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活动是企业与人才双向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双方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双方选择的成与败,而失败往往多于成功。于是乎招聘市场出现这么一种怪象,一方面是到处说人才紧缺,可人才却找不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结果却又难以找到适合需要的人才。有人试图用缘分二字来诠释这一尴尬现象,说这是企业与人才有缘无分之结果那么,企业与人才的缘与分到底在哪?所谓缘,就是双方的需求,企业寻找人才,人才寻找舞台;而分呢?就是满足双方这一需求的条件。分析双方需求的条件可以看出,人才找不到施展才华舞台,是受其个人特质、学历、经验、专业、能力、素质的影响;而企业找不到人才,则是受其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是指市场竞争状况、劳动力供给市场行情、企业规模与知名度等对人才选择的影响;而内部环境的影响,是指企业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人才环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基础、招聘体系等对人才选择的影响。具体来说,人才选择企业的标准,是根据企业所处行业、规模与前景、地理位置、企业知名度、企业竞争优势、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晋升机会与空间、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等来做出选择。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根据人才特质、学历、知识面、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技能、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来选择。
企业和人才根据各自的选择标准,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选择,而选择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招聘活动来实现,因此,成就企业与人才缘分之条件取决于招聘活动的实际效果。那么,企业如何取得良好的招聘效果?这取决于企业招聘体系的完善度!从招聘过程来分析,企业招聘效果基于招聘体系八层面:
一、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二、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三、基于企业招聘流程规划;四、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五、基于企业人才储备库的建立;六、基于招聘渠道管理;七、基于人才招聘甄选方法和技术;八、基于招聘信息的宣传推广。
在此,和您一起对影响企业招聘效果的八个层面进行分析,看如何提高企业实际招聘活动的效果,提升企业与人才双向选择的满意度,实现企业与人才发展双赢的目标。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招聘效果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要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具体来说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组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即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企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指有关规划期内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以及总预算的安排等,它是根据组织战略规划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所属的各项业务计划是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进一步展开和细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计划: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价激励计划、员工薪酬计划、退休解聘计划、劳动关系计划。(注释:人力资源规划定义和内容摘自网络文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招聘活动及效果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在企业招聘活动的计划性。企业必须根据战略目标、业务发展和内外环境变化,及时预测人力资源供需,并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如果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或规划不到位,势必影响招聘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企业招聘活动的被动性,并难以及时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这种缺乏计划性的招聘活动将产生一系列瑕疵,而这些瑕疵将降低人才对企业的认可度,直接影响双方的最后选择。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对招聘效果的影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架构设计、业务流程构建、职位体系搭建、职位分析评估、职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福利设计与管理、职业规划与发展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建设对招聘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吸引、甄选和保留方面。我们知道,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职位体系和胜任素质模型是企业招聘时人才甄选的依据与标准。企业人才招聘,依据是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而人才甄选的标准是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具体来说是岗位业绩目标和胜任素质要求。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环境中,如绩效评估、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员工关系、变革与文化是人才招聘时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吸引和保留方面,因为人才吸引和保留的因素主要是薪酬福利、培训晋升机会、能力和价值的认同、职业发展空间、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等。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如何,将影响到人才招聘的实际效果。
三、招聘流程规划对招聘效果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招聘流程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需求申请---招聘需求审核---招聘计划制定---招聘计划审批---招聘计划实施---录用前期沟通---入职资料准备---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招聘流程决定人才招聘活动的效率。招聘流程清晰,将节省招聘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保证招聘活动按计划、按流程、按规定进行,并高效实施招聘活动,及时满足企业人才需要。换句话说,如果招聘流程混乱,将造成招聘过程的随意性、内耗性、低效性、标准不一性、成本偏高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对招聘效果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社会阅历、知识面、职业素养、招聘技能等方面,对招聘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招聘活动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对人才能力素质和技能进行真实评估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活动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技术的选用,人才评判的依据和标准以及在活动中如何向人才进行企业形象和招聘岗位的宣传推介。招聘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从业人员制定可行的招聘计划,协调招聘相关部门和人员,周到细致地做好招聘的各项准备工作,使招聘活动安排有条有序。在招聘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方面,最能体现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招聘甄选方法和技术,如面试、笔试、实操、测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匡测试、评价中心技术等对人才进行评估和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职位选用不同方法和技术,并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确保方法和技术应用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保证招聘效果达到人才甄选的要求。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一定是阅人无数且善于总结、学习和实践,并形成自己判断人才的一套标准,且这套标准是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形成的,是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体现,这些标准应用到实际的招聘过程中,有利于提升招聘活动的有效性和人才识别的准确性。此外,招聘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向人才宣传推广企业形象,以吸引人才加盟,同时,更重要的是对招聘职位的推介,让人才对职位产生兴趣和欲望,这需要人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巧。
五、企业人才储备库的建立对招聘效果的影响企业人才招聘,必须有超前意识,即根据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并预先建立企业的人才储备库。人才储备的渠道,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人才盘点,发现有潜能的人才,并注意平时的培养,在需要的时候提升到相应的岗位或职务;另外,企业在招聘时,一些有潜力的人才,由于职位、人数有限当时未录用,或由于人才当时不能到岗,或企业当时业务暂不需要的人才都可以储备起来,以便需要时应急;还有通过一些行业协会、研讨会或学术交流会、学院、机构等发现企业需要人才并进行储备;通过人际关系引荐或发现人才,也是招聘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企业要加强各种人才渠道的建设,并建立渠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及时储备人才,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库,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影响企业人才招聘的效果。五、招聘渠道管理对招聘效果的影响人才哪里来?通过什么渠道可以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招聘渠道的建设和管理对招聘影响非常之大。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招聘渠道,对各种招聘渠道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其优劣势,便于招聘时选择。同时,建立良好的渠道人际关系,掌握渠道发展的新动向,并不断加强对招聘渠道的维护和建设。企业招聘时,渠道选择要慎重,要根据不同的职位对相应的渠道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择适合的渠道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如果平时不注重招聘渠道的建设和管理,需要时,一定难与选择适合的渠道,不仅影响招聘效果,而且可能增加招聘成本。
