响之嫌。这个心理和安徒生不愿意领受孩子们过多的爱的心理是一样的。像他这样的大学问家,自然是苛责地对待自己的作品的。至少,这些东西让钱钟书先生读了感到有一些脸红。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世界上所有的作家的作品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不是无中生有,它必然会受世界上大师们的影响。受影响和模仿是两回事。不过,中国的作家和外国作家有一个鲜明的区别,外国作家会很坦率地说自己的作品受什么人的影响,而中国的作家总是羞于承认这个事实,似乎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家产的。和阳光无关,和空气无关,全是自个儿流血流汗勤劳得来的。 梁遇春的散文和钱钟书的散文,读起来总不那么舒服。因为他们的冷嘲热讽像刀子一样锋利。但,又隐隐地带着一些苦闷和苦闷里的挣扎。这是时代造成的。两个人的作品,都会对社会对人生提出尖锐但又很艺术的批判。看来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作家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管是鲁迅,还是郁达夫作品的主题,都是钱钟书和梁遇春散文中的主题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玉,是火,是针。所以说,这些作品是读不快的,读上一篇无异于进行了一场剧烈的运动,必须喘口气才行。和钱钟书相比,梁遇春的气质更敏感一些,更多了一些天然的东西。 还有魏列萨耶夫的《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看起来很薄,字数却七万多字差不多算一个小长篇了。果戈理的称号是天才和白痴。在我看来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世界上凡是能被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家的,几乎都是天才和白痴的混合物。但它也是作家们的典范,尤其是职业性的典范。这个人对自己的作品从来都不满意,能虚心接受各种意见——哪怕是尖锐的刻薄的——这一点会让所有把自己作品当作自己宠物一样的作家们相形见绌。阅读果戈理的写作过程以及他如何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故事的时候,我骄傲的心无论如何也骄傲不起来的,而当写出一篇满意的作品时生出的愉快心情也会荡然无存。这个人的名字就像悬在我们头顶上的一口钟,时时会警告我们。 读书就像玩核桃,但这核桃一点也不轻松。消遣的时候翻翻经典,或者把经典当作消遣,如此读书之法,当是一种别致的读书方式。 读书就像“老牛吃草” 我最喜欢的读书人是陶渊明。许多人说他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因为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其实这是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会意”,就是心有所会,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他还说读书之后常自娱自乐写文章,读到最后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其实这也应和了另一句古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许多人曾问我读书有什么秘密,其实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一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 读书就像“纸上旅行” 阅读正是求知的过程:“没事的时候翻一翻,能多了解一些常识。”也许看某本书并不能得到什么实际用处。读书之道要讲究,一,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二,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第三,要知晓中国的出版状况;第四,以上三条要不断拓展,不断更新;第五,读书还要得法。“有人读书为了印证自己,凡适合我者即为好,反之则坏;有人读书旨在了解别人,并不固守一己立场,总要试图明白作家干吗如此写法,努力追随他当初的一点思绪。”阅读就像一次旅游或造访,“今天可以去拜访曹雪芹,明天可以拜访简·奥斯汀,后天说不定又去拜访鲁迅或张爱玲了。阅读就应该像这样,是读者走向作者的过程。”读者应该广泛阅读,应该多去拜访作者。“有的书可能我们读不懂,那么就当作造访作者的时候,旅途过于遥远,或者敲不开门。但是至少需要有拜访的努力和想法。” 在不同的旅行和造访中继续着自己的阅读生活,读书是件最有乐趣的事情,并不一定把读书看得有多么了不起。弗吉尼亚·伍尔夫《普通读者》里的一句话:“他读书是为了消遣,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说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书就像匠人切磨钻石 人读书,就像匠人切磨钻石,每一本书都是一具切割轮,要磨除晦暗的表层,让智慧穿进内心,折射出美丽的光芒。 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圣人与俗人,区别在哪里?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里说:“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就是说,贤人、圣人与凡人、俗人的区别,就是一个学字。孔子、孟子起初也是普通人,孟母为了给他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3次搬家。康熙皇帝的格言、民间百姓的体验,都说明一个道理:立志学习,学而不厌,凡人可以成为贤人,俗人可以成为圣人。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为了自身的修养,也要多读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闲适性阅读是奢侈品,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惫,使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可鲁迅先生也说过“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有一个教师朋友叙述他所见到的威海读书现状:“孩子们说:作业还来不及做完,哪有时间读书?中年人说:上班忙工作挣钱,下班忙应酬交际,实在没时间也不习惯读书。老年人说:书这么贵,哪有钱买书,也没有地方可以借书呀!不过,在人人喊忙的时候,游戏厅里、麻将桌旁、餐厅里酒吧里,总是人潮涌动,甚至达旦通宵,是从不担心缺人、缺钱、缺时间的人。” 上下班的途中,手拿一本书在阅读的朋友曾被车厢里的人看成是“怪物”。可在国外人们都很自觉自然地手拿报纸杂志和大部头在阅读,这也成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公交车、地铁里美丽的风景线。 