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一下!

2024-12-14 20:11: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错信了马谡,错杀了魏延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魏延是蜀国一员不可多得的名将,由于是刘备部曲出身而深得其信任,受重用程度要超过始终处于被怀疑和被提防状态的马超(最终也是由于忧谗畏讥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以及基本上属于刘备亲卫队长、一生未得重用的赵云(赵云是死后才追谥顺平侯,而关、张、魏延都是生前即封侯拜将且都为镇抚一方的封疆重臣),并且在被破格提拔后也表现出了足以胜任的大将之才。最后“反叛被诛”,确属冤案,但也可看出出身行伍的魏文长与众官僚平日相处之不睦,远不似杨仪辈八面玲珑,者便注定了其死后因“墙倒众人推”而身背污名、含冤千古的悲剧。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刘备在多年的军阀混战中,由于势单力薄,始终没有占据到一个固定的地盘。建安十二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被迫率军屯驻新野。这时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便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答道:“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刘备遂亲自到诸葛亮的家中,前后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这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

刘备命随从人员退出去,就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回答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关羽、张飞二人见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刘备如此的青睐和倚重,心中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对他不满的言论。

此时,长兄诸葛谨已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和鲁肃一起在孙权身旁做了一名宾客。

刘表长子刘琦也很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喜欢幼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想让诸葛亮为自己出一个自保的方法,但诸葛亮每次都推辞。一次,刘琦带着诸葛亮游览后园,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时,刘琦叫人搬走楼梯,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诸葛亮回答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琦感悟。时黄祖死,刘琦获得外出的机会,就出任江夏郡太守。

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当时南方有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三大势力。刘表割据的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这里距离中原最近,曹操担忧刘备一旦夺取荆州,将刘表的七八万水陆军和数以千计的战船全部据为己有,必将构成对自己统一事业的威胁,于是决定先从荆州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是年,曹操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荆襄,刘琮遣使献城投降。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北)惊悉刘琮已降,仓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诸葛亮和徐庶都随刘备南行。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疾驰追击,昼夜兼程300余里。刘备因不忍舍弃跟随南逃的10余万百姓,行军速度缓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当阳(今湖北荆门西南)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激战,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徐庶母亲也被俘。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告辞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刘备继续南撤,途中与从水路南撤的关羽部会合,又遇刘表长子刘琦所率万余人接应,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汉),暂且栖身。

刘备到夏口后,诸葛亮对他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孙权拥军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观望曹刘决战的成败。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劝说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说:“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答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闻后,勃然脸色,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回答说:“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听罢,大悦。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赶到刘备那里,协同作战,抵抗曹操。曹操终于在赤壁被打败(参见赤壁之战),率领残部撤回北方。刘备乘胜夺取江南各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派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驻军,同时征调三郡的赋税,来补充军需物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向刘备借兵,抵抗汉中张鲁。刘备乘机留诸葛亮与关羽等留守荆州。与庞统率兵数万向益州进发。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从葭萌折回返攻刘璋(参见益州之战)。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刘备围攻雒城一年未克,付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溯江入蜀,增援刘备。克巴东(今四川奉节东)至江州(今重庆),俘巴郡太守严颜。尔后兵分两路:赵云在左,连下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张飞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阆中)、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此时,刘备已攻克雒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刘备军会合,包围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刘备派督邮李恢招降张鲁部将马超,令引西凉精兵进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刘备又派从事郎中简雍劝刘璋投降。当时,成都城内有精兵3万,粮秣可维持一年。刘璋不欲久战伤民,率部出降。

刘备占领成都后,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刘备升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代理左将军府的各项事务。

此后,刘备东下荆州,北上夺汉中(参见汉中之战)。诸葛亮都是坐镇成都,处理事务,粮食、军备的供应始终得到充分的保证。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参见樊城之战)。十一月,关羽因大意而失荆州(参见江陵之战),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被吴军擒获,斩首。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被杀,对刘备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两路北伐的战略企图。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劝刘备称帝,继承汉统,刘备不同意。这时诸葛亮规劝他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于是在这年四月改元称帝,国号汉,也叫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策书上说:“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书诸政务,假节。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决定进攻孙权。赵云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谏阻说,蜀国的当务之急是早图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曹魏,而不是讨伐孙权。吴蜀一旦交战,祸福难料。但刘备拒绝接受这些意见,下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临出发前,张飞被部将刺杀。诸葛亮又接任了司隶校尉。

由于刘备指挥失当,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蜀军损失惨重,丢掉了四万多人,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也损失殆尽。刘备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

夷陵惨败,使刘备愧恨交加,加上军旅劳顿,积劳成疾,刘备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君臣相待如此,无人可比矣!

不久,刘备在永安宫病逝,终年63岁。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成立丞相府办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事无巨细,都由他决定。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参见南中之战)。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晋宁)、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牂牁(今贵州贵阳一带)、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继发生了叛乱。刘备死后,南部益州(治滇池,今云南昆明滇池南)大姓雍闿、孟获等杀太守正昂,反蜀投吴。在其煽动下,胖柯(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儁(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夷王高定皆起兵响应。蜀汉处境艰难,诸葛亮让助手李严给叛乱首领、益州郡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闿拒绝,雍闿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企图自立一方。诸葛亮因蜀军夷陵新败,刘备方亡,后主幼弱,正面临统治危急之际,对南中的叛乱分子采取了克制态度,暂不出兵。一面备农植谷、闭关息民,作好内部隐定及军需供应工作。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主力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门下督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的朱褒;庲降督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的雍闿。临行,参军马谡相送数十里。诸葛亮问:“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诸葛亮纳其计。

