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教出家人戒律有何不同?宗教

2024-10-28 19:30: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广义上尚指最初的尸罗、出家众的学处、波罗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团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术语,为三无漏学之一。有关戒律规定与解释的佛教经典的汇总,称为律藏(巴利语:vinaya-piṭaka),与“经”和“论”合称“三藏”。专门学习戒律的佛教僧侣称为律师,以戒律研习为主的宗派,称为律宗。
  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梵网经》等详细的阐述了中佛教戒。但因年代历史语言等问题,对佛教戒律认识,佛研究等和佛教徒有者各不相同。
  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类。《云笈七签》和《道藏辑要》亦有收录。较著者有《太上经律》、《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天仙大戒》、《初真戒》、《中极戒》等。
  参考链接: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ZLiSK8suYJwZO5qT7fWwC2f0u9lLUjL0wXgP-6Y2cQu3KTimil4Vg1nxX1qjtxlT58T0BFPr5KkIhKrfwNo-K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tx5W7TTsKRxIcYD9xXYG4f6KkBYFuO4zJ6z6Cm8URrObZUmYD8zL_zLl4GdJOlElM9TZLTKX4fXrkYZ_3QjBa

回答2:

佛法的修行目标和法门 ,主要分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通道教、基督教、儒教等弘扬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脱道:目标是断无明和烦恼(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不涉及无始无明和尘沙惑),实证五蕴假我空相、能取所取空,实证人无我,破我执等,主要为自己个人离苦、解脱三界。
(极果是:阿罗汉、辟支佛。
但这样的修得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举个不恰当的譬喻,就像是永远永远永远的昏迷了,不再苏醒过来;昏迷的状态没有知觉,当然无苦,却也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凡夫死后必定会产生中阴身去投生,重新产生意识觉知。但定性二乘极果 入无余涅槃可以不再有这个现象,死后就消失在三界,不再出生中阴身,也不再现起意识觉知,也就永远离苦;所以他们还是圣者!)
举个例子,来譬喻二乘的修行:餐桌上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怕它污染餐桌,就把” 杯子+里面的污水 “全部放进垃圾袋中,打包、扎起来、扔掉,这样就不会有污染了。(大乘的修行,对比见后文))

3、大乘佛菩萨道:目标是为了利乐众生,而上求佛道,破除无明和断烦恼(不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也在后来的修道中次第断除其随眠的种子);实证五蕴假我空相、破我执等,却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槃;并进一步实证实相心第八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并依此而次第进一步断除尘沙惑所知障上烦恼,转舍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异熟识、无垢识,实证大般涅槃、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法报化三身,常乐我净,并恒以实证的光明智慧来利乐众生,乃至成佛后亦利乐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灯灯辗转相传,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极果是:佛世尊。
但这样的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对应前面的例子,来譬喻大乘的修行:餐桌上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本来可能会污染餐桌),但我们不是就简单地把它包扎起来扔掉;而是通过种种方法,把这杯水里面的粗重污染杂质先沉淀、去除(实证二乘解脱道的五蕴空相”人无我“),然后再把去除粗重杂质后的脏水,继续不断不断过滤,最后再把脏水,还原为一杯清澈透明的纯净水(佛地无垢识),这样也就不会污染餐桌了。非但没有污染,还可以用来清洗餐桌了!。(虽然结果同样是没有污染,但这两者结果内涵的差距和耗费的辛劳过程,却岂止是天地悬隔?!这就是为什么二乘解脱证初果后,只需要1生(最多7次人天往返)就能成就,而大乘佛菩提道却要3大无量阿僧祇劫成就;果不同,道亦不尽相同,所以《法华经》云,二乘解脱极果只是化城。))

依据上述修行目标不同,以及出家在家、男女相等事相上的差别,故,戒律分多种情况设施 :

1、出家人: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 (为 正受比丘(比丘尼)戒 做准备);
比丘(比丘尼)戒,(一般情况下,在家人不可看,以免不小心误谤三宝而 沦堕。
持戒的目标是保持僧团和合清净,也帮助修道人趋向证声闻极果阿罗汉、
出离三界,或者为进一步持菩萨戒、迈向成佛作前方便);
菩萨戒 (必须依菩萨戒,方能成佛;仅仅持比丘戒只能证声闻极果阿罗汉,
不能成佛)。
2、在家人:五戒(持戒不犯可保持人身,摄属于人天善法) ,
八关斋戒 (为种植将来出家因缘);
菩萨戒 。(必须依菩萨戒,方能成佛)。

持戒是佛陀对我们最基本和最终的的教诲,所以佛陀遗教:“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戒是生死大海中的气囊和船筏,是对我们最大的保护。持戒可以自利利他,乃持菩萨戒可至成佛;而且因为佛陀的加被,有无量的功德,而且是可以利益未来世和无量世的。(详见《优婆塞戒经》等)。摄属七法财(七圣财)之一。

以上仅是末学个人浅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您参考;若有更符合经教、更如理的答案,请以其为准。

道教的末学就不熟悉了 。

回答3:

佛教出家僧尼的戒律,多达几百条。

佛教在家居士的戒律,最基本的,是三皈依戒,然后是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酗酒,更上一层的,还有八关斋戒、居士菩萨戒等。

道教不太清楚,似乎不如佛教严格。

回答4:

都是向善,戒除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得清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