如果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读书的种子,都拿起书,我想我们浮躁的社会空气会沉静许多。 不管是功利性阅读还是闲适性阅读,只要我们拿起书,一定会开卷有益。在有了这份文化积淀之后,如果能“取法乎上”地阅读更高层次之书,就会有一种俯瞰生活的大智慧。现在阅读的途径有很多,纸质文本,网上下载……“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我们的时间有限,最好读什么书呢?著名哲学散文家周国平说“常常有人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捷径,我的回答永远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读大哲学家的原著。”不妨照抄一句,我们普通人读书有捷径吗?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的,那就是直接去读文学的原著,历史的原著、思想的原著和教育学的原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读着,品着,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修养就会提高,盐在汤中嘛! 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现在套用他的话,我想对自己和朋友们发出一个倡议:拿起书吧,朋友!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读第一页!就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吧。我们每个人都争做一颗读书的种子,为我们美丽的威海再添一抹人文的绿色,进而蔓延成一片绿洲吧。 德国人读书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歌德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人对这种“谈话”有着巨大热情,即使是在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十分发达的当今时代,他们依旧保持着爱读书的传统,而社会提供的服务又使他们读书十分便利。 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民意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可见,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在德国,买书很方便。无论城市乡村,书店都非常容易找到,一座1万多人的小城镇起码会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在拥有8200多万人口的德国,各类书店就有5000多家。在书店内,如果购书者不能在书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书店一定会积极帮助顾客从出版社订购,购买者很快就可以拿到自己需要的书了。 除书店外,一些综合性超市和加油站也卖书。在某些大型仓储超市,人们会看到最新畅销书、减价书以及报刊杂志等摆放在货架上。在顾客们满载牛奶、面包等日常食品的超市手推车里,也常常放着一两本书。此外,德国人还通过出版社直销、邮购、网上订购等多种途径买书。网上购书越来越受到欢迎,购书者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德国大小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一些大书店还设有播放音乐的咖啡厅,人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浏览书籍。一些书店还有专供人们读书的区间,里面放着很多沙发和椅子。在书店里,书往往按照不同领域分类摆放,非常便于读者查找。 大量的图书馆也满足了德国人对书的爱好。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1.29亿册。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而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常常会得到流动图书馆的眷顾,这方便了农村人借书。 德国有关书的组织有很多,他们的活动提高了人们读书的热情。德国书商协会、读书基金会等常举办丰富多采的促进阅读活动,最近成立的“德国朗读协会”组织知名人士到图书馆或书店为青少年朗读好文章,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素质较高,这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歌德就曾注意到书和文化的力量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他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读书像找矿一样 读史书不是读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道理,但是要有解答需要哲学、宗教,所以这两类书也必然要读”,开始读史书时,比如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他就非常佩服,因为“文字特漂亮”。要理解历史,必然要有哲学支撑,所以进一步阅读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读书就像找矿一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 对于人文学者来说,阅读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就研究的领域,要深入,这点不难。在中国学术体制下,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在狭小的领域内重复阅读,研究,这比较普遍。因此他认为重要的反倒是跨学科的阅读的广度。 读书像交友 我喜欢读质量信得过的书,或者说,喜欢读“老牌”的书。我认为,读书就像交友,还是越老越好。《西方正典》让我发现,这是一位老朋友,书中很多观点,都让我深受鼓舞。原因在于,他的观点始终站定在文学立场上。而且,那些反文学的观点,在书中都受到了公正而严厉地奚落,读来痛快。 读书就像品咖啡 读书就像品一杯咖啡:初时,书是苦的,无聊的,那是幼时不懂得品味。 几年之后,渐渐懂得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那种先苦再甜的味道,慢慢熟悉。 读书就是慢慢品味生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品味。书是咖啡,心是蜜糖,用心看书,就是咖啡中加蜜,甜甜的,苦苦的,滋味太浓了,让人回味无穷。 读书就像谈恋爱一样 读书就像谈恋爱一样,需要环境。我从来不在电脑中读任何书籍,在电脑中读书,就好像和机器人谈恋爱。读书一定要有书的香味,书的形状,书的个性。根据书的内容的不同,你还需要选择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来读。