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疮、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由益州来援高定的雍闽,为高定部属杀死,孟获代其为王。诸葛亮乘其内部矛盾,一举攻下越儁,杀高定,孟获南逃。马忠击灭朱褒后,与诸葛亮军会合。五月间,诸葛亮渡过泸水(今川滇交界处雅砻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踪追击。

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无谋。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俘虏孟获后,又复纵之,再战再俘,终使其诚心归降(传说七擒七纵)。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于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军于滇池会师。诸葛亮欲任命孟获等首领为官,有人认为不妥,诸葛亮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诸葛亮遂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并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平定叛乱后。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机会大举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建兴五年(227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些文集将此篇《出师表》命名为《前出师表》,另收录一篇《后出师表》。其实,《后出师表》乃后世无名氏伪托诸葛亮所作,并非诸葛亮所作。

《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从执法、用人、纳谏等方面交待刘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于是诸葛亮率领军队离开汉中北进,驻军于沔阳。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郿(今陕西眉县北),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而诸葛亮亲自率领诸军攻打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蜀军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分明。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安宕(今甘肃镇原)三郡相继降蜀,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魏国朝野震恐。

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张郃乘机猛攻蜀寨,断绝其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自街亭溃败,唯王平约束部众相互掩护撤退,使魏军不敢追击。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强行迁徙西县一千余家,撤军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杀将军李胜,罢免将军黄袭,提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给后主上书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后主把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职权,原来的所有兼职一律不变。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乘吴、魏在石亭交战,魏军主力东进,关中兵力薄弱之机,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守将郝昭也已有准备,蜀军攻城不克,诸葛亮遣郝昭同乡蕲祥劝降,遭拒绝。诸葛亮以蜀军数万而陈仓守军仅1000余人,且判断东线魏军来援需时,遂实施强攻,以云梯、冲车攻城。魏军用火箭射云梯,用绳连石磨砸击冲车,梯、车俱被焚毁击坏。蜀军又构百尺高的井栏(木楼)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以土填壕,准备直接攀城,魏军于城内再筑重墙。蜀军又挖地道攻城,魏军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内横挖地道,实施堵击。双方昼夜攻守相拒20余日。魏大将军曹真遣部将费耀救援陈仓。

后主于是给诸葛亮下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八年(230年),魏明帝见武都、阴平二郡为蜀军所占,决定兴师伐蜀。八月,命大司马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大将军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至城固(今陕西城固)赤坂(今陕西洋县东),令骠骑将军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镇北将军魏延及关中都督吴懿率轻骑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肃临夏及青海循化、贵德一带),连结诸戎,扰魏后方,牵制魏军。蜀军在阳溪(今甘肃渭源东北)击败魏后将军费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军进军途中,天降大雨,持续30多天,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兵士死亡甚重,军资大量损失,诸军前进受阻。谋臣华歆、杨阜、王肃向魏明帝上书,建议知难而退,以图再举。九月,下诏令诸军还师,伐蜀之役遂告中止。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用木牛作为运输军事物资的工具,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何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六月,连天阴雨,军粮运输困难,蜀都护李严为推脱责任,假传诏令,诸葛亮撤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蜀军于高处设下埋伏,弓弩齐发,射杀张郃,诸葛亮回师汉中。

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军粮不继撤军后,在斜谷口设置粮站,积极进行战备,经三年整训。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时遣使约吴协同攻魏。并以流马装运军事物资。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葛亮转进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司马懿遣雍州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遂相对峙。诸葛亮经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中国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为解决此问题,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回答2:

诸葛亮错信马谡丢了街亭,错杀了魏延。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刘备在多年的军阀混战中,由于势单力薄,始终没有占据到一个固定的地盘。建安十二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被迫率军屯驻新野。这时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便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答道:“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刘备遂亲自到诸葛亮的家中,前后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这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

刘备命随从人员退出去,就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回答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关羽、张飞二人见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刘备如此的青睐和倚重,心中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对他不满的言论。

此时,长兄诸葛谨已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和鲁肃一起在孙权身旁做了一名宾客。

刘表长子刘琦也很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喜欢幼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想让诸葛亮为自己出一个自保的方法,但诸葛亮每次都推辞。一次,刘琦带着诸葛亮游览后园,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时,刘琦叫人搬走楼梯,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诸葛亮回答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琦感悟。时黄祖死,刘琦获得外出的机会,就出任江夏郡太守。

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当时南方有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三大势力。刘表割据的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这里距离中原最近,曹操担忧刘备一旦夺取荆州,将刘表的七八万水陆军和数以千计的战船全部据为己有,必将构成对自己统一事业的威胁,于是决定先从荆州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是年,曹操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荆襄,刘琮遣使献城投降。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北)惊悉刘琮已降,仓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诸葛亮和徐庶都随刘备南行。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疾驰追击,昼夜兼程300余里。刘备因不忍舍弃跟随南逃的10余万百姓,行军速度缓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当阳(今湖北荆门西南)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激战,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徐庶母亲也被俘。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告辞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刘备继续南撤,途中与从水路南撤的关羽部会合,又遇刘表长子刘琦所率万余人接应,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汉),暂且栖身。

