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关于饮食的故事可谓是多如牛毛,下面分享一下关于“刷羊肉”和“火腿”的故事:
刷羊肉
“涮羊肉”是名特风味。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火腿
“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天,挂在风中晾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百度中搜索:古代名人饮食趣事,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染指于鼎】
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与子家来到殿前。公子宋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大家说:"我每次食指大动都能尝到珍奇美味,这次君王一定把美味分与大家。及至入殿见厨师正解割大鼋,便相视而笑。灵公很奇怪,便问,大家据实相告。灵公听后不悦,暗想:我不赐予你,无论你食指怎么动,也是没用。 鼋羹煮好后,灵公招来许多大臣,赐予他们鼋羹。最后宋灵公才召见公子宋,却没有赐食鼋羹。公子宋大怒,不顾一切的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拂袖而去,灵公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公子宋回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灵公要杀他,便先杀死灵公,报了未赐鼋羹之恨。郑国在经历了一场混乱之后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公子宋亦由于谋杀国君被诛。后人将此事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此事虽起于口腹之欲,然而最终则导致一个国家陷于水火之中。由这个小故事便可知道古圣人的"去人欲,存天理","克己复礼"实在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呀!虽口腹之欲,纵容它,也会成为日后杀身的隐患!
写文学、历史与美食见长的台湾专栏作家周芬娜的《品味传奇———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三联书店),就很巧妙地在美食之外缀上了名人的标签:白先勇与桂林米粉的情缘、朱自清与扬州小吃的关系、张爱玲钟爱海派西菜的理由、江南名家的美食情缘……四川老报人、有“饮食菩萨”之称的车辐在他的《川菜杂谈》(三联书店)中,专门设有“文化人与川菜”一辑,收有张学良、张大千、李吉力人、沈醉等人的饮食掌故,读来妙趣横生。《食的故事》(朱振藩著,岳麓书社)中,一道宫保鸡丁会牵引出丁莹桢拔除恶太监安得海的故事,一碗咸肉粥竟然牵涉到南宋陆秀夫护送小皇帝逃难的历史!除了菜色的趣味,人物、故事、再加上历史背景的串连,让饮食变得更有韵味。《吃在中国之南方饮食掌故》、《吃在中国之北方饮食掌故》(百花文艺出版社)两本书则干脆直奔主题,以省份划分地域,专门收入众多饮食轶事,不仅说故事,更对若干名吃的来源甚至首创者进行考证,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些书中,关于饮食的内容只是载体,作者真正的用意是透过饮食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很受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的青睐。
文化学者徐城北对饮食相当有研究,他的《京城杂吃》(人民文学出版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京味儿文化的偏爱,透过饮食折射出北京的沧桑变迁。《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三联书店)是近来影响颇大的饮食文化图书,作者赵珩自称是个馋人,自谓“老饕”,书中所写的饮食涉猎甚广,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人生阅历之丰富。《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中国吃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是两本来自台湾的饮食文化佳作.
《中国吃的故事》叙述华人海外饮食体验的《吃到天涯》(世界知识出版社),《吃的自由》(符中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图》(赵继康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左烧烤右煨汤》(古清生著,作家出版社)等等都是极具个人化色彩的饮食文化图书。
腾冲“大救驾”
据说明朝灭亡后,李定,刘文秀等大西军于1656年拥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来到昆明。两年后,清军三路入滇,吴三桂率军逼近昆明,永历帝与李、刘二将率军西走。至腾冲时,曾几断炊断,危及性命,腾冲老百姓炒饵块奉上,才算解围。永历帝叹,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因此,腾冲炒饵块就被称"大救驾"。
1.开门见山直接回答知识点
2.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
3.规范排版,内容充实更容易通过认证哦
4.补充参考资料(没有可以忽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