古代人读书要焚香洗手,有时候甚至还要有美女相伴,这种境界我们现在是没办法达到了。但我们依然可以创造一些小环境。比如读古文的时候要在深夜,点上一根蜡烛,沏上一杯清茶,一字一句地慢慢读、慢慢品味;读诗歌的时候最好是在下雨天,听着窗外的雨声,轻轻把诗歌读出来融入雨中,想着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读着诗歌中梦牵魂绕的语言,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读小说的时候最好在野外,或湖边或山脚,把自己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大悲大喜都有山川河流相呼应,不亦快哉;读哲学书籍应该去闹市,在人声鼎沸之处思考存在的意义和出世的意义,即使思考不出所以然也不会出问题,因为你一抬头就看到了热闹的人间。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所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的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您如果生在和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又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种种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只要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及早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杨绛 读书就像吃苹果 读书和吃苹果是一样的,孩子看到那儿有个苹果,很漂亮,咬一口,也很好吃,他就吃了。而我们家长关心的往往是,这个苹果有没有农药残留?饭前饭后哪个时间吃更好些?先从哪里咬会更合理?一次性吃半个好还是吃两个好?吃苹果能不能迅速提高身体内的维生素C的含量?……如果有一天,孩子因此再也不想吃苹果了,所有的正面假设都随之为零。 当孩子读一本好书、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时,很快就会被书中所描绘的东西吸引,这样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就会爱上书。我们家中,可以不买肉,可以不买衣服,但孩子的书是必须买的。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决不能把进步的梯子拆掉! 读书就像登山 读书像登山,山脚、山腰、山顶看到的风景各有不同,有美丽的、也有丑陋的。但是只要读书,才学习到知识的渊博,才学习到人生的哲理。 读书就像吃东西 读书跟吃东西差不多。 有的人读书只读当前的杂志或者正在流行畅销(而不会长销)的时髦书,它们往往是那样一些作品:也许包裹着一层小说散文诗歌的美丽外衣,内里却跟文学以及真正的生命无关,里面充斥着乖巧处世的俗人哲学或者貌似浪漫实则安全平庸的小情小调。总读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天天吃零食,而不好好吃饭。想想看,一个人要是一日三餐只吃巧克力豆、膨化虾条、冰激凌、果脯和瓜子,那他的身体会长成什么样子? 身体要想正常发育,就得好好吃饭,重视正餐,吃好一日三餐必须应该吃的那些东西,吃五谷杂粮,吃山珍海味,吃水果蔬菜,摄取身体所需的足够数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说到读书上来,精神跟身体一样,要想正常发育以及健康茁壮,那就需要多读经典,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过的一切东西方文学之父之母以及各个民族首席作家、诗人的作品。只有这样,一个人的精神才有长成参天乔木的可能,而不是长成低矮的灌木或者草本植物,甚至空心菜。 只读经典也许太累,那也不妨翻阅一下时下的一些文字,就像餐后又吃了点零食,那是为了消遣和补充,而不是为了果腹之用。 读书也可以像吃东西那样有个人的口味和兴趣,但无论口味和兴趣怎样偏执,上面说的意思大约是不会错的。 读书就像吃胡萝卜 大家一定经常吃胡萝卜吧?胡萝卜含有多种人需营养素,味道香甜,质色红润,营养丰富,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为“人参”。我们都知道,人参是一种野生罕见并有极具营养的植物,用于滋补身体,增长抗生力,使人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知识是人类成功进步的阶梯。读书就像吃“人参”一样,书里有无穷尽的智慧和财富。知识源于书籍,只有不断地坚持读书,从中吸取精华,才能不断地满足知识增长的需要。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一种乐趣,通过博览群书,从中获得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宇宙?宇宙是怎样产生、形成的?它包括哪些天体物质?太空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天体?什么是银河系?什么是太阳系?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什么是大、小熊星座、天琴星座、天鹰星座、人马星座?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它们为什么会发光?会运动?以及什么是有机物?什么是无机物?生命是怎样起源、发展、变化、灭亡的等等,熟知了古今中外的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史学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掌握了部分大事史记,如:三黄五帝、陈胜吴广、太平天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抗美援朝等。知识是无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我一定会学到更多、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读书破万倦,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的书多了,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通晓天文地理,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多的事物,解开更多的疑惑,发现更多的规律,探索科学的奥秘。开卷有益,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多读书才能掌握更多更多的知识,我们说话、写文章才能胸有成竹,运用自如,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零开始,立说立行,发奋读书吧。只有立志成才多读书,才能面壁十年图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