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发展过程

2024-12-17 13:21: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回答2:

筝,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史书中最早关于古筝的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李斯列传.谏逐客书》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乃真秦之声也。李斯上谏秦始皇的时间是公元前273年,因此古筝自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古筝形制的变化过程

早期——筝形似筑

早期的筝只有五弦。东汉末(公元23年--220年)应邵撰的《风俗通》中说道:“筝,……五弦筑身。”

许慎撰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筝的解释是:鼓弦竹声,从竹争声。根据这些史料后人推断,早期的筝的形状和材质与筑相似,都是竹乐器,但筑为细项,筝不是细项。因筝是截竹制成的,受竹身的圆径长度所限,所以早期的筝,只有五根弦,音质也比较粗糙。

东汉末——筝形如瑟

至东汉末(23年---220年)筝的形状和制作材料有了显明的变革。(清)朱骏声(1788--1858)在《说问通训定声》中说:“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末。”汉应邵在《风俗通义》中说:“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并州、凉州现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瑟的体积较大,通体为共鸣箱,一弦一琴码,由琴码将弦的振动传递到面板,引发面板振动,继而引发共鸣箱内的空气振动,把声音扩大了由音孔发散出来。

古筝效仿了瑟的结构,增加为12根琴弦后,使古筝的音域、音量和音色都有了明显的扩大和改善,加上它与瑟比较,12根弦的器身相对比较小和轻便,于是较快的得到了流传和运用。如《古今乐录》说:“吴声歌,旧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这个记载了古筝演奏已从村间的自娱逐渐进入其他的音乐形式。

明清——琴弦数量增加

到明清,古筝的琴弦增加为十四、十五弦。《瑟谱》中写道:“今宫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清末十六弦筝出现。

当代——21弦S型古筝横空出世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古筝从民间进入高等学府的专业教学的学科领域。在1958年左右,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先生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缪金林师傅共同试制成功21弦S型古筝,并配置有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与李良才二位先生发明的由琴钢丝、蚕丝
、尼龙为质地的钢丝尼龙缠弦作为古筝琴弦。该古筝因音域宽、音量大、音色明亮、琴弦相对牢固,加上外观美丽,因此,很快被筝界认同推广。成为当代古筝的基本型制和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