刘备到夏口后,诸葛亮对他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孙权拥军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观望曹刘决战的成败。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劝说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说:“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答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闻后,勃然脸色,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回答说:“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听罢,大悦。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赶到刘备那里,协同作战,抵抗曹操。曹操终于在赤壁被打败(参见赤壁之战),率领残部撤回北方。刘备乘胜夺取江南各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派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驻军,同时征调三郡的赋税,来补充军需物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向刘备借兵,抵抗汉中张鲁。刘备乘机留诸葛亮与关羽等留守荆州。与庞统率兵数万向益州进发。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从葭萌折回返攻刘璋(参见益州之战)。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刘备围攻雒城一年未克,付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溯江入蜀,增援刘备。克巴东(今四川奉节东)至江州(今重庆),俘巴郡太守严颜。尔后兵分两路:赵云在左,连下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张飞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阆中)、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此时,刘备已攻克雒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刘备军会合,包围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刘备派督邮李恢招降张鲁部将马超,令引西凉精兵进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刘备又派从事郎中简雍劝刘璋投降。当时,成都城内有精兵3万,粮秣可维持一年。刘璋不欲久战伤民,率部出降。

刘备占领成都后,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刘备升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代理左将军府的各项事务。

此后,刘备东下荆州,北上夺汉中(参见汉中之战)。诸葛亮都是坐镇成都,处理事务,粮食、军备的供应始终得到充分的保证。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参见樊城之战)。十一月,关羽因大意而失荆州(参见江陵之战),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被吴军擒获,斩首。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被杀,对刘备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两路北伐的战略企图。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劝刘备称帝,继承汉统,刘备不同意。这时诸葛亮规劝他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于是在这年四月改元称帝,国号汉,也叫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策书上说:“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书诸政务,假节。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决定进攻孙权。赵云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谏阻说,蜀国的当务之急是早图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曹魏,而不是讨伐孙权。吴蜀一旦交战,祸福难料。但刘备拒绝接受这些意见,下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临出发前,张飞被部将刺杀。诸葛亮又接任了司隶校尉。

由于刘备指挥失当,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蜀军损失惨重,丢掉了四万多人,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也损失殆尽。刘备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

夷陵惨败,使刘备愧恨交加,加上军旅劳顿,积劳成疾,刘备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君臣相待如此,无人可比矣!

不久,刘备在永安宫病逝,终年63岁。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成立丞相府办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事无巨细,都由他决定。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参见南中之战)。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晋宁)、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牂牁(今贵州贵阳一带)、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继发生了叛乱。刘备死后,南部益州(治滇池,今云南昆明滇池南)大姓雍闿、孟获等杀太守正昂,反蜀投吴。在其煽动下,胖柯(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儁(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夷王高定皆起兵响应。蜀汉处境艰难,诸葛亮让助手李严给叛乱首领、益州郡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闿拒绝,雍闿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企图自立一方。诸葛亮因蜀军夷陵新败,刘备方亡,后主幼弱,正面临统治危急之际,对南中的叛乱分子采取了克制态度,暂不出兵。一面备农植谷、闭关息民,作好内部隐定及军需供应工作。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主力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门下督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的朱褒;庲降督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的雍闿。临行,参军马谡相送数十里。诸葛亮问:“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诸葛亮纳其计。

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疮、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由益州来援高定的雍闽,为高定部属杀死,孟获代其为王。诸葛亮乘其内部矛盾,一举攻下越儁,杀高定,孟获南逃。马忠击灭朱褒后,与诸葛亮军会合。五月间,诸葛亮渡过泸水(今川滇交界处雅砻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踪追击。

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无谋。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俘虏孟获后,又复纵之,再战再俘,终使其诚心归降(传说七擒七纵)。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于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军于滇池会师。诸葛亮欲任命孟获等首领为官,有人认为不妥,诸葛亮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诸葛亮遂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并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平定叛乱后。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机会大举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建兴五年(227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些文集将此篇《出师表》命名为《前出师表》,另收录一篇《后出师表》。其实,《后出师表》乃后世无名氏伪托诸葛亮所作,并非诸葛亮所作。

《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从执法、用人、纳谏等方面交待刘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于是诸葛亮率领军队离开汉中北进,驻军于沔阳。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郿(今陕西眉县北),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而诸葛亮亲自率领诸军攻打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蜀军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分明。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安宕(今甘肃镇原)三郡相继降蜀,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魏国朝野震恐。

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张郃乘机猛攻蜀寨,断绝其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自街亭溃败,唯王平约束部众相互掩护撤退,使魏军不敢追击。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强行迁徙西县一千余家,撤军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杀将军李胜,罢免将军黄袭,提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给后主上书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后主把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职权,原来的所有兼职一律不变。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乘吴、魏在石亭交战,魏军主力东进,关中兵力薄弱之机,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守将郝昭也已有准备,蜀军攻城不克,诸葛亮遣郝昭同乡蕲祥劝降,遭拒绝。诸葛亮以蜀军数万而陈仓守军仅1000余人,且判断东线魏军来援需时,遂实施强攻,以云梯、冲车攻城。魏军用火箭射云梯,用绳连石磨砸击冲车,梯、车俱被焚毁击坏。蜀军又构百尺高的井栏(木楼)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以土填壕,准备直接攀城,魏军于城内再筑重墙。蜀军又挖地道攻城,魏军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内横挖地道,实施堵击。双方昼夜攻守相拒20余日。魏大将军曹真遣部将费耀救援陈仓。

后主于是给诸葛亮下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八年(230年),魏明帝见武都、阴平二郡为蜀军所占,决定兴师伐蜀。八月,命大司马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大将军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至城固(今陕西城固)赤坂(今陕西洋县东),令骠骑将军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镇北将军魏延及关中都督吴懿率轻骑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肃临夏及青海循化、贵德一带),连结诸戎,扰魏后方,牵制魏军。蜀军在阳溪(今甘肃渭源东北)击败魏后将军费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军进军途中,天降大雨,持续30多天,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兵士死亡甚重,军资大量损失,诸军前进受阻。谋臣华歆、杨阜、王肃向魏明帝上书,建议知难而退,以图再举。九月,下诏令诸军还师,伐蜀之役遂告中止。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用木牛作为运输军事物资的工具,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何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六月,连天阴雨,军粮运输困难,蜀都护李严为推脱责任,假传诏令,诸葛亮撤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蜀军于高处设下埋伏,弓弩齐发,射杀张郃,诸葛亮回师汉中。

