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篇2000左右的电影观后感.

要有点意义的,不要什么谈情说爱的.
2024-12-17 10:00:1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打开自己那扇门—“小孩不笨”之感

郁金香 发布于:2007-08-21 22:38
朋友推荐的”有用的人”, 是2004年, 我已经听了这首歌3年了,删了很多歌, 而这首歌, 是我少数一直不舍得删的歌之一. 而这首歌所属的”小孩不笨”这部戏, 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 直到现在, 才突然找来看.
“小孩不笨”的电影版及电视版都推荐看. 对于比较忙的朋友, 可以选择只看电影版, 如果有空, 看看电视版也不错.
戏中, 主要讲述了3个家庭: 一个开始只懂得听妈妈话, 没有自己主见, 饭来张口的小胖子Terry; 一个有绘画天赋, 却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国彬; 一个很讲义气, 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帮助妈妈,照顾弟弟的小男子汉文福(在电视剧中, 多了一个读书很棒, 不肯认输, 自尊很强的女孩).
在学校, 学生们被分了等级, 那只是一个小学的学校, 在孩子们弱小的心灵里,已经觉得, 因为自己成绩不好, 被分到差的班里,自己的人生已经失败了一大半. 不但如此, 学校的老师, 大多都戴着很深的有色眼镜,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随意打骂, 侮辱成绩差的学生, 却没有任何惩罚; 成绩差的他们, 即使什么都没做,却总是被请到校长室, 让被请来家长, 和老师们一起责骂. 他们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或者说即使他们说出真相, 却总被认为是为了减轻惩罚而说出的谎言.
学习不好的孩子, 又有什么错呢? 分数, 文凭, 对大人们而言, 对整个社会而言, 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夺取高的分数, 大人付出了高昂的金钱, 更甚的, 付出了他们的时间, 精力, 他们有想过,他们所谓的”for your own good” 是否真的是为孩子们好吗? 真的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吗? 孩子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失去了属于他们欢乐的时光, 是谁的错? “不是我们的错,是这个社会的错” 对,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我们总是无奈地被这个社会的舆论和眼光牵着走. 父母们谈起孩子, 分数, 学校, 课外学习, 都是他们主要的攀比话题, 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只好把这种压力, 转到了孩子身上. 大人们自己也意识到了,然而, 几乎没有人敢逆流而行. 这, 就是人生的无奈吧!
老师眼里, 对一帮扶不上壁的烂泥, 也放任自流. 有经验的老师说的自有他们的道理, 而新的老师也有她一套把烂泥扶上壁的做法. 不知道, 过多几年,当新的老师成为有经验的老师的时候, 她的想法, 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教育, 究竟是育人, 还是愚人? 教育工作者, 又有没有好好想过? 特别是小学的老师, 他们的一句话, 可以让一个毫不起色的孩子变成伟人, 也可以让一个聪明有灵气的孩子变得精神分裂. 他们是否了解自己对孩子来说,是会产生多大影响的人呢?
当看到同伴受欺负, 有孩子站出来一起面对, 也有孩子因为家庭压力变得对身边发生的事情”none of my business(这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在共同经历中,不断体会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大人的话, 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该经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自己的决定……大人们不也需要好好思考, 连自己都经常做矛盾的事, 怎么不令孩子在没建立正确的判断能力之前感到”confuse(困惑)”呢?
戏中, 让我们感动, 让我们思考的地方, 还有很多很多. 虽然是一部轻松, 励智的戏, 却让我流下无数复杂的眼泪.
“小孩不笨2”则是与第一辑不太相连的剧, 可以说是一部轻松搞笑的喜剧, 戏中, 也有含泪思考的部分, 相对第一辑来讲, 这样的成分已经少了很多. 可能孩子长大了, 要带出的, 是另外的寓意. 看戏的朋友, 就自己用心体会咯!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只要相信, 这个世界造了自己出来, 一定有自己有用的地方, 千万不要因为前面有石头, 就停步不前, 勇敢走上去, 把石头搬开, 继续走下去!

回答2:

《肖申克的救赎》虽然是94年的作品,但是经典就是经典。仍然会让人想说话。我这个人平常不爱讲话。但是碰到让我感触很深的事物就会聒噪不休。逮着谁都会和他唠叨两句。

经典这个词很多人都定义得非常好。但我现在想说的是她的通病。经典遗留的通病有很多,比如年代久远不够时尚而被束之高阁遭受风蚀虫蛀。比如内涵的丰富性歧异众多引发不同年代之间的口水战之类。等等。但经典让人想说话恐怕是她遗留的最大通病之一。一般人很难逃得过这种表现欲。

