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组诗第十首,白话意思是:兵败后的项羽把乌骓送与他人,而乌骓马却依恋故主,故而向风哭泣。今天霸王项羽走了,那又去哪寻找这样的英雄呢?
这组诗共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此诗是其十,全诗原文如下: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该诗主要描绘了项羽的乌骓马。通过乌骓马对故主的依恋及失去知己的悲痛,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怀才不遇,没有知己的愤慨感。全诗的基调苍凉悲慨,以战败的项羽的神骑乌骓马作为全诗描述的主角,感受颇深,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境表现。
扩展资料
李贺所作的这组咏马诗,通过对马和与马有关的许多历史故事的咏叹,表现了英杰异士的抱负和愿望,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合观组诗,浑然天成,紧紧围绕着主旋律弹奏;分而观之,每首又各有侧重而自成一体。
本诗的首句“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自古以来,一直是骏马配英雄,但项羽此时已经是英雄末路,因而他才要将乌骓马送人。这就说明了英雄与骏马也始终不能长久相伴。“泣向风”既写出了乌骓马对故主的眷恋,也写出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境遇的悲怜。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这两句表达了对乌骓马今后状况的同情。是作者代替马说出辛酸的话,充满着无限悲情。英雄已逝,乌骓马失去了知己,充满无处依托的迷茫。同时又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诗人李贺一直自诩为“唐诸王孙”,觉得自己应当担当起护国安民的重任,而且,他十分聪慧,少年得志,自负甚高,但科举和仕途却十分坎坷,得不到重用。此为借物抒怀,作者有如乌骓马的才华,但却苦于没有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来发现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感。
该诗主要描绘了项羽的乌骓马。通过乌骓马对故主的依恋及失去知己的悲痛,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怀才不遇,没有知己的愤慨感。全诗的基调苍凉悲慨,以战败的项羽的神骑乌骓马作为全诗描述的主角,感受颇深,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境表现。作者赏析全面,意境高昂。有一种冷的感觉。 李贺是唐宗室的后裔,但此时家境已经衰败,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布衣诗人而已。他很聪慧,也渴望一展所长,为国家尽一份力量。但他至死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诗词上。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多,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李贺原非咏物诗人,也不是养马、识马的专家。他的《马诗二十三首》即是借马抒怀,表达自己对辨识人才及采用人才的理解。而这首《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即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首。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这两句,写的是兵败后的项羽把乌骓送与他人,而乌骓马却依恋故主,故而“泣向风。”这两句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自古以来,一直是骏马配英雄,但项羽此时已经是英雄末路,因而他才要将乌骓马送人。这就说明了英雄与骏马也始终不能长久相伴。“泣向风”既写出了乌骓马对故主的眷恋,也写出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境遇的悲怜。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这两句表达了对乌骓马今后状况的同情。是作者代替马说出辛酸的话,充满着无限悲情。英雄已逝,乌骓马失去了知己,充满无处依托的迷茫。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呢。李贺一直自诩为“唐诸王孙”,觉得自己应当担当起护国安民的重任,而且,他十分聪慧,少年得志,自负甚高,但科举和仕途却十分坎坷,得不到重用。这是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实际也是写他自己。作者有如乌骓马的才华,但却苦于没有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来发现自己,重用自己。作者是英雄,却找不到能重用自己的明主,表达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感。 全诗中,李贺以乌骓马自喻,名为咏马,实是写怀,借马发言。他以历史上的神马乌骓为主角,通过乌骓马的内心活动去表现它的际遇和周围复杂的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得谋得一定的官位才可以涉足政治,才可以保家卫国。李贺作为唐宗室的后人,他本身就有属于自身的那份优越感,而少年成名的文人身份又赋予他相当高的自负感。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却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就使得科举受挫,后来获得的仕途官位却又不如他的意,使他怀才不遇的体验更加深刻。使他觉得自己就如项羽的乌骓马一样,再没有能识自己的英雄。 全诗的基调苍凉悲慨,以战败的项羽的神骑乌骓马作为全诗描述的主角,使得失去知己的乌骓马的悲伤更能感动人。将李贺自身怀才不遇的悲境表现得更加感人。
逐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