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军粮不继撤军后,在斜谷口设置粮站,积极进行战备,经三年整训。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时遣使约吴协同攻魏。并以流马装运军事物资。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葛亮转进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司马懿遣雍州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遂相对峙。诸葛亮经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中国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为解决此问题,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错信了马谡,错杀了魏延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魏延是蜀国一员不可多得的名将,由于是刘备部曲出身而深得其信任,受重用程度要超过始终处于被怀疑和被提防状态的马超(最终也是由于忧谗畏讥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以及基本上属于刘备亲卫队长、一生未得重用的赵云(赵云是死后才追谥顺平侯,而关、张、魏延都是生前即封侯拜将且都为镇抚一方的封疆重臣),并且在被破格提拔后也表现出了足以胜任的大将之才。最后“反叛被诛”,确属冤案,但也可看出出身行伍的魏文长与众官僚平日相处之不睦,远不似杨仪辈八面玲珑,者便注定了其死后因“墙倒众人推”而身背污名、含冤千古的悲剧。

回答3: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刘备在多年的军阀混战中,由于势单力薄,始终没有占据到一个固定的地盘。建安十二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被迫率军屯驻新野。这时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便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答道:“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刘备遂亲自到诸葛亮的家中,前后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这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

刘备命随从人员退出去,就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回答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关羽、张飞二人见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刘备如此的青睐和倚重,心中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对他不满的言论。

此时,长兄诸葛谨已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和鲁肃一起在孙权身旁做了一名宾客。

刘表长子刘琦也很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喜欢幼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想让诸葛亮为自己出一个自保的方法,但诸葛亮每次都推辞。一次,刘琦带着诸葛亮游览后园,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时,刘琦叫人搬走楼梯,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诸葛亮回答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琦感悟。时黄祖死,刘琦获得外出的机会,就出任江夏郡太守。

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当时南方有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三大势力。刘表割据的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这里距离中原最近,曹操担忧刘备一旦夺取荆州,将刘表的七八万水陆军和数以千计的战船全部据为己有,必将构成对自己统一事业的威胁,于是决定先从荆州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是年,曹操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荆襄,刘琮遣使献城投降。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北)惊悉刘琮已降,仓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诸葛亮和徐庶都随刘备南行。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疾驰追击,昼夜兼程300余里。刘备因不忍舍弃跟随南逃的10余万百姓,行军速度缓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当阳(今湖北荆门西南)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激战,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徐庶母亲也被俘。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告辞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刘备继续南撤,途中与从水路南撤的关羽部会合,又遇刘表长子刘琦所率万余人接应,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汉),暂且栖身。

刘备到夏口后,诸葛亮对他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孙权拥军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观望曹刘决战的成败。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劝说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说:“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答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闻后,勃然脸色,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回答说:“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听罢,大悦。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赶到刘备那里,协同作战,抵抗曹操。曹操终于在赤壁被打败(参见赤壁之战),率领残部撤回北方。刘备乘胜夺取江南各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派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驻军,同时征调三郡的赋税,来补充军需物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向刘备借兵,抵抗汉中张鲁。刘备乘机留诸葛亮与关羽等留守荆州。与庞统率兵数万向益州进发。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从葭萌折回返攻刘璋(参见益州之战)。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刘备围攻雒城一年未克,付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溯江入蜀,增援刘备。克巴东(今四川奉节东)至江州(今重庆),俘巴郡太守严颜。尔后兵分两路:赵云在左,连下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张飞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阆中)、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此时,刘备已攻克雒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刘备军会合,包围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刘备派督邮李恢招降张鲁部将马超,令引西凉精兵进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刘备又派从事郎中简雍劝刘璋投降。当时,成都城内有精兵3万,粮秣可维持一年。刘璋不欲久战伤民,率部出降。

刘备占领成都后,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刘备升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代理左将军府的各项事务。

此后,刘备东下荆州,北上夺汉中(参见汉中之战)。诸葛亮都是坐镇成都,处理事务,粮食、军备的供应始终得到充分的保证。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参见樊城之战)。十一月,关羽因大意而失荆州(参见江陵之战),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被吴军擒获,斩首。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被杀,对刘备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两路北伐的战略企图。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劝刘备称帝,继承汉统,刘备不同意。这时诸葛亮规劝他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于是在这年四月改元称帝,国号汉,也叫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策书上说:“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书诸政务,假节。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决定进攻孙权。赵云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谏阻说,蜀国的当务之急是早图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曹魏,而不是讨伐孙权。吴蜀一旦交战,祸福难料。但刘备拒绝接受这些意见,下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临出发前,张飞被部将刺杀。诸葛亮又接任了司隶校尉。

由于刘备指挥失当,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蜀军损失惨重,丢掉了四万多人,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也损失殆尽。刘备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

夷陵惨败,使刘备愧恨交加,加上军旅劳顿,积劳成疾,刘备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君臣相待如此,无人可比矣!