六、人才招聘甄选方法和技术对招聘效果的影响企业人才招聘时,应根据不同的职位选择不同的招聘方法和测评技术。因此,应不断加强对企业人才招聘时常用的一些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以便用于实际招聘工作中。企业招聘时方法和技术应用不当,或不到位,对人才的判断产生误差,难以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直接影响招聘的效果。一般来说,中高层职位的招聘可以应用研讨法、评价中心技术、人才测评技术、专业报告等方法和技术。普通职位的招聘可以应用面试、实操、笔试、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和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可以应用结构化面试、实操、笔试、项目或作品测试等方法和技术。操作人员的招聘可以应用面试、上机操作、笔试等方法和技术。
七、招聘信息的宣传推广对招聘效果的影响
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
张蒙
热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变迁。社会的变迁和改革,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岗位的转换和重新择业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造就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能胜任不同就业岗位的职业角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展更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一、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普通高中教育不断升温,这对中等职业教育构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无论在生源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呈现出逐年滑坡的趋势,这种趋势使职业教育学生的差异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反差大。无论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智力、行为、动机上,还是在群体的氛围、志趣和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明显加大。首先表现在智能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差异十分明显,不仅参差不齐,而且落差更为明显。
第三,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差异方面。中职校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思想、道德、行为、动机、兴趣与情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和不足,道德观念、价值观的养成也明显滞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素质逐年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差异存在的客观性。这种差异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这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是由于社会教育功能差异及学生个体的心理、智能、兴趣和动机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笔者认为这个差异的存在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珍贵的财富而加以开发。今天的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实现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所决定的人的智能、技能结构的多样化与差异化发展。
二、关注学生差异是职业教育实现学生潜能充分开发、个性充分发展的必然方向
教育不仅是一个“外塑”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发”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经过不断指导和引导而“内化”的过程。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每个学生原来有多么聪明,而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或在某些方面变得聪明起来;在于充分发掘和发展其内在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成长点,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研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恰当地采取有效对策与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学生差异,可以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闪光点”。如文艺、科技和动手技能等方面的特点并予以针对性培养和引导。其次,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和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予以适当。第三,帮助不同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和方面,并且促成其达到某种“完善的高度”,让他们打开眼界,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职校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从而调动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教育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学生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其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平均发展、同步发展和追求发展共同性,只能扼杀个性。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重视差异,研究差异存在的规律,探究实现职业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1.实现由重视共同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受教育者群体的共同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追求教育评价的群体化与标准化,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愿望,从而造成学生的情感体验遭冷遇,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被忽视甚至压抑,以致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鼓励,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事业,应该造就出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培养能胜任不同就业岗位的职业角色,因此,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职业教育的个性化被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气质和兴趣以及不同的爱好特长,都应得到发展。
2.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由刚性到增加柔性的转变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减少刚性,增加柔性,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近年来,职业教育提倡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索“双元制”CBE模式等的引进和运用,实施分层教育,这些都是增强职业教育教学柔性管理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当前试行的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都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气质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实现学生个性张扬和发展的有效措施。
3.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教师要从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者的位置上走下来,成为课程设计者、教练、导师和顾问。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使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再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而是形成“教如其人”的教学个性特色,以此带动和引导学生“学如其人”。
4.实现由重视教材编写到着眼于课程开发尤其是校本教材开发的转变
以往职业教育过多重视和依赖统一编写的教材,导致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教材内容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低、教学中联系实际和“鲜活”的东西越来越少,从而严重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因此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能力,将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应体现求新、求变和求异的特色,真正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从而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国家、地方、行业和校本结合的课程教材体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因材施教和适应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
5.实现由重视群体、统一的主观评价标准到因人而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评价标准的转变
要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和形式。积极探索分层评价和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的评价方法与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在不同的层面上接受测试的选择,从而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层次的学习中得到不断提高。以激励为核心,改变仅以一次或几次群体化统一模式的考试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传统做法,逐步建立以评价学生的创新点、发展点,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的效能与效果为重要内容的个性化评价标准和方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真正从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迫切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