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大学中国地理考试题,问中部五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特点和专门化部门的比较?

2024-12-20 03:46:2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号的划分办法,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2010年,国务院批复武汉市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山西省
山西(Shanxi)以大部分位于太行山之西,吕梁山和黄河以东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全省纵长约682公里,东西宽约385公里,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共11个地级市。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23个市辖区。全省总人口3593万人(2011年)。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名胜古迹历史名人众多。
安徽省
安徽省是中国东部拥江近海的内陆省份,简称“皖”,位于华东地区腹地,与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相邻,省会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东西分置而建省,初称江南左布政使司,驻地南京。1667年改为安徽布政使司,省名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坐拥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江淮、江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gàn),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中国东南部。属江南地带,东临浙江、福建,南嵌广东,西连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自古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庐山、滕王阁、三清山、婺源、龙虎山、井冈山等闻名海内外。境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503.93万(2012年),由11个地级市组成,省会南昌市。
河南省
河南,地处国之中央,黄河中下游,简称“豫”,因其所辖区域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省会郑州,东与山东、安徽相邻,南连湖北,西接陕西,北与山西、河北结合,承东启西、联南望北。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园、商丘古城、嵩山、云台山等闻名海内外。河南是中国经济大省,2011年GDP总量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靠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4位。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宜昌市、襄阳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湖南省
湖南位于江南长江中游地区,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大部分地域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因湘江贯穿省域南北,又简称"湘"。据传,自古境内广植芙蓉,唐代诗人谭用之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湖南故有"芙蓉国"之称。湖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物产富饶,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省境依江畔湖,风景秀丽,是海内外闻名的休闲、旅游胜地。全省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湖南是中西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区之一,尤其文化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
意义
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中部地区一度在东部大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夹缝”中处于“塌陷”境地。“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转变为上升,“V”形反转的态势已经形成。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份,总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与2009年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地区的“止跌回升”提供了强大动力.中部省份经济发展势头好,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日前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中部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可云指出,中部地区经济占全国比重在“十五”时期明显下滑,但由于国家政策和产业转移等因素,这一占比在“十一五”时期明显上扬,这种格局变化就是中部地区的“V”形反转。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今后中部地区应抓好“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强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开发,实现重点区域率先崛起,进而带动整个中部崛起。
编辑本段经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的不断加快,区域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城市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从全国经济格局来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都以中心城市为代表,彰显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力量,带动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而中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区以及西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却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今天,中部地区要实现中部崛起,就必须着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构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打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形成经济隆起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3]
一、从全国经济区域格局看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008年,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有上海、北京两个城市,5000亿元到10000亿元的有广州、深圳、苏州、天津、重庆5个城市,3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有杭州、青岛、无锡、佛山、宁波、武汉、成都、大连、沈阳、南京、东莞、唐山、烟台、济南、郑州、长沙16个城市。按省份分布来看,广东省有4个城市生产总值3000亿元以上,江苏省有3个城市,山东省有3个,浙江省2个,辽宁省2个。从经济区域分布来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有6个城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4个城市,环渤海湾经济区有4个城市,中部地区有3个城市,西南地区有2个城市。在这些区域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最为发达,实力最为雄厚。“长三角”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有6个,六城市的生产总值为37319亿元,城市平均生产总值6220亿元,其中上海市全耐你生产总值大13698亿元,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区域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十分明显。中部地区有3个城市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三个城市生产总值9965亿元,城市平均生产总值3322亿元,和“长三角”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区域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
二、从中部六省看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随着国家“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共识。
山西省谋划建设太原经济圈。
太原经济圈以省会太原市为中心,以晋中市、吕梁市、阳泉市、忻州市为核心圈,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体系完备,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40%。山西省以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中心”, 以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强化太原与圈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与周边省市、中部地区和国内各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太原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全省的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不断提升对黄河中游经济区的拉动力,把太原市建成为黄河中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008年,太原市国内生产总值1468亿元,增长速度8.1%,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是太原市的当务之急。