不久,刘备在永安宫病逝,终年63岁。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成立丞相府办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事无巨细,都由他决定。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参见南中之战)。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晋宁)、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牂牁(今贵州贵阳一带)、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继发生了叛乱。刘备死后,南部益州(治滇池,今云南昆明滇池南)大姓雍闿、孟获等杀太守正昂,反蜀投吴。在其煽动下,胖柯(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儁(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夷王高定皆起兵响应。蜀汉处境艰难,诸葛亮让助手李严给叛乱首领、益州郡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闿拒绝,雍闿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企图自立一方。诸葛亮因蜀军夷陵新败,刘备方亡,后主幼弱,正面临统治危急之际,对南中的叛乱分子采取了克制态度,暂不出兵。一面备农植谷、闭关息民,作好内部隐定及军需供应工作。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主力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门下督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的朱褒;庲降督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的雍闿。临行,参军马谡相送数十里。诸葛亮问:“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诸葛亮纳其计。

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疮、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由益州来援高定的雍闽,为高定部属杀死,孟获代其为王。诸葛亮乘其内部矛盾,一举攻下越儁,杀高定,孟获南逃。马忠击灭朱褒后,与诸葛亮军会合。五月间,诸葛亮渡过泸水(今川滇交界处雅砻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踪追击。

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无谋。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俘虏孟获后,又复纵之,再战再俘,终使其诚心归降(传说七擒七纵)。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于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军于滇池会师。诸葛亮欲任命孟获等首领为官,有人认为不妥,诸葛亮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诸葛亮遂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并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平定叛乱后。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机会大举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建兴五年(227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些文集将此篇《出师表》命名为《前出师表》,另收录一篇《后出师表》。其实,《后出师表》乃后世无名氏伪托诸葛亮所作,并非诸葛亮所作。

《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从执法、用人、纳谏等方面交待刘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于是诸葛亮率领军队离开汉中北进,驻军于沔阳。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郿(今陕西眉县北),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而诸葛亮亲自率领诸军攻打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蜀军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分明。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安宕(今甘肃镇原)三郡相继降蜀,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魏国朝野震恐。

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张郃乘机猛攻蜀寨,断绝其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自街亭溃败,唯王平约束部众相互掩护撤退,使魏军不敢追击。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强行迁徙西县一千余家,撤军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杀将军李胜,罢免将军黄袭,提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给后主上书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后主把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职权,原来的所有兼职一律不变。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乘吴、魏在石亭交战,魏军主力东进,关中兵力薄弱之机,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守将郝昭也已有准备,蜀军攻城不克,诸葛亮遣郝昭同乡蕲祥劝降,遭拒绝。诸葛亮以蜀军数万而陈仓守军仅1000余人,且判断东线魏军来援需时,遂实施强攻,以云梯、冲车攻城。魏军用火箭射云梯,用绳连石磨砸击冲车,梯、车俱被焚毁击坏。蜀军又构百尺高的井栏(木楼)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以土填壕,准备直接攀城,魏军于城内再筑重墙。蜀军又挖地道攻城,魏军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内横挖地道,实施堵击。双方昼夜攻守相拒20余日。魏大将军曹真遣部将费耀救援陈仓。

后主于是给诸葛亮下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八年(230年),魏明帝见武都、阴平二郡为蜀军所占,决定兴师伐蜀。八月,命大司马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大将军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至城固(今陕西城固)赤坂(今陕西洋县东),令骠骑将军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镇北将军魏延及关中都督吴懿率轻骑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肃临夏及青海循化、贵德一带),连结诸戎,扰魏后方,牵制魏军。蜀军在阳溪(今甘肃渭源东北)击败魏后将军费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军进军途中,天降大雨,持续30多天,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兵士死亡甚重,军资大量损失,诸军前进受阻。谋臣华歆、杨阜、王肃向魏明帝上书,建议知难而退,以图再举。九月,下诏令诸军还师,伐蜀之役遂告中止。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用木牛作为运输军事物资的工具,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何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六月,连天阴雨,军粮运输困难,蜀都护李严为推脱责任,假传诏令,诸葛亮撤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蜀军于高处设下埋伏,弓弩齐发,射杀张郃,诸葛亮回师汉中。

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军粮不继撤军后,在斜谷口设置粮站,积极进行战备,经三年整训。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时遣使约吴协同攻魏。并以流马装运军事物资。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葛亮转进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司马懿遣雍州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遂相对峙。诸葛亮经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中国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为解决此问题,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错信了马谡,错杀了魏延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魏延是蜀国一员不可多得的名将,由于是刘备部曲出身而深得其信任,受重用程度要超过始终处于被怀疑和被提防状态的马超(最终也是由于忧谗畏讥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以及基本上属于刘备亲卫队长、一生未得重用的赵云(赵云是死后才追谥顺平侯,而关、张、魏延都是生前即封侯拜将且都为镇抚一方的封疆重臣),并且在被破格提拔后也表现出了足以胜任的大将之才。最后“反叛被诛”,确属冤案,但也可看出出身行伍的魏文长与众官僚平日相处之不睦,远不似杨仪辈八面玲珑,者便注定了其死后因“墙倒众人推”而身背污名、含冤千古的悲剧。

回答4: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刘备在多年的军阀混战中,由于势单力薄,始终没有占据到一个固定的地盘。建安十二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被迫率军屯驻新野。这时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便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答道:“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刘备遂亲自到诸葛亮的家中,前后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这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

刘备命随从人员退出去,就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回答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关羽、张飞二人见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刘备如此的青睐和倚重,心中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对他不满的言论。

此时,长兄诸葛谨已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和鲁肃一起在孙权身旁做了一名宾客。

刘表长子刘琦也很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喜欢幼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想让诸葛亮为自己出一个自保的方法,但诸葛亮每次都推辞。一次,刘琦带着诸葛亮游览后园,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时,刘琦叫人搬走楼梯,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诸葛亮回答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琦感悟。时黄祖死,刘琦获得外出的机会,就出任江夏郡太守。

