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建纪月即十二地支纪月。古代用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作为判定月份的标准,又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等。夏正十一月(冬至所在的月份)黄昏时斗柄指子,十二月黄昏时斗柄指丑,正月黄昏时斗柄指寅,二月黄昏时斗柄指卯……于是就称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之类,是谓十二月建。斗柄所指的方位谓之斗建。《鶡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即是此意。
上面提到“夏正”,就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有关“三正”的问题。春秋时期,并行三种不同的历法,即夏历、殷历、周历,因其正月的月建各不相同,故称为“三正”。“正”即岁首之意,俗称“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现行阴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现行阴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冬至所在之月,相当于现行阴历十一月)为正。由于三种历法岁首的月建有别,四季的划分也便随之而异。
《内经》中月份与月建有时并载,有时唯写月建。例如《素问·脉解》:“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所引文字意为:正月建寅,属于太阳,正月阳气在上,而阴寒之气还盛,所以腰脽部肿痛。同篇又有“阳明者,午也”、“太阴,子也”诸句。如果不明月建,“午”、“子”费解;明确月建顺序,两句之意即得:阳明经旺于五月,月建在午;太阴经旺于十一月,月建在子。午、子的月建代月正是五月、十一月。同篇还有“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句,《太素》“十”作“七”,七月建申,肾为申误。即是依月建知识校注原文的。后世医籍中对于月建的运用,其规律多似《内经》。
北斗七星在的位置在北,说以看到他就知道北在哪个方位了,其他的东南西就可以知道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