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食物匮乏而造成了旅鼠向其它地方进行大规模迁移,所以并不是周期性地自杀,它们也不会集体跳悬崖或投海。由于数量太多,它们不得不集体迁徙到数量相对较少的地区,由于数量多速度快,它们有时慌不择路,相互拥挤就纷纷掉到悬崖下或是掉进水里,这不能算是“自杀”,只是由于对地形不熟悉而发生的“意外”。在迁移途中,成千上万只旅鼠组成一个大的集体,为了尽快找到合适的生存地,它们日夜不停地行进,由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遇到悬崖或是河流时,前面的旅鼠由于慌不择路而跳了下去,而紧随其后的旅鼠并不知道前面的险情,即使知道也无法回避,因为后面还有大量的旅鼠蜂拥而至,推着它们一同跳下。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主动选择,但也不是自杀,当遇到河流时,旅鼠们试图游过去,结果纷纷被淹死,它们的目的是寻找出路,而不是有意自杀。那么迪斯尼公司的那部影片是怎么拍摄的呢?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艾伯塔拍摄的,那里不是旅鼠的原居住地,迪斯尼为了拍摄影片,从别的地方运来许多旅鼠,它们被放在一个覆盖着积雪的大转盘上,用摄像机多角度拍摄,产生了旅鼠“迁徙”的景象,之后,这些旅鼠又被放到一个河边的悬崖上,被迫跳入河中。迪斯尼公司的那部影片愚弄了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甚至也愚弄了一些科学家。事实上,当旅鼠为食物、空间和配偶发生竞争时,它们宁可杀死同类也不会自杀,它们其实是非常自私的,而不是人们认为的那种为种族而牺牲自己的“壮士”。
这是自然界的一个谜,当然仍有一下说法:
有人认为旅鼠周期性投海自杀是由于繁殖力太强、数量过多、食物供应不上便集体觅食,结果误把大海当小河造成大批投海致死,可这种说法想想就知道,无法解释为什么眼看着前面的同伴被淹死,后面的还要不顾死活往前冲呢?还有些人认为是因为旅鼠繁殖力太强,数量太多,,无法生存下去便成批的慷慨赴义,以换取少数同类繁衍后代,这种解释未免太温情了,好像人类推演出的一个美丽的神话,动物又真的会这样吗?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旅鼠性情暴躁,不过想想也知道这也有让人无法解释的问题,难道留下的旅鼠就是性情温和的吗?那如果真是这样,按照遗传规律,旅鼠们早就应该变得温和了才对,可为什么每过两三年就又会暴躁起来呢?
当然有专家认为旅鼠不会集体自杀。在旅鼠数量剧增,当地的食物变得稀少时,旅鼠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向其他地方扩散。人们观察到,在挪威山区,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扩散,有一部分会逐渐到了湖边和海边,在那里安置下来。但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有些就会试图游到对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这可能就是旅鼠集体自杀的神话的源头。
近年来也有些专家试图从旅鼠自身的变化解释其数量减少之谜。例如,随着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交流和压力,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变化,从而使其繁殖力下降,变得更有攻击性。在群体密度过大时,旅鼠的反应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更倾向于攻击其他旅鼠,乃至出现自相残杀。
我觉得,没有什么动物可以这样大规模进行意义不大的自杀行为,也许是人类看到其偶尔一些行动的怪异时产生的误会,因为如果仅是为了更好的繁衍,这样的牺牲也许会把很多优良种就此断送掉,对该种来说实在不值得。
传说是因为地球磁场的原因,也有人讲如果今年的收成不好,旅鼠的生育速度也会减慢甚至停止。其实旅鼠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和人的智商差不多。
学说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挪威海面上,突然,船上的旅客发现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不久,海面上就黑压压的一片,全是旅鼠的尸体。目睹这一惨烈场面,不知道那些观众的心情是兴奋、悲悯,还是恐怖呢?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闹事。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在远古时代,有一块古老的陆地叫大西洲,大西洲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物产丰富。后来海陆变迁,这块富饶的大西洲沉没了。在大西洲未沉没以前,因为北欧陆地上食物的匮乏,北欧旅鼠的祖先就会泅水过海,前往大西洲寻找食物。而那时候,波罗的海和北海都比现在窄得多,所以旅鼠是有能力游过海去的。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有考古学家在不列颠海岸以南的地方发现了远古挪威旅鼠的化石。但是后来,大西洲已经不见了,而旅鼠却一直执迷不悟,遵循着祖先的足迹,以为彼岸即乐土,结果落得葬身海底的下场,才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
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欲望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性欲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当然这些说法也只是推测,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索。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