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当时南方有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三大势力。刘表割据的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这里距离中原最近,曹操担忧刘备一旦夺取荆州,将刘表的七八万水陆军和数以千计的战船全部据为己有,必将构成对自己统一事业的威胁,于是决定先从荆州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是年,曹操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荆襄,刘琮遣使献城投降。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北)惊悉刘琮已降,仓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诸葛亮和徐庶都随刘备南行。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疾驰追击,昼夜兼程300余里。刘备因不忍舍弃跟随南逃的10余万百姓,行军速度缓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当阳(今湖北荆门西南)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激战,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徐庶母亲也被俘。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告辞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刘备继续南撤,途中与从水路南撤的关羽部会合,又遇刘表长子刘琦所率万余人接应,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汉),暂且栖身。

刘备到夏口后,诸葛亮对他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孙权拥军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观望曹刘决战的成败。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劝说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说:“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答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闻后,勃然脸色,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回答说:“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听罢,大悦。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赶到刘备那里,协同作战,抵抗曹操。曹操终于在赤壁被打败(参见赤壁之战),率领残部撤回北方。刘备乘胜夺取江南各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派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驻军,同时征调三郡的赋税,来补充军需物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向刘备借兵,抵抗汉中张鲁。刘备乘机留诸葛亮与关羽等留守荆州。与庞统率兵数万向益州进发。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从葭萌折回返攻刘璋(参见益州之战)。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刘备围攻雒城一年未克,付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溯江入蜀,增援刘备。克巴东(今四川奉节东)至江州(今重庆),俘巴郡太守严颜。尔后兵分两路:赵云在左,连下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张飞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阆中)、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此时,刘备已攻克雒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刘备军会合,包围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刘备派督邮李恢招降张鲁部将马超,令引西凉精兵进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刘备又派从事郎中简雍劝刘璋投降。当时,成都城内有精兵3万,粮秣可维持一年。刘璋不欲久战伤民,率部出降。

刘备占领成都后,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刘备升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代理左将军府的各项事务。

此后,刘备东下荆州,北上夺汉中(参见汉中之战)。诸葛亮都是坐镇成都,处理事务,粮食、军备的供应始终得到充分的保证。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参见樊城之战)。十一月,关羽因大意而失荆州(参见江陵之战),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被吴军擒获,斩首。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被杀,对刘备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两路北伐的战略企图。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劝刘备称帝,继承汉统,刘备不同意。这时诸葛亮规劝他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于是在这年四月改元称帝,国号汉,也叫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策书上说:“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书诸政务,假节。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决定进攻孙权。赵云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谏阻说,蜀国的当务之急是早图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曹魏,而不是讨伐孙权。吴蜀一旦交战,祸福难料。但刘备拒绝接受这些意见,下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临出发前,张飞被部将刺杀。诸葛亮又接任了司隶校尉。

由于刘备指挥失当,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蜀军损失惨重,丢掉了四万多人,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也损失殆尽。刘备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

夷陵惨败,使刘备愧恨交加,加上军旅劳顿,积劳成疾,刘备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君臣相待如此,无人可比矣!

不久,刘备在永安宫病逝,终年63岁。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成立丞相府办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事无巨细,都由他决定。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参见南中之战)。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晋宁)、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牂牁(今贵州贵阳一带)、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继发生了叛乱。刘备死后,南部益州(治滇池,今云南昆明滇池南)大姓雍闿、孟获等杀太守正昂,反蜀投吴。在其煽动下,胖柯(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儁(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夷王高定皆起兵响应。蜀汉处境艰难,诸葛亮让助手李严给叛乱首领、益州郡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闿拒绝,雍闿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企图自立一方。诸葛亮因蜀军夷陵新败,刘备方亡,后主幼弱,正面临统治危急之际,对南中的叛乱分子采取了克制态度,暂不出兵。一面备农植谷、闭关息民,作好内部隐定及军需供应工作。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主力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门下督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的朱褒;庲降督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的雍闿。临行,参军马谡相送数十里。诸葛亮问:“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诸葛亮纳其计。

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疮、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由益州来援高定的雍闽,为高定部属杀死,孟获代其为王。诸葛亮乘其内部矛盾,一举攻下越儁,杀高定,孟获南逃。马忠击灭朱褒后,与诸葛亮军会合。五月间,诸葛亮渡过泸水(今川滇交界处雅砻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踪追击。

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无谋。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俘虏孟获后,又复纵之,再战再俘,终使其诚心归降(传说七擒七纵)。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于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军于滇池会师。诸葛亮欲任命孟获等首领为官,有人认为不妥,诸葛亮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诸葛亮遂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并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平定叛乱后。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机会大举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建兴五年(227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些文集将此篇《出师表》命名为《前出师表》,另收录一篇《后出师表》。其实,《后出师表》乃后世无名氏伪托诸葛亮所作,并非诸葛亮所作。

《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从执法、用人、纳谏等方面交待刘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于是诸葛亮率领军队离开汉中北进,驻军于沔阳。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郿(今陕西眉县北),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而诸葛亮亲自率领诸军攻打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蜀军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分明。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安宕(今甘肃镇原)三郡相继降蜀,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魏国朝野震恐。

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张郃乘机猛攻蜀寨,断绝其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自街亭溃败,唯王平约束部众相互掩护撤退,使魏军不敢追击。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强行迁徙西县一千余家,撤军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杀将军李胜,罢免将军黄袭,提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给后主上书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后主把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职权,原来的所有兼职一律不变。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乘吴、魏在石亭交战,魏军主力东进,关中兵力薄弱之机,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守将郝昭也已有准备,蜀军攻城不克,诸葛亮遣郝昭同乡蕲祥劝降,遭拒绝。诸葛亮以蜀军数万而陈仓守军仅1000余人,且判断东线魏军来援需时,遂实施强攻,以云梯、冲车攻城。魏军用火箭射云梯,用绳连石磨砸击冲车,梯、车俱被焚毁击坏。蜀军又构百尺高的井栏(木楼)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以土填壕,准备直接攀城,魏军于城内再筑重墙。蜀军又挖地道攻城,魏军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内横挖地道,实施堵击。双方昼夜攻守相拒20余日。魏大将军曹真遣部将费耀救援陈仓。