安徽省沿长江发展,构筑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皖江城市带是中部地区最接近长江三角洲与其他沿海省份的城市群,群中城镇化水平高,交通网络密集,对外联系方便,区域经济外向度较高。以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城市为城市群核心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逐步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5%在长三角打工,这使得皖江城市群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一方面逐步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强化了垂直的产业关联;另一方面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立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强化了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2008年,马鞍山市国内生产总值636亿元,同比增长15.5%,芜湖市749亿元,同比增长16%,铜陵市328亿元,同比增长16%。总体来看,三个核心城市经济总量不大,但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了较强的发展后劲。
江西省以南昌、九江为支点,力推昌九工业走廊。
昌九工业走廊北起九江,南至南昌,以南昌、九江两市为支点,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动脉和龙头,也是江西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昌九工业走廊按照“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开放式”的新要求,“依托园区办工业,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的崛起”,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及沿长江产业带建设,力争把昌九工业走廊建成江西省经济繁荣、工业发达的新型城市群,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昌九工业走廊的交通四通八达,除了京九铁路和长江水运外,3条国家高速公路在走廊交错,和走廊里两个机场一起,织就了省内的“四小时经济圈”和连接长珠闽的“八小时经济圈”,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走廊地区成为江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成为江西省的共识。2008年,南昌市国内生产总值1650亿元,同比增长15.5%,九江市生产总值703亿元,同比增长13.5%,经济总量不大,期待发力。
河南省以郑州为龙头,着力建设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843个乡镇。区域土地面积约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多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1%和40.2%。中原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中原城市群的龙头,以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不断增强核心城市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枢纽城市地位,着力抓好大枢纽、大金融、大物流等区域性功能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区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培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卫星城,逐步调节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工,建设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中部六省打造的经济圈中,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2008年,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3004亿元,洛阳市1919亿元,许昌市1050亿元,平顶山市1050亿元,焦作市1031亿元,新乡市886亿元,开封市695亿元,漯河市550亿元,济源市227亿元。
湖北省围绕武汉市,着力武汉大都市经济圈。
武汉市扩大与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城市之间的联合协作,立足都市圈发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加快基础设施衔接,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以武汉为核心城市,按照以“一小时距离法则”,不断优化都市圈城镇空间格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壮大城市规模。按照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三镇功能分区明显、卫星城镇拱卫、周边城市支持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塑造现代都市格局,以增强其吸引和辐射功能。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率先突破,正在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3960亿元,同比增长15.1%,在中部地区一枝独秀,引领武汉城市圈快速发展。
湖南省以“长株潭”为中心,打造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面积2.8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同时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三市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三个城市的基础比较好,联系比较紧密,三个城市在半小时车程的范围内,具备大规模的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优势明显,正逐步打造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新城市群典范。近几年,长株潭三市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都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较为合理,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速度15.1%,株洲市930亿元,增长速度13.5%,湘潭市655亿元,增长速度为13.8%,三城市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3%以上。
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均衡发展中举足轻重,着力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跨地区的城市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基本确定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
作为承东启西的节点区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8%和2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家认为,随着中部建立“两型社会”试验区、西部成渝地区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西部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新设立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围绕“两型社会”,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循着4个试验区成立的先后顺序,我们不难看出,试验区的设立正在从围绕经济发展向更看重和谐社会建设转变。这也是最近几年国家大政方针所在。
改革试验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如武汉城市圈内存在着城际高速公路收费、跨城公交迟迟没有进展,通信同城收费、统一区号久谈不妥等。这些问题除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外,都是由行政区划导致的,需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但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加强东西南北各区域协调机构之间的合作,已在我国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中形成新的突破。中部地区围绕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正在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矛盾,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此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振兴东北战略实施4年,东北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快,“老工业巨人”正在重振雄风。

回答2:

都属于平原

回答3:

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五省地区