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过的认真严肃的讨论,一直都把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归结为升学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猛烈挞伐的文章非常多见。很多人以发达国家为样板向人们阐述教育的目的,那完全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并不决定你的地位高下,也和你将来的工作关系不大,更和你是否受到尊敬无关。然而,这些说法仍然无法改变那些驱使着学生拼命升学的老师和家长在心里认定了的一个“硬道理”——通过高考这条路径,人可以由社会的底层一跃而上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他原来的家庭已然生活得不错,那么为了保留这种地位,他也仍需参加高考。农民们把这形容为“小鲤鱼跳龙门”。电视剧《大宅门》里的老奶奶问小男孩:“说,长大了是开银行还是掏大粪?!”都是这个意思。你说上大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没人反对,但是在内心,这个重要性肯定比不上跳龙门更实在。
从高考造成的全社会的紧张情形来看,社会等级观念、高低贵贱之分可能不但没有在人们心目中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却似乎越来越淡。
中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只有工农兵子弟通过推荐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这些人一般都是家境最贫穷的人,尤其以那些祖祖辈辈不识字的家庭为多,那时候大学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知识教育,但是工农兵的子弟们仍然趋之若鹜,因为这是脱离艰苦的劳作成为干部的重要机会。
恢复高考后,人们开始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是进步。但是学生们参加高考的目的仍然少有改变。1980年代考上大学的结果应该比现在更有价值,不管你以前是什么,反正大学毕业就是国家干部,档案就要放在另外一个类别里,这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官”了。是“官”当然就得有事做,所以工作自然不用愁,社会福利也高人一等。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当初的高考尽管升学率比现在低得多,但也没有达到今天这种令全社会紧张的程度。这是否意味着那时候的人们还不像现在这样对于社会等级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的高考结果应该说已经不完全是决定人生命运的惟一要素了。跳不过龙门的人还有很多办法补救,比如学校可以多收一些计划外的学生,只要家长多出一点钱就行。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反倒比过去更加紧张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分化,分化的结果是使得处于主流地位的人生活越来越优厚,而处于社会低层的人越来越切实地感到了生活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真正人人平等,一个贫富不同、地位不同的人可以共融、互敬的社会人文体系。贫穷的人不仅感觉到贫穷,他们已经察觉到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够公平的现象。在占有社会资源方面、在社会保障方面、在相关的权利表达方面,区别都日益明显。
每个家长都处心积虑希望借高考来完成如此现实的目的,但事实上大学已经越来越不具备这种功用,这样的变化肯定会加重家长们内心的恐惧。这样下来,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经不住事,即使上了大学,他们的素质也不会有太多提高。
这种情形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但我们对此应当有所认识,并且要有意识地开始改造我们的社会。
作为一位从事了12年技术开发者想谈一谈高考: 有人说今年的数学考试比较难,其实真的不算难,现实科研或者技术公关任务的复杂度和难度,要一场考试难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一场考试21题,120分钟,平均一题还不到六分钟;高考题真不难, 难的是时间限制,如果能延长一倍时间,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做满分.......
这样的考试思维敏捷的人占了太大优势,选拔出来人比较合适雄辩者、外交官........ 但是如果从科技兴国,选拔出来大量优秀技术人才来说,个人觉得是偏题....
现实开发过程中,五六分钟想出来的idea一般都很垃圾方案,不管你有多敏捷!!!
一个优秀研发人员,需要准备如下品质: 1、较强逻辑思维; 2、扎实伦理知识和丰富开发经验; 3、沉稳、踏实、坚韧不拔的性格; 4、较好发散思维,苦苦思索过程中灵光一现,但要有时间保证(这一点决定你的成就); so,我觉得高考呀,对于理科考试(数学、物理、化学等), 1、要把难度和复杂度在提高20倍以上,但是时间也给30倍以上, 2、建议开卷开始,甚至可以上互联网, 3、要考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性格韧性、发散思维..... 4、要根据解决问题思路、过程、结果等整合平分!
4、建议学习的时候,可以分科学习,考试时间几门理科一起考,真的需要分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对高考表示痛恨。但又实实在在的说,高考是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通道。
至今看来,几乎没有什么考核方式比高考更为公平了。
一切都靠运气,怎么说呢,比如选科吧,我选了化学,结果今年化学卷最简单,人人都有120.
那么我们选化学的人就更容易上大学啦!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