后主于是给诸葛亮下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八年(230年),魏明帝见武都、阴平二郡为蜀军所占,决定兴师伐蜀。八月,命大司马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大将军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至城固(今陕西城固)赤坂(今陕西洋县东),令骠骑将军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镇北将军魏延及关中都督吴懿率轻骑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肃临夏及青海循化、贵德一带),连结诸戎,扰魏后方,牵制魏军。蜀军在阳溪(今甘肃渭源东北)击败魏后将军费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军进军途中,天降大雨,持续30多天,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兵士死亡甚重,军资大量损失,诸军前进受阻。谋臣华歆、杨阜、王肃向魏明帝上书,建议知难而退,以图再举。九月,下诏令诸军还师,伐蜀之役遂告中止。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用木牛作为运输军事物资的工具,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何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六月,连天阴雨,军粮运输困难,蜀都护李严为推脱责任,假传诏令,诸葛亮撤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蜀军于高处设下埋伏,弓弩齐发,射杀张郃,诸葛亮回师汉中。

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军粮不继撤军后,在斜谷口设置粮站,积极进行战备,经三年整训。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时遣使约吴协同攻魏。并以流马装运军事物资。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葛亮转进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司马懿遣雍州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遂相对峙。诸葛亮经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中国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为解决此问题,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错信了马谡,错杀了魏延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魏延是蜀国一员不可多得的名将,由于是刘备部曲出身而深得其信任,受重用程度要超过始终处于被怀疑和被提防状态的马超(最终也是由于忧谗畏讥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以及基本上属于刘备亲卫队长、一生未得重用的赵云(赵云是死后才追谥顺平侯,而关、张、魏延都是生前即封侯拜将且都为镇抚一方的封疆重臣),并且在被破格提拔后也表现出了足以胜任的大将之才。最后“反叛被诛”,确属冤案,但也可看出出身行伍的魏文长与众官僚平日相处之不睦,远不似杨仪辈八面玲珑,者便注定了其死后因“墙倒众人推”而身背污名、含冤千古的悲剧。
错信了马谡,错杀了魏延

回答5: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

诸葛亮生母章氏和父亲诸葛珪于中平六年(189年)和初平三年(192年)先后去世。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失掉官职。由于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旧交,便去襄阳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刘备在多年的军阀混战中,由于势单力薄,始终没有占据到一个固定的地盘。建安十二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被迫率军屯驻新野。这时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便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答道:“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刘备遂亲自到诸葛亮的家中,前后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这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

刘备命随从人员退出去,就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回答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关羽、张飞二人见诸葛亮寸功未立,就受到刘备如此的青睐和倚重,心中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就停止了对他不满的言论。

此时,长兄诸葛谨已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和鲁肃一起在孙权身旁做了一名宾客。

刘表长子刘琦也很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喜欢幼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想让诸葛亮为自己出一个自保的方法,但诸葛亮每次都推辞。一次,刘琦带着诸葛亮游览后园,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时,刘琦叫人搬走楼梯,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诸葛亮回答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琦感悟。时黄祖死,刘琦获得外出的机会,就出任江夏郡太守。

曹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当时南方有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三大势力。刘表割据的荆州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这里距离中原最近,曹操担忧刘备一旦夺取荆州,将刘表的七八万水陆军和数以千计的战船全部据为己有,必将构成对自己统一事业的威胁,于是决定先从荆州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是年,曹操趁机亲率大军进攻荆襄,刘琮遣使献城投降。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北)惊悉刘琮已降,仓皇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南撤,诸葛亮和徐庶都随刘备南行。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疾驰追击,昼夜兼程300余里。刘备因不忍舍弃跟随南逃的10余万百姓,行军速度缓慢,一日只走10余里,行至当阳(今湖北荆门西南)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激战,刘备的部队被击溃,徐庶母亲也被俘。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向刘备告辞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刘备继续南撤,途中与从水路南撤的关羽部会合,又遇刘表长子刘琦所率万余人接应,遂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汉),暂且栖身。

刘备到夏口后,诸葛亮对他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孙权拥军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观望曹刘决战的成败。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劝说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说:“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答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闻后,勃然脸色,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回答说:“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听罢,大悦。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赶到刘备那里,协同作战,抵抗曹操。曹操终于在赤壁被打败(参见赤壁之战),率领残部撤回北方。刘备乘胜夺取江南各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派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驻军,同时征调三郡的赋税,来补充军需物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向刘备借兵,抵抗汉中张鲁。刘备乘机留诸葛亮与关羽等留守荆州。与庞统率兵数万向益州进发。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从葭萌折回返攻刘璋(参见益州之战)。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刘备围攻雒城一年未克,付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溯江入蜀,增援刘备。克巴东(今四川奉节东)至江州(今重庆),俘巴郡太守严颜。尔后兵分两路:赵云在左,连下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张飞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阆中)、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此时,刘备已攻克雒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刘备军会合,包围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刘备派督邮李恢招降张鲁部将马超,令引西凉精兵进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刘备又派从事郎中简雍劝刘璋投降。当时,成都城内有精兵3万,粮秣可维持一年。刘璋不欲久战伤民,率部出降。

