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泥?水泥是一种加水拌合成塑性浆体,将砂、石等材料胶结在一起,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继续硬化的水硬性胶凝材料。非水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不能在水中硬化,如石灰、石膏耐酸胶结料等。
要研究水泥的发展史,必须从胶凝材料开始。
早在公元前2000—3000年,人们就开始使用非水硬性胶凝材料。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就是用经过煅烧的石膏胶泥筑成,我国的万里长城则是用石灰胶凝材料砌筑而成。
公元初,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就开始使用因掺火山灰而具有水硬性的石灰砂浆来兴建建筑物。我国古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三合土”,就是一种石灰火山灰水硬性胶凝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强度较高的胶凝材料。1756年出现了水硬性石灰,1796年出现了罗马水泥,都是将含适量粘土的粘土质石灰石经过煅烧制成,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到用天然水泥岩(粘土含量为20—25%的石灰石)煅烧、磨细制成的天然水泥。
由于天然水泥岩的储量有限,19世纪初(1810—1825年)出现了用人工配料,将石灰石和粘土的细粉,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在类似石灰窑的炉内烧结成块(熟料),再进行粉磨的水硬性胶凝材料。1824年英国泥水工J.阿斯普延设厂制造水泥成功,并获得专利,由于这种水泥的颜色和英国波特兰城的建筑岩石相似,故称之为波特兰水泥(我国称为硅酸盐水泥)。
硅酸盐水泥出现后,应用日益广泛。开始是间歇式的土立窑,1885年出现了回转窑,1910年立窑实现机械化生产,1928年出现了立波尔窑,1950年应用悬浮预热器技术,1971年开发了水泥窑外分解技术,是水泥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很快出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预分解技术。与此同时,生料制备、水泥粉磨各种生产技术装备也同步发展,使干法生产的熟料质量明显提高,节能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干法工艺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湿法及半干法生产。
目前,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能耗高的生产设备基本淘汰,新工艺、新技术及计算机控制得到广泛应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发展迅猛,并能有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消除或降解各种有害废弃物及生活垃圾,使水泥生产向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注:部分资料取自“水泥工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