影片依旧让人激动。是那种潜伏很深的激动。基调纯正圆熟,后劲持久芬芳。甚至连鲨堡的那种阴郁氛围事后让人想起,都会觉得它和安迪的淡定从容相得益彰。

(一) 选择与自由

镜头切换,法官庄严的判决穿插一些偷情的香艳画面,然后是谋杀。有人被谋杀,通常也会有人要为这个死负责。一个帅小伙安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被定罪:押往鲨堡,被判无期徒刑。

于是昨日种种犹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还是犹如昨日死。人生的一切希望都陷入一场虚无。鲜花?Party?自由?甚至一根烟。一把口琴。一些棋子。一片口香糖。等等。都是过往轻易能够得到的东西。但是现在,这些东西全部被列入违禁品。

面对这样的开头,你可能会说:切,如此烂俗的情节。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以一场涉嫌谋杀的审判作为开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只要好好面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的作品缘何畅销不衰就不难想象导演的一片苦心了。至少它已经吸引了你的目光。因为真正的凶手还没有漏出一丝丝端倪。而事实上,等你看完这片,你会发现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是揪出真凶。这是后话。

一开头,绝望就劈头盖脸而来。法官所说。种种显示。银行家安迪就是凶手。但是聪明如观众,怎会不知所有的那些被证据指向的众矢之的都不是真正的凶手。这是一个已被置之死地的境地。绝望凉飕飕地在表演者不动声色的台词里不停地释放。判决。否认。证据。判决。枪击。轮胎。脚印。醉酒。否认。无效。判决。定案。绝望进而蔓延于整个画面。

令人惊奇的是安迪的表现。他很镇定,除了一再申明自己不是凶手之外没有任何被冤枉时的歇斯底里。连否认的神情都显得像个哲学家。好象一切都掌控在手。好象他知道20年后他仍然会是一条好汉。这种镇定给无期徒刑缓冲了一些绝望的灰暗色彩。

他心里明白。相比于权力机构,一个人的力量简直就是蚍蜉和大树的区别。鸡蛋去碰石头?才是真正的不明智。服从在这个时候显得意义重大。它和军人对上级的服从不一样。表面上看,他们都是无条件的服从,但是前者需要的是勇气、耐力(现在经常讲的心理素质)和智者的胸怀,甚至潜藏着一点点反抗的意味,当然一开始这种反抗表现得并不明显。而后者,则是一种纪律和习惯。

对于银行家而言,这好象是一场永无翻身可能的棋局。生命就差对手给你的最后一次抬手将军。

他看似已经丧失了所有的选择权。但事实上,他仍然在做静水流深之下的选择。只要你的人生够细化,你就能在其中找到选择的自由。这与智慧有关。比如,他选择不疯狂。只要还在选择,自由就没有失去。

从一开始,银行家的表现就奠定了这个故事的不平凡。

(二) 监狱与时间

监狱,让我想到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监狱是人类最为精妙的一个发明。把犯错或看起来犯错了的同类关起来,只保存他的性命而剥夺他的自由。比如监狱也是人类最残酷的一个发明。当一个人只剩下性命,除了等待死亡,他的所有可能性就此完结。对于有梦想的人类来说,自由和生命一样珍贵。比如监狱让我想到丢了钥匙的锁。比如没有边际的黑暗以及孤独。诸如此类。

但无论如何也无庸置疑,监狱对于享受惯了自由的好人、坏人或者灰色地带的人群而言,都是一场噩梦。当然,对于被监狱“体制化”了的“老布”之类的人群是例外(老布老年出狱后因不适应“自由”的生活上吊自杀了)。老布的例子其实是从侧面展示了监狱对于人性的蚕食。它的这种渐趋有机化的表现让人更觉出监狱的可怕。

空中拍摄的鲨堡监狱,很清晰地展示了它的整体轮廓。高墙林立。黑压压的囚犯散布在露天的场地上。这样的情形很难不让我联想到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博格这些字眼。

鲨堡监狱的时间计量动辄就是十年。因为实在是乏善可陈。其实这十年对于每个囚犯来说却是极其漫长。据说这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电影毕竟是电影。光影世界只能把枯燥苍白的残酷压缩起来聚成一个点,才能发出钻石的光芒。

监狱。成为所有视角的中心。琐碎的监狱生涯展开了。

摩根。弗里曼表演的瑞德给人印象深刻。他在监狱里可谓一个大红人。只要你给他钱。他能给你弄来任何你想要的违禁品。当然“任何”这两个字眼有所夸张。也正是他,后来成为了银行家最好的朋友。瑞德给安迪弄来了小锤子和各个时期的美女海报。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小锤子和美女海报,让他逃脱了鲨堡监狱。

二十年的时间。安迪拿来干吗去了呢?他说:“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死。”

正如他所言,必须要找到事情做。用来抵抗那种毫无生气的枯燥与令人发疯的无望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