刘备占领成都后,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完全形成。刘备升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代理左将军府的各项事务。

此后,刘备东下荆州,北上夺汉中(参见汉中之战)。诸葛亮都是坐镇成都,处理事务,粮食、军备的供应始终得到充分的保证。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参见樊城之战)。十一月,关羽因大意而失荆州(参见江陵之战),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被吴军擒获,斩首。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被杀,对刘备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两路北伐的战略企图。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劝刘备称帝,继承汉统,刘备不同意。这时诸葛亮规劝他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于是在这年四月改元称帝,国号汉,也叫蜀或蜀汉,定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策书上说:“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管尚书诸政务,假节。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决定进攻孙权。赵云和其他一些文武大臣谏阻说,蜀国的当务之急是早图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曹魏,而不是讨伐孙权。吴蜀一旦交战,祸福难料。但刘备拒绝接受这些意见,下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临出发前,张飞被部将刺杀。诸葛亮又接任了司隶校尉。

由于刘备指挥失当,于章武二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蜀军损失惨重,丢掉了四万多人,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也损失殆尽。刘备道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

夷陵惨败,使刘备愧恨交加,加上军旅劳顿,积劳成疾,刘备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君臣相待如此,无人可比矣!

不久,刘备在永安宫病逝,终年63岁。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成立丞相府办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事无巨细,都由他决定。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参见南中之战)。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晋宁)、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牂牁(今贵州贵阳一带)、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继发生了叛乱。刘备死后,南部益州(治滇池,今云南昆明滇池南)大姓雍闿、孟获等杀太守正昂,反蜀投吴。在其煽动下,胖柯(治故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儁(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夷王高定皆起兵响应。蜀汉处境艰难,诸葛亮让助手李严给叛乱首领、益州郡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闿拒绝,雍闿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企图自立一方。诸葛亮因蜀军夷陵新败,刘备方亡,后主幼弱,正面临统治危急之际,对南中的叛乱分子采取了克制态度,暂不出兵。一面备农植谷、闭关息民,作好内部隐定及军需供应工作。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主力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门下督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的朱褒;庲降督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的雍闿。临行,参军马谡相送数十里。诸葛亮问:“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诸葛亮纳其计。

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疮、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由益州来援高定的雍闽,为高定部属杀死,孟获代其为王。诸葛亮乘其内部矛盾,一举攻下越儁,杀高定,孟获南逃。马忠击灭朱褒后,与诸葛亮军会合。五月间,诸葛亮渡过泸水(今川滇交界处雅砻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踪追击。

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无谋。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俘虏孟获后,又复纵之,再战再俘,终使其诚心归降(传说七擒七纵)。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于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军于滇池会师。诸葛亮欲任命孟获等首领为官,有人认为不妥,诸葛亮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诸葛亮遂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并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平定叛乱后。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机会大举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建兴五年(227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些文集将此篇《出师表》命名为《前出师表》,另收录一篇《后出师表》。其实,《后出师表》乃后世无名氏伪托诸葛亮所作,并非诸葛亮所作。

《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从执法、用人、纳谏等方面交待刘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于是诸葛亮率领军队离开汉中北进,驻军于沔阳。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郿(今陕西眉县北),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而诸葛亮亲自率领诸军攻打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蜀军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分明。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安宕(今甘肃镇原)三郡相继降蜀,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魏国朝野震恐。

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张郃乘机猛攻蜀寨,断绝其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自街亭溃败,唯王平约束部众相互掩护撤退,使魏军不敢追击。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强行迁徙西县一千余家,撤军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杀将军李胜,罢免将军黄袭,提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给后主上书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后主把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职权,原来的所有兼职一律不变。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乘吴、魏在石亭交战,魏军主力东进,关中兵力薄弱之机,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守将郝昭也已有准备,蜀军攻城不克,诸葛亮遣郝昭同乡蕲祥劝降,遭拒绝。诸葛亮以蜀军数万而陈仓守军仅1000余人,且判断东线魏军来援需时,遂实施强攻,以云梯、冲车攻城。魏军用火箭射云梯,用绳连石磨砸击冲车,梯、车俱被焚毁击坏。蜀军又构百尺高的井栏(木楼)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以土填壕,准备直接攀城,魏军于城内再筑重墙。蜀军又挖地道攻城,魏军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内横挖地道,实施堵击。双方昼夜攻守相拒20余日。魏大将军曹真遣部将费耀救援陈仓。

后主于是给诸葛亮下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八年(230年),魏明帝见武都、阴平二郡为蜀军所占,决定兴师伐蜀。八月,命大司马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大将军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至城固(今陕西城固)赤坂(今陕西洋县东),令骠骑将军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镇北将军魏延及关中都督吴懿率轻骑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肃临夏及青海循化、贵德一带),连结诸戎,扰魏后方,牵制魏军。蜀军在阳溪(今甘肃渭源东北)击败魏后将军费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军进军途中,天降大雨,持续30多天,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兵士死亡甚重,军资大量损失,诸军前进受阻。谋臣华歆、杨阜、王肃向魏明帝上书,建议知难而退,以图再举。九月,下诏令诸军还师,伐蜀之役遂告中止。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用木牛作为运输军事物资的工具,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何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六月,连天阴雨,军粮运输困难,蜀都护李严为推脱责任,假传诏令,诸葛亮撤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蜀军于高处设下埋伏,弓弩齐发,射杀张郃,诸葛亮回师汉中。

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军粮不继撤军后,在斜谷口设置粮站,积极进行战备,经三年整训。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时遣使约吴协同攻魏。并以流马装运军事物资。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葛亮转进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司马懿遣雍州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遂相对峙。诸葛亮经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中国